阿甲:有一些人说样板戏无功可录、罪莫大焉,我觉得有失公允!
更新时间:2025-09-04 15:13 浏览量:3
阿甲的名字,或许对于一些年轻一代来说稍显陌生,但在戏曲的世界里,他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是一位集戏曲表演、导演、理论研究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一生,与戏曲紧密相连,用无数精彩绝伦的作品和深刻独到的见解,为中国戏曲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坚实而辉煌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
1907 年,阿甲出生于江苏武进湟里的一个塾师家庭,原名符律衡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阿甲的家庭也未能幸免,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年幼的孩子身上。在清苦的环境中成长,阿甲却展现出了对知识和艺术的强烈渴望,仿佛一颗顽强的种子,努力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着生机 。
年少的阿甲,跟随父亲读书识字,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对书法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笔一划的书写,那浓墨重彩的勾勒,都成为了他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然而,真正让阿甲痴迷不已的,是京剧艺术。每当那悠扬的唱腔、灵动的身段出现在眼前,阿甲便会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他常常偷偷跑到戏园子,挤在人群中,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的表演,心中种下了戏曲的种子 。
为了能更深入地学习京剧,阿甲拜宜兴显亲寺高僧怀舟和尚为师。在怀舟和尚的指导下,阿甲不仅学习京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还接触到了书画艺术,这使得他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勤奋刻苦,日夜练习,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都能看到他专注练习的身影 。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阿甲的京剧技艺日益精湛,在当地渐渐有了 “十灵童” 的美誉 。
除了京剧,阿甲还对诗书琴画、词韵乐律等艺术形式广泛涉猎。他深知,艺术是相通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相互滋养、相互启发 。他在诗词的世界里品味着文字的韵味,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着情感的流淌,在书画的笔墨中领略着意境的深远 。这些丰富的艺术体验,为他日后在戏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青年时代,阿甲虽然生活依旧清苦,但他那颗热爱艺术的心却从未被困境所磨灭。他常常以 “学友” 的身份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击鼓骂曹》中,他饰演祢衡,那激昂的唱腔、生动的表演、精湛的鼓艺,将祢衡的悲愤与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和赞誉 。
1937 年,“七七事变” 的炮声震撼了中华大地,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国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阿甲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被熊熊点燃 。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熟悉的一切,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去追寻那心中的革命曙光 。
这一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阿甲先是沿着长江徒步前行,风餐露宿,历经艰辛,走到湖口后,才得以乘轮船抵达武汉 。在武汉,他四处打听前往延安的途径,却四处碰壁 。无奈之下,他进入了国民党的 “技术训练班”,但这里的环境和氛围让他感到失望 。后来,得知山西 “民族革命大学” 招生,他又马不停蹄地转入山西 “民大” 。在 “民大”,阿甲感受到了一些民主空气,但他心中始终坚定着要去延安的信念 。
随着时局的紧张,阿甲和同学们开始自找出路 。他们来到一个叫 “小船坞” 的渡口,看到卫立煌等军官正带着军用器材渡黄河 。阿甲等学生与 “患者接送队” 交涉,借抬伤兵之名抢渡黄河 。然而,在渡河过程中,阿甲不慎落水,生死一线间,他紧紧吊住撑船竹竿,拼尽全力爬上船帮,才幸免于难 。
经过几天的奔波,大部分 “民大” 学生都离开韩城到了西安,阿甲也在其中 。他们在西安办事处登记后,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这一刻,阿甲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他知道,自己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
初到延安,阿甲考入了鲁迅艺术文学院 。在一次欢迎会上,阿甲用京剧 “西皮流水” 的板式演唱了《游击队之歌》,那独特的腔调、激昂的旋律,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气氛,博得满堂喝彩 。这一次精彩的表演,让领导发现了阿甲在京剧方面的天赋和才华,他被调进鲁艺实验剧团所属的平剧(京剧)研究班,从此正式踏上了京剧艺术的专业道路 。
在延安,阿甲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的创作和演出中 。他编导并主演了多部现代剧,如《夜袭飞机场》《赵家楼》《钱守常》《穷人恨》等 。这些剧目以抗日战争和时代背景为主题,将京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和革命精神 。阿甲在剧中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们深受感染,他也因此成为了延安家喻户晓的 “京剧名角” 。
1940 年 4 月 5 日,鲁艺平剧研究团正式成立,阿甲被任命为团长兼研究科科长 。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艺术才华的认可,更是赋予了他推动京剧改革的重任 。阿甲深知,京剧要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他开始积极探索京剧改革的道路,提出了 “先钻进去然后跑出来” 的口号,主张在深入学习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其更好地表现现代生活 。
1942 年,对于阿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鲁艺平剧研究团与贺龙领导的八路军战斗平剧社合并,成立了延安平剧研究院,直属中央办公厅领导 。毛主席欣然为其题词:“推陈出新” 。这四个字,不仅为延安平剧研究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了阿甲一生追求的艺术目标。
在延安平剧研究院,阿甲不仅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还亲自参与到众多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中 。他在传统戏《击鼓骂曹》《坐楼杀惜》《断臂说书》《扫松下书》《四进士》《法门寺》《贩马记》《洪羊洞》《文昭关》《甘露寺》《打渔杀家》《群英会》《打严嵩》等剧中,成功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主要角色 。他的表演细腻入微,唱腔醇厚悠扬,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味,将传统京剧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延安各界人士的好评 。
除了传统戏,阿甲还积极投身于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 。他与团队编演了以抗战为题材的《松林恨》等一批京剧现代戏,在这些剧目中,阿甲大胆创新,突破了 “旧瓶装新酒” 的排演方法,使人物塑造及其身段动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又巧妙地保持了京剧的独特艺术特点 。他在《松花江上》中,将渔翁的哭腔改成悲愤控诉,让观众看得热泪盈眶;在《三打祝家庄》中,为老头设计侦察兵身段,使角色更加鲜活立体 。这些创新之举,为京剧表现现代生活开辟了新的道路 。
阿甲在延安的精彩演出,让他的名字在这片革命的土地上广为传颂 。他的艺术才华和对京剧改革的执着追求,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 。毛主席对京剧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深知京剧在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人民士气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当他得知阿甲在京剧领域的杰出成就后,便多次观看阿甲的演出 。
在观看阿甲主演的京剧《打渔杀家》时,毛主席被阿甲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时而为阿甲的精彩唱段鼓掌叫好,时而被剧中的情节所打动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对阿甲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将剧中人物肖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
除了观看演出,毛主席还曾多次邀请阿甲到家中做客,与他促膝长谈 。在这些交谈中,毛主席与阿甲探讨京剧艺术的发展方向,询问他在京剧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毛主席鼓励阿甲要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将京剧艺术与革命现实紧密结合,创作出更多贴近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
毛主席的这些鼓励和指导,让阿甲深受启发和鼓舞 。他深刻认识到,京剧艺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更是一种能够为革命事业服务的有力武器 。
在表演艺术上,阿甲拥有一条高亮圆润、久唱不竭的好嗓子,这为他在京剧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擅长扮演须生角色,其表演风格独特,将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完美融合,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生动、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无论是《击鼓骂曹》中充满悲愤与豪情的祢衡,还是《奇双会》中身遇舛难、年迈忠厚的李奇,阿甲都能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将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戏曲的世界中 。他的表演不仅在当时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也成为了后世京剧演员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
作为一名杰出的导演,阿甲的导演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 。他在导演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照京剧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进行创作,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巧妙的舞台调度和细腻的表演指导,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在导演京剧《红灯记》时,阿甲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 。在 “赴宴斗鸠山” 一场中,他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李玉和与鸠山之间的对话、眼神交流以及肢体动作,深刻地揭示出了两人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让观众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人物的复杂情感 。这种独特的导演手法,使《红灯记》成为了京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京剧现代戏的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阿甲还积极参与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和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 。在延安时期,他就参与了新编历史剧《进长安》的编导和《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的修改和演出工作 。后来,他又导演了京剧《赤壁之战》《凤凰二乔》,昆剧《晴雯》《三夫人》《朱买臣休妻》以及粤剧《桃花扇》等多部剧目 。在这些剧目的创作过程中,阿甲注重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内涵,使舞台形象更加鲜明、完整 。他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新演绎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挖掘,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
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阿甲同样成果丰硕 。他深入探讨和论述了中国民族戏曲艺术的独特性,力求研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对中国戏曲的美学思想和特殊审美规律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析和概括,为建立中国戏曲美学和表演理论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他的理论著作《戏曲表演论集》《戏曲表演规律再探》等,汇集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
在这些著作中,阿甲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入手,探讨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认为戏曲来自生活,但又追求一种与歌舞化的唱、念、做、打紧密结合的艺术真实 。他深入研究程式与生活的关系、体验与表现的关系,提出程式源于生活,但需要改造和发展,戏曲的体验必须把程式与演员的心理机能结合在一起,体验与表现无法分开 。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也对戏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为了纪念阿甲对戏曲艺术的卓越贡献,戏曲界举办了许多纪念活动 。在阿甲诞辰 110 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隆重举行了纪念阿甲先生诞辰 110 周年研讨会 。众多文艺界领导、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阿甲的艺术成就,颂扬他对中国戏曲表导演理论以及对中国京剧院的剧院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大家纷纷表示,阿甲先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精神是中华文化和民族艺术宝库的珍贵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