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海为何没被称为“袁派”?如何看待他在京剧与样板戏的成就?
更新时间:2025-08-27 15:47 浏览量:1
1916 年,袁世海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贫苦家庭,原名袁瑞麟 。在他不满两岁时,父亲便因劳累成疾去世,一家人只能靠母亲和大姐做针线活艰难度日。尽管生活困苦,但袁世海的童年依然充满了对京剧的热爱。袁世海与京剧的缘分始于儿时。那时,他常跟着爱听戏的和尚四大爷到天桥戏园子听戏,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着年幼的袁世海,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对京剧的喜爱愈发浓烈,只要有名角演出,他必定想尽办法去观看。
因大爷家开马车行,包拉梨园界,袁世海便经常跟着大爷的车到后台玩耍、看戏。此外,他还跟着给 “城南游艺园” 京剧场里的包厢卖茶的邻居提前入场听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裘盛戎,两人同龄且都是戏迷,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蹭戏,贴在戏园子的柱子前,随着台上的表演或紧张或激动,看到精彩之处,还会互相对视、点头,分享内心的喜悦。看完戏后,他们又会模仿台上的模样,念着锣鼓点子,一路唱回家。
对花脸戏的痴迷,让袁世海不放过任何一个观看侯喜瑞、郝寿臣演出的机会,只要听说哪里有他们的戏,他必定前往。一次偶然的机会,袁世海路过梨园公会,听到里面传来耍藤子棍儿的声音,进去一看,原来是著名武二花许德义在教把子,他被深深吸引,从此每天按时前来观看。许德义见他专心,便收他为徒。不久后,袁世海迎来了自己的首次登台,他在尚小云、王又宸演出的《汾河湾》中饰演薛丁山,尽管年纪尚小,但他的表演却有模有样,还得到了一片彩声。
1927 年 12 月 25 日,11 岁的袁世海进入富连成科班,开启了他的正式学艺生涯。初入科班时,由于他基础差、人瘦且嗓子细,被分到了老生组。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不期而至,一次练功时,萧长华发现他虎头虎脑,颇有京剧名家郝寿臣的神韵,便让他改唱花脸,名字也调到 “世” 字辈,从此,袁盛钟成为了袁世海 。
12 岁时,袁世海迎来了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一次戏班在广和楼演出,裘盛戎的嗓子突然哑了,袁世海临危受命,顶了上去。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甚至比裘盛戎平时唱得还要出彩。从此,袁世海在科班中崭露头角,师父和师兄弟对他刮目相看。
1934 年,袁世海出科后,正式开启了他在京剧舞台上更为广阔的艺术征程。他先后与尚小云、李盛藻等众多名家合作,在不同的剧目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每一次与名家的合作,对袁世海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他在与尚小云合作演出《九曲黄河阵》《玉虎坠》时,尽管只是饰演配角,但他却全情投入,仔细观察尚小云的表演技巧,学习如何在舞台上展现出角色的魅力。在与李盛藻合演《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深入揣摩角色的心理,将曹操的奸诈与豪迈演绎得淋漓尽致,与李盛藻默契配合,将这出戏演成了一时名剧。
1940 年,对于袁世海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拜入郝寿臣门下,正式成为郝派艺术的传人。郝寿臣是京剧界的一代宗师,他所开创的 “架子花脸铜锤唱” 风格,在京剧净行中独树一帜 。袁世海对郝派艺术早已心仪已久,他在科班时就经常观摩郝寿臣的演出,对其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和模仿。
在郝寿臣的悉心指导下,袁世海不仅继承了郝派艺术的精髓,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他深入研究架子花脸和铜锤花脸的表演特色,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 “架子花脸铜锤唱” 的独特袁派风格。这种风格既保留了架子花脸的豪放、刚劲,注重身段、工架和表演,又融入了铜锤花脸的醇厚、圆润的唱腔,使得角色的塑造更加丰满、立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袁世海在角色塑造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深知,要想塑造出一个成功的角色,仅仅依靠精湛的技艺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因此,在每接到一个新角色时,他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剧本,分析角色的背景、经历和性格,努力寻找角色与自己的共鸣点。为了演好曹操这个角色,他不仅仔细研读《三国演义》等相关书籍,还专程前往故宫,研究明代帝王画像,从历史资料和艺术作品中寻找灵感,揣摩曹操的神态、举止和气质。
他通过对曹操复杂性格的深入挖掘,将曹操的奸诈、狡猾、多疑以及雄才大略等特点,通过精湛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 “活曹操” 的经典形象。无论是《群英会》中曹操的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还是《华容道》中曹操的狼狈逃窜、悔恨交加,袁世海都能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曹操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曹操站在眼前。
除了曹操,袁世海还成功塑造了许多其他经典角色。在《李逵探母》中,他将李逵的憨直、孝顺和勇猛表现得入木三分。他通过独特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将李逵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愧疚之情,以及他得知母亲被老虎吃掉后的悲愤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在《野猪林》中,他饰演的鲁智深豪爽侠义、粗中有细,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中,都能感受到鲁智深的英雄气概和正义之心。他的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鲁智深的外在形象,更让观众感受到了鲁智深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角色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袁世海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对传统剧目的精彩演绎上,还体现在他对现代剧目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上。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现代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为京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他饰演的鸠山一角,运用传统的表演技巧,遵循从生活出发的创作原则,并借鉴了话剧的表演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京剧舞台上从未有过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他通过对鸠山这个角色的深入研究,将其阴险狡诈、凶狠残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与李玉和等人斗争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变化,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5 年的春天,电影《平原游击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热潮,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了观众。受此影响,中国京剧院迅速行动起来,决心将这部经典作品搬上京剧舞台。于是,由张东川精心改编,阿甲亲自执导的京剧版《平原游击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排练 。这一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京剧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大家都对这部融合了京剧艺术与经典抗战故事的作品充满了期待。
在这部京剧版《平原游击队》中,袁世海饰演的老秦爷无疑是全剧的亮点之一。他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下足了功夫。从扮相上看,袁世海头上蒙一块白手巾,腰间系一条白色搭布,手中还拿着一根旱烟袋,将一个朴实憨厚的老贫农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眼望去,就仿佛看到了一位生活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普通百姓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老秦爷这个角色,袁世海不仅仔细研读剧本,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了解那个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他还与曾经经历过抗战的老人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从中汲取灵感,力求将老秦爷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真实可信。
剧中有一段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村民们被日本鬼子赶到村广场,鬼子们威逼恐吓村民,试图让他们说出八路军和李向阳的去向。在这危急关头,老共产党员老秦爷挺身而出,与鬼子头目松井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袁世海在表演这段戏时,充分展现了他精湛的演技 。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张力,将老秦爷的坚定、勇敢和机智表现得入木三分。当松井用枪指着村民,威胁要开枪时,老秦爷眼神坚定,毫不畏惧地迎上松井的目光,大声说道:“慢动手,你们把乡亲们都放了,粮食藏在哪我知道!” 这一句话,仿佛一道惊雷,打破了紧张的气氛,也展现出老秦爷的果敢和担当。
在与松井的对话中,老秦爷巧妙地周旋,为保护乡亲们争取时间。他的语言简洁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袁世海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老秦爷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变化完美地呈现给观众。他时而愤怒,时而冷静,时而机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紧张的场景之中,为老秦爷的安危捏了一把汗 。当松井要求老秦爷带路去找粮食时,老秦爷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地答应了。他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任务,但为了保护乡亲们,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袁世海在表演这一段时,通过坚定的语气和沉稳的动作,展现出老秦爷的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
袁世海在这段戏中的唱腔设计更是别具一格。他安排了一段 [二黄] 唱腔:“乡亲们彼此对眼望,以为我为救亲人舍公粮,老秦岂做糊涂事,在敌前不摇晃,两脚站稳如铁桩,我调开乡亲离陷阱 。” 这段唱腔节奏紧凑,旋律激昂,充分展现了老秦爷的坚定信念和智慧。袁世海的演唱韵味十足,他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之中,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老秦爷的内心世界。他的嗓音宽厚洪亮,既有花脸的豪迈大气,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老秦爷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
在表演带领鬼子们走圆场的情节时,袁世海融入了不少 “麒派” 表演特色,犹如《徐策跑城》 。他的步伐稳健有力,动作夸张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快速的圆场和精彩的表演,展现出老秦爷的机智和勇敢。他与 “鬼子们” 的互动也十分精彩,通过眼神和动作的交流,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在圆场过程中,他还巧妙地运用了 [水底鱼] 锣经声,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随着锣经声的加快,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
当老秦爷看到小宝的尸首时,袁世海的表演更是令人动容。他悲痛地唱到 “只见小宝的尸体在坡旁,小孙孙你是我好榜样”,声音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他的表情痛苦,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哀伤,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对小宝的疼爱和对日本鬼子的痛恨。在这一段表演中,袁世海充分发挥了他的表演天赋,将老秦爷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落泪。
最后,当老秦爷从腰间拔出一颗手榴弹,拧开盖,咬掉导火线,将其抛向鬼子,并大声喝道 “这就是咱李庄给你的公粮!” 时,整个舞台气氛达到了高潮 。袁世海的这一动作干净利落,充满了力量感。他的表情坚定,眼神中透露出无畏的勇气,仿佛在向日本鬼子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此时,舞台打出一道追光,直照着袁世海,将他的身影凸显出来,使他成为了整个舞台的焦点。观众们被他的表演深深震撼,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尽管这部京剧版《平原游击队》最终未能公演,但袁世海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却成为了京剧史上的经典。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京剧表演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京剧演员树立了榜样 。他的表演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薪火相传袁世海一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不仅在舞台上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表演,还通过收徒授艺,为京剧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他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袁世海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技艺,更传承了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精神。
袁世海先后收徒 20 余人,他的学生中不仅有京剧演员,还有评剧、汉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其他剧种的演员 。他对艺术从不保守,对后学提携不遗余力。他广收门徒却不收分文,倾囊相授却不计回报。他常对青年演员说:“是把我揉碎了化成你,而不能把你揉碎了化成我 。” 他希望弟子们能够领会艺术精神和创作理念,而不是生搬硬套他的一招一式,鼓励他们兼收并蓄、继承发展,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在袁世海的弟子中,杨赤是传承袁派艺术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 。1982 年 10 月,袁世海在大连收杨赤为徒,此后的 20 余年间,他呕心沥血,精心培育杨赤。杨赤也不负师恩,刻苦钻研,深得 “人物派” 之神髓,终成大器 。他不仅在表演上继承了袁世海的风格,还不断创新,将袁派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了传承袁派艺术,大连京剧院在杨赤的带领下,先后排演了袁派经典曲目《九江口》《黑旋风李逵》《西门豹》等,并在近年来新排了新编历史剧《西门太守》 。这些剧目不仅展示了袁派艺术的魅力,也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杨赤,袁世海还培养了杜近芳、冯志孝、张学津、杨春霞、高牧坤、李宝春、于魁智、刁丽等众多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对每一位弟子都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优势,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他注重培养弟子们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同时也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在他的指导下,弟子们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京剧界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