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到底是不是京剧?于魁智疑惑:为何那么多人对其大吹大擂?
更新时间:2025-04-19 16:55 浏览量:3
说起上世纪80年代那阵子,文艺圈里突然刮起了一股"怀旧风",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在特殊年代里红极一时的样板戏,居然又悄悄回到了大众视野。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要知道这些戏当年可是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老艺术家们现在聊起来,还会提起当年排戏时的场景——排练厅里永远亮着刺眼的灯光,演员们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直到每个眼神、每个台步都精准到位。
记得有位老票友跟我说过,当年看《红灯记》时,台上李铁梅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鲜活。刘长瑜老师塑造的这个角色,确实把革命少女的坚毅演活了。还有袁世海先生演的鸠山,那叫一个传神,把日本军官的狡诈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老艺术家们的功力,真不是盖的。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为了排这些戏,可是下了血本,光是一个《智取威山》就调集了最顶尖的京剧人才,童祥苓老师那段"穿林海跨雪原"的唱腔,到现在还是票友们最爱模仿的段子。
有意思的是,德国有个叫格雷戈尔的电影专家,看了这些戏的录像后特别感慨。他说这些戏把那么严肃的主题,用舞蹈、音乐和舞美包装得这么美,本身就是艺术品。这话说得在理,你想啊,台上演员一个云手,一个亮相,那身段、那气韵,确实美得很。不过也有人表达了不解,于魁智就疑惑:真不知道为何那么多人对其大吹大擂?不过要我说,这些戏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们骨子里是正宗的京剧。
说到京剧这门艺术,那可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它就像个百宝箱,把文学、音乐、舞蹈这些艺术门类都装了进去。你看那戏台上,文戏武戏样样有,唱念做打门门精。更绝的是它的表现手法——空荡荡的戏台,在演员的表演下能变成金銮殿,能变成大草原。我小时候第一次看戏,见演员拿着马鞭转两圈,就表示骑了千里马,觉得特别神奇。后来听老艺人说,这叫"虚拟表演",是京剧的精髓所在。
记得有次看《三岔口》,台上就一张桌子,两个演员摸黑打斗,愣是把黑夜里的紧张气氛演得活灵活现。这种"无中生有"的本事,恐怕只有京剧能做到。还有那些程式化的表演,比如青衣的水袖、花旦的指法、武生的跟头,都是经过几百年打磨的。就连服装化妆都有讲究,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人物性格一看脸谱就知道。
现在想想,样板戏之所以能"回潮",大概就是因为它们把这些京剧的看家本领都用足了。虽然内容上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但艺术形式确实是实打实的传统功夫。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戏迷说的:"管它什么戏,只要是正经八百的京剧唱腔,听着就舒坦。"这话糙理不糙,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毕竟,真正的好艺术,总是能超越时代的。
说起京剧改革这档子事儿,老戏迷们总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这门古老艺术能跟上时代脚步,恨的是改来改去容易把老祖宗的东西给改没了。这话不假,您想啊,现在满大街都是西装革履,要是还在台上甩着水袖、踩着厚底靴演现代戏,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记得前些年看过一出新编现代京剧,台上的演员穿着工装裤,却还画着大花脸,张嘴就是"本工程师"如何如何,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事儿说起来好笑,却道出了京剧改革的难处——那些传承了几百年的行当划分、脸谱程式,在现代题材面前确实有点水土不服。生旦净丑的套路,放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是天作之合,可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就得另辟蹊径了。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当年的样板戏。虽然这些戏带着特殊年代的烙印,但在艺术革新上确实下了真功夫。就拿音乐来说,样板戏的创作者们可真是把传统京剧的板式玩出了新花样。《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那段"穿林海跨雪原",听着还是地道的西皮二黄,可细品之下又融进了进行曲的节奏感,把个解放军侦察员的英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认识一位老琴师,他说当年排《红灯记》时,为了给李铁梅设计唱腔,创作组没少费心思。传统青衣的唱法太柔,表现不出革命少女的刚强,最后他们想了个妙招——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梆子的高亢腔调,又加入了些许民歌的清新味道。这么一调和,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老人家边说边比划,那神情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排练场。
更绝的是《杜鹃山》里柯湘那段"乱云飞",创作组居然把川剧的帮腔和歌剧的合唱都给搬来了。您想啊,台上主角唱到"光辉照耀天地明"时,幕后突然响起浑厚的合唱,那气势一下子就起来了。这种手法在传统京剧中是从未有过的,可放在这里却丝毫不显突兀,反而让音乐有了层次感。就像做菜一样,传统的京胡伴奏是清炒时蔬,加入帮腔合唱就成了文火慢炖,滋味自然不同。
说到伴奏,样板戏在乐队编制上也动了脑筋。传统京剧那"三大件"——京胡、月琴、三弦,虽然韵味十足,但表现力毕竟有限。样板戏在保留主奏乐器的基础上,加入了交响乐队的配置。您听《沙家浜》里"智斗"那场戏,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三人对唱时,弦乐组的烘托把那种暗流涌动的紧张感表现得恰到好处。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既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又没有喧宾夺主,确实高明。
现在想想,样板戏在服装道具上的处理也挺有意思。现代题材没法用传统戏服,他们就设计了一种"改良版"——既保留了戏曲服装的写意风格,又融入了现代服饰的元素。《红灯记》里李铁梅的红袄黑裙,远看是民国学生装,近看才发现袖口、衣襟都做了戏曲化的处理。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巧妙平衡,确实值得现在的创作者借鉴。
说到表演程式,样板戏也有不少创新之举。传统京剧的"起霸""走边"用在现代军人身上肯定不合适,他们就创造了新的身段组合。《奇袭白虎团》里解放军战士的持枪动作,既吸收了传统武生的英武,又融入了真实军事动作的利落。这种创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就像书法里的临帖与创作,先得吃透古法,才能自出新意。
说到样板戏唱腔的流行,确实跟它的通俗化分不开。传统京剧唱腔讲究"字正腔圆",有时候为了腔调完美,难免牺牲些口语化表达。可样板戏的唱腔设计特别注重生活语言的节奏感,像"痛说革命家史"这样的唱段,听着就跟说话似的自然,但又比说话更有韵律美。这种"说唱结合"的处理,让不常听戏的人也能听得津津有味。
记得1965年华东区那次现代戏观摩演出,新唱腔简直成了潮流。各剧团争相效仿,都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有的吸收了民歌的清新,有的借鉴了说唱的节奏,还有的融入了进行曲的雄壮。这种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从人物出发、从剧情需要出发。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导演说的:"好唱腔得让人一听就知道是谁在唱,是在什么情况下唱。"
样板戏在音乐结构上也下了大功夫。传统京剧唱段往往比较零散,而样板戏追求的是整体音乐构思。比如《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唱腔,从"穿林海"到"抒豪情",音乐情绪层层递进,把个人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完美融合。这种完整的音乐叙事,在传统京剧中是很少见的。
说到这儿,我想起个有趣的事儿。有次在公园里,听见两位老人在争论《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腔。一个说这完全是新创的,另一个坚持说骨子里还是传统的西皮二黄。听着他们争论,我突然明白样板戏音乐创新的高明之处——它既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审美和剧情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
现在回想起来,样板戏的音乐改革确实为京剧发展开辟了新路。它告诉我们,传统艺术要活在当下,就不能固步自封。但创新又不能丢了根本,得像嫁接果树一样,既保留砧木的强健,又让新枝开出鲜艳的花。这种平衡的智慧,对今天的戏曲创新仍然很有启发。
伴奏与念白的革新《海港》里用钢琴伴奏那段我印象特别深。钢琴这西洋乐器跟京胡放在一块,居然不打架。钢琴的低音部给音乐垫底,京胡在上面自由发挥,一个稳重,一个活泼,配合得恰到好处。我认识一位老琴师,他说刚开始排练时,西洋乐手总找不准京剧的味儿,后来让他们先听几遍传统唱段,慢慢就摸到门道了。
样板戏的念白改革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既没完全抛弃京剧念白的韵律美,又让普通观众听得明白。就像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既要保留原文的意境,又要让人读懂。我认识一位语言学家,他说样板戏的念白改革其实暗合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从典雅走向通俗,从程式化走向生活化。
脸谱的简化也是个大胆的突破。传统戏里花脸要勾脸,可现代戏里的正面人物总不能画个大花脸吧?《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就只在眉眼处稍加修饰,既保留了京剧的夸张特点,又不失革命军人的英气。这种处理很见功力,就像写意画里的"惜墨如金",寥寥几笔反而更有神韵。
传统京剧的武打讲究的是"假打真看"。演员们看似打得激烈,实则都是配合好的套路。翻跟头更是门绝活,什么"吊毛"、"扑虎"、"枪背",名目繁多。我认识一位老武生,他说练"台旋"这招,光摔就摔了半年,才掌握好那股子巧劲。这种功夫讲究的是"三分打,七分演",既要打得漂亮,又不能真伤着人。
到了样板戏里,武打可就不一样了。《奇袭白虎团》那场敌后穿插的戏,武打设计得既紧张又真实。侦察兵们端着步枪,动作干净利落,把现代战争的战术动作都融了进去。最精彩的是那段拼刺刀的戏,演员们把战士的勇猛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有个当过兵的朋友看了直说:"这刺刀拼得,跟我们在部队练的一个样!"
《智取威虎山》里小分队攻打威虎厅那场戏也很有看头。传统戏里的"挡棒攒"变成了现代战斗场面,杨子荣带着战士们冲锋陷阵,动作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律美,又带着实战的狠劲儿。特别是那段翻越障碍的戏,演员们连翻带打,把侦察兵的矫健身手展现得活灵活现。
《沙家浜》里的夜袭戏更是一绝。新四军战士们摸黑行动,动作轻巧敏捷,把夜间作战的特点表现得特别到位。传统戏里的"云罩翻"用在这里,活脱脱就是战士们在黑暗中快速移动的身影。这场戏的武打既保留了京剧的表演性,又增加了现代战争的真实感,看得人既紧张又过瘾。
说到翻跟头,样板戏里的处理也很巧妙。《红灯记》里游击队歼灭日寇那场戏,演员们把传统跟头改良成了战士们的战术动作。什么"扑虎"变成了卧倒射击,"枪背"化作了翻滚隐蔽,既好看又符合剧情需要。这种处理特别高明,把传统技艺用活了,就像老树发新枝,既保留了根本,又长出了新意
现在想想,样板戏在武打上的创新确实很有门道。它不是简单地把现代动作搬上舞台,而是把京剧的表演程式和现代军事动作有机结合起来。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武打设计说的:"改武打不是不要规矩,而是要立新规矩。"这话在理,艺术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