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样板戏的是是非非且不谈,于会泳确实是改革京剧唱腔方面的天才!

更新时间:2025-03-19 03:00  浏览量:7

在山东乳山县的乡间小路上,常常能看见一个背着乐器的少年。这个叫于会泳的农家孩子,自打记事起就痴迷于家乡的鼓点声、秧歌调,每当戏班子走村串巷演出时,他总蹲在台角看得入神。没有老师指点,他凭着天生乐感,把二胡拉得悠扬婉转,三弦在他手里也能弹出百转千回的韵味。乡亲们都说,这后生天生就是吃文艺饭的料。

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46年9月。之前于会泳已经当了四年小学教员,但胸膛里跳动的艺术之心始终未曾熄灭。某个秋夜,他悄悄打包了珍爱的二胡,给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寡母留了封家书,踩着满地月光踏上了追梦路。在莱阳城招考现场,他的唱腔引得考官频频点头,一曲《二泉映月》更让在场众人红了眼眶——这个衣衫沾着泥土的年轻人,就这样揣着满身才艺闯进了胶东文工团。

文工团,成了于会泳绽放光彩的舞台。这个不修边幅的年轻人仿佛浑身使不完的劲:清晨举着排刷在土墙上写标语,晌午钻进乐池摆弄七乐器,傍晚又忙着和泥砌砖搭戏台。幕布后的他,既能给汽灯添油打光,又能给演员勾脸描眉;幕布前的他,摇身变成秧歌剧里插科打诨的丑角。夜深人静时,他总抱着笔记本蹲在煤油灯下,把白天观察到的导演调度、编剧门道、作曲技巧细细琢磨,硬是把自己练成了能编能演能作曲的全把式。

1966年的春风里,一沓泛黄的京剧曲谱被翻出了新章。刚被抽调至京剧现代戏创作组的于会泳,带着他浸透泥土味的民间音乐记忆与学院派作曲功底,走进了排练厅。

从《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的猎猎风声,到《杜鹃山》漫山红杜鹃的灼灼烈焰,于会泳的创作笔触始终在传统戏台上翩跹起舞。他像拆解七巧板般重组京剧程式:当《打虎上山》的板鼓敲碎"眼起板落"的定式,当《乱云飞》的竹笛带着旦角唱腔翻出三个八度的音浪,那些凝固在戏服褶皱里的传统音律,在交响乐队的烘托下迸发出时代强音。

这个总爱在乐谱边缘写满批注的作曲家,把七字句裁成错落的长短句,让西皮流水撞上交响诗的结构,甚至让旦角唱腔在大小调转寰间完成情绪蜕变。当《杜鹃山》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时,田间地头的老戏迷惊觉,那些耳熟能详的拖腔过门里,竟藏着西方交响乐的暗流。

1973年的深秋,北京京剧院排练厅的窗户透出彻夜灯火。于会泳披着军大衣坐在钢琴前,指尖敲击着《杜泉山》的老唱本。这个山东汉子连夜从上海调来编剧王树元,又请人艺的话剧大腕刁光覃加盟导演组,硬是把京剧本子磨出了电影分镜般的张力。

最惊险的一步棋落在女主角身上。当“她”亲自点将,把上海昆剧名旦杨春霞空降到剧组时,排练厅炸开了锅。这个以《白蛇传》水袖功惊艳巴黎的江南美人,站在京剧武场中央宛若青花瓷落入青铜鼎。于会泳却看中她骨子里的革新气——每天清晨,他带着杨春霞在护城河边吊嗓子,把昆曲的婉转揉进西皮二黄。当杨春霞把「家住安源」唱得像歌剧咏叹调时,于会泳抄起鼓板亲自示范:『黄连苦胆』这四个字要嚼碎了吐出来,得让观众听见牙齿咬出血腥味!首演那夜,当柯湘的「家住安源」响彻剧场穹顶,观众席爆发的喝彩声震落了墙灰。

北京工人俱乐部的后台挂着一盏长明灯,从1973年深秋亮到1974年寒冬。杨春霞裹着军大衣蜷在道具箱上打盹,怀里还抱着未满三岁儿子的照片——这是她每天仅有的五分钟温情时刻。排练厅的挂钟指针永远停在旋转,琴师们的手指在弦上磨出血茧,武生演员的厚底靴踩碎了舞台木板。

于会泳像精准的节拍器穿梭在剧场每个角落。当杨春霞唱到「乱云飞」的高腔时,他突然叫停整个乐队:"这句'遮住了你目光'不是歌剧咏叹调!"抄起月琴亲自示范,沙哑的嗓子带着胶东大鼓的顿挫,硬是把现代戏唱出古韵。

最煎熬的是寒冬腊月的通宵排练。杨春霞穿着单薄的戏服,在零下十度的剧场里反复走位,睫毛结着冰碴还要保持眼神的炽烈。首演前夜的彩排如同战场。当大幕拉开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崭新的《杜鹃山》,更是三百多个日夜凝结成的生命之光:琴师指间的血痂化作音符,武生靴底的汗渍凝成鼓点,而杨春霞消瘦的身影里,藏着中国戏曲凤凰涅槃的全部秘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板戏创作像一场没有个人署名的交响乐,幕布上永远打着“集体创作”的标签。但若掀开这层时代幕布,会看到于会泳伏案疾书的身影——他像手握魔术棒的指挥家,将《智取威虎山》的雪原虎啸、《海港》的浪涛轰鸣、《杜鹃山》的烽火杜鹃,编织成震撼时代的声浪。

在《智取威虎山》的乐谱堆里,他把长白山的风雪谱成圆号的咏叹;让杨子荣的唱腔与长笛独奏水乳交融,竟在京剧舞台上演出了普契尼式的浪漫。《杜鹃山》里“乱云飞”的创作更显鬼才——女声合唱如云雾翻涌托起柯湘的独唱,河北梆子的铿锵遇上西方歌剧的复调,在传统板眼中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时空隧道。老琴师们起初摇头说“这不是京剧”,可当旋律流淌开来,那些糅合着山东琴书韵味的西皮二黄,分明让百年程式焕发出年轻心跳。

汪曾祺曾用一句话点破于会泳的特质:“是是非非且不谈,他天生就是搞音乐的料。”这话不假,当年多少同行想创新唱腔,有人吊着嗓子往高音里钻,活像踩着梯子摘星星;有人把唱词旋律拧成麻花,气得老演员直摇头:“这调子别扭得像顺姐她妹妹——别妞!”

于会泳却钻进民间音乐的宝库,背着他那台老式录音机,跑遍大江南北收录了四十多种地方戏。山东琴书的俏皮、河北梆子的铿锵、苏州评弹的婉转,全被他像拼七巧板似的融进西皮二黄。最绝的是他给这些“土腔”穿上京剧的外衣——《杜鹃山》里柯湘的唱段藏着湖南花鼓戏的跳音,《海港》的过门中能听出胶东大鼓的顿挫,明明是混搭却不显突兀,倒像老树发新枝般自然。正如汪曾祺说的:“于会泳的戏,耳朵听着新鲜,心里却觉着本该如此。”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