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样板戏“三突出”原则真的一无是处吗? 为何京剧可以“立主脑” ?

更新时间:2025-09-02 08:41  浏览量:2

样板戏创作原则 “三突出” 的诞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轨迹。1968 年 5 月,《文汇报》发表文章,纪念 “样板戏” 诞生一周年 ,文中首次提出 “三个突出” 的说法,将其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即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重要的即中心人物” 。这一观点的提出,为样板戏创作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后,1969 年 第 11 期《红旗》杂志上,以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名义创作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一文,正式将 “三突出” 提升至理论高度 。文章明确指出,“用反面人物的陪衬、其他正面人物的烘托和环境的渲染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并进一步阐释为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一表述,使得 “三突出” 原则更加系统、明确,成为样板戏创作的核心准则。

此后,“三突出” 原则迅速传播,不仅成为所有样板戏尊奉的创作经验和原则,还被推广到戏剧、电影、小说等其他艺术领域,成为当时一切文艺创作必须遵守的 “金科玉律”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论是舞台上的表演,还是银幕上的影像,亦或是文学作品中的描绘,都严格遵循着 “三突出” 原则,力求塑造出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例如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作为主要英雄人物,通过鸠山等反面人物的反衬,李奶奶、李铁梅等正面人物的烘托,以及各种环境的渲染,其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

1964 年 7 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后的座谈会上,发表了《谈京剧革命》这一讲话 。这一讲话被视作她第一次正式且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戏剧观,对样板戏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谈京剧革命》中,她指出:“…… 剧本还是要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人物突出,不要为了几个主要演员每个人来一段戏而把整个戏搞得稀稀拉拉的。京剧艺术是夸张的,同时,一向又是表现旧时代旧人物的,因此,表现反面人物比较容易,也有人对此很欣赏。要树立正面人物却是很不容易,但是,我们还是一定要树立起先进的革命英雄人物来。上海的《智取威虎山》,原来剧中的反面人物很嚣张,正面人物则干干瘪瘪。领导上亲自抓…… 把杨子荣和少剑波突出起来了,反面人物相形失色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三突出” 原则的一些初始理念 。强调要树立先进的革命英雄人物,通过突出主要人物来增强戏剧的表现力 。她认为在戏剧创作中,不能让剧情过于分散,而应聚焦于主要人物,使他们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样板戏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

如果我们将其中一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话语,如 “树立革命英雄人物” 等去掉,就会发现她所讲的内容,实际上触及了京剧乃至所有戏曲创作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写戏要突出重点,不能太 “散”。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戏曲创作的基本法则 。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必然有其核心人物和关键情节,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

由此,我们不禁联想到中国戏曲的基本创作原则 “立主脑” 。“立主脑” 这一概念,由清初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李渔提出 。他在《闲情偶寄》中阐述道:“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 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如一部《琵琶记》,只为蔡伯喈一人,又只为重婚牛府一事……‘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

李渔的 “立主脑” 理论,强调了戏曲创作中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重要性 。一部戏的核心,在于塑造一个鲜明的主要人物,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情节 。这种创作理念,与江青所强调的突出主要人物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样板戏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 “立主脑” 理论的影子 。无论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还是《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他们都是各自剧目中的核心人物,所有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都围绕着他们展开 。通过反面人物的衬托、其他正面人物的烘托以及环境的渲染,这些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 。

将 “立主脑” 的理论套用于样板戏的剧情与主题,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奇妙的契合 。以《智取威虎山》为例,将主要人物蔡伯喈换作杨子荣,剧名写成《智取威虎山》,主题定为 “智取” 。在这部样板戏中,杨子荣就是核心人物,“智取威虎山” 就是主要事件 。围绕着这一人物和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如杨子荣与座山雕等土匪的斗智斗勇,少剑波等战友的配合,以及夹皮沟群众的支持等等 。这些情节都是为了突出杨子荣的英勇智慧和革命精神,与 “立主脑” 的理论相符 。同样,在《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是主要人物,“奇袭” 是主要事件,整个剧情围绕着他们展开,通过各种人物和情节的烘托,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三突出” 与 “立主脑” 在强调突出主要人物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它们都认为,在一部戏曲作品中,主要人物应该占据核心地位,其他人物和情节都应该为突出主要人物服务 。然而,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三突出” 与 “立主脑” 又存在着一些不同 。李渔所说的 “主脑”,除了主要人物之外,还包含主要事件,二者地位同等重要 。而作为创作原则的 “三突出”,则更侧重于突出主要人物 。在样板戏的创作中,虽然也有主要事件作为支撑,但重点在于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通过各种手段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光辉 。

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提出了 “写一人” 的独特观点 。他认为:“《西厢记》只写得三个人,一个是双文,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其余如夫人,如法本,如白马将军…… 他俱不曾著一笔半笔写…… 若更仔细算时,《西厢记》亦止写得一个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西厢记》止为要写此一个人,便不得不又写一个人。一个人者,红娘是也。若使不写红娘,却如何写双文……”

在金圣叹看来,《西厢记》的核心人物是崔莺莺,整部作品围绕着她展开,张生和红娘等人物的设置,都是为了更好地刻画崔莺莺的形象 。张生对崔莺莺的爱慕,展现了崔莺莺的美丽与魅力;红娘的机智勇敢,帮助崔莺莺追求爱情,从侧面烘托出崔莺莺的性格特点 。这种观点,与 “三突出” 原则中强调突出主要人物的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相较于 “立主脑”,“立主脑” 不仅关注主要人物,还重视主要事件,而金圣叹的 “写一人” 则更加纯粹地聚焦于主要人物 。在 “三突出” 原则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是核心关键,其他人物和情节都为其服务 。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是主要英雄人物,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存在,是为了展现李玉和的家庭背景和亲情纽带,进一步烘托他的英勇形象 。而鸠山等反面人物的出现,则是为了与李玉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 。这与金圣叹所认为的《西厢记》中其他人物为崔莺莺服务的观点,如出一辙 。

虽然我们无法确凿地断定 “三突出” 原则的提出,直接受到了 “立主脑”“写一人” 的影响,但它们在理念上的相似性,绝非偶然 。李渔和金圣叹的见解,是他们在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进行大量观摩、实践后,所获得的深刻体悟和总结 。这些见解,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戏曲艺术规律的高度凝练概括,还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艺术的创作 。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强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情感变化来展现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在戏曲艺术中,这种审美意识体现为对主要人物的突出和塑造 。观众在欣赏戏曲时,往往会被主要人物的命运所吸引,与他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而戏曲艺术规律也要求,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必须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紧凑的情节结构 。“立主脑”“写一人” 等创作理念,正是符合了这些审美意识和艺术规律,才得以传承和发展 。

京剧的创作理念,与样板戏所追求的艺术表现目标之间,存在着高度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使得京剧成为样板戏的理想载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它以虚拟性、程式化和写意性为主要特征,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京剧的舞台上,时空是自由的,演员可以通过虚拟的动作和唱念,展现出丰富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例如,一个圆场可以代表千里之行,几个龙套就可以象征千军万马 。这种非写实的表现手法,为样板戏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三突出” 原则作为样板戏的创作核心,要求在作品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使其成为舞台的焦点 。京剧的夸张变形和非写实特点,正好与这一原则相契合 。在京剧的表演中,演员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情和唱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加鲜明地展现主要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腔高亢激昂,动作刚劲有力,通过这些夸张的表演,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观众在欣赏演出时,很容易被李玉和的形象所吸引,感受到他所代表的革命精神 。

相比之下,当 “三突出” 原则被强行应用于电影、小说或者话剧等艺术形式时,却往往产生荒诞的效果 。电影和话剧以写实为主,强调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要实现 “三突出” 原则,往往需要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过度的夸张和理想化处理,这与它们的写实风格相冲突,容易使作品显得虚假和做作 。而小说则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情节的逻辑性,“三突出” 原则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人物形象的单一和情节的简单化,无法展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