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陈强:不要用西方那套标准评价样板戏!革命京剧的精神永不过时!

更新时间:2025-08-04 21:02  浏览量:1

1918 年,陈强出生于河北省宁晋县徐家河的一个贫寒农家 ,原名陈庆三。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宁晋县素有 “十年九涝” 的说法,频繁的水患让陈强一家的生活雪上加霜。无奈之下,为了谋求一线生机,年幼的陈强只能跟随父母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山西太原的逃难之路 。

在太原,尽管家庭经济依旧窘迫,但陈强的父母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咬着牙,想尽办法供陈强上学。陈强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校里刻苦努力,成绩优异。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31 年,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 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东北大地,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

国难当头,年仅 13 岁的陈强,心中燃起了熊熊的爱国之火。他再也无法安心于书本知识,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大潮之中。他与同学们自发组建剧社,积极排演抗战剧目,希望用戏剧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此后,陈强先后在并州中学青年剧社和太原新生剧院,登台演出《夜光杯》《汉奸的子孙》《塞外狂涛》《放下你的鞭子》等多部抗战戏剧。在《放下你的鞭子》的表演中,陈强饰演一位流亡的青年,他那真挚的情感、悲愤的呐喊,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许多人当场落泪,抗日的情绪被彻底点燃 。

1937 年,“七七事变” 的爆发,让中国陷入了全面抗战的艰难局面。陈强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手中的书本,毅然决然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加入了晋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地宣传员 。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陈强和战友们穿梭于各个战场,冒着敌人的炮火,为战士们和百姓们带来一场又一场振奋人心的演出 。他们用激昂的歌声、生动的表演,向人们传递着抗战的决心和勇气,鼓舞着大家的士气。尽管条件艰苦,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但陈强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1938 年 4 月,陈强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受组织派遣,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延安,这座革命的圣地,充满了希望和活力。鲁迅艺术学院更是汇聚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学者,为陈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

初入鲁艺,陈强被分配到戏剧系。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表演理论和技巧,不断充实自己。他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赞赏 。在一次歌剧活报剧的演出中,陈强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洗星海的注意。洗星海看中了他的音乐天赋,便动员他转到音乐系,陈强欣然应允。

在音乐系的学习,让陈强的艺术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不仅学习了音乐理论、作曲等专业知识,还参与了多部歌剧的创作和演出 。他的音乐才华和表演能力在这些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 。与此同时,陈强还不忘自学舞蹈,注重形体锻炼。得益于新生剧院院长的爱人是留法专攻舞蹈的,他拥有了更为便利的学习条件,这也为他日后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 年,对于陈强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鲁艺排演大型歌剧《白毛女》,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社会主题和动人的剧情,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陈强满心期待能出演杨白劳,他觉得自己出身农民,对这类角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能够很好地诠释出杨白劳的形象 。然而,导演却出人意料地让他饰演黄世仁。

这个决定让陈强大为震惊,他的内心充满了抵触。当时 28 岁的他,还没有谈过恋爱,担心演反派会影响自己的感情生活,让女孩子们对他望而却步 。而且,他对自己能否演好这个反面角色也缺乏信心,害怕一旦演砸了,会影响自己的演艺事业 。

但导演并没有放弃,张庚等领导同志亲自找到陈强,对他进行耐心的劝说和开导 。他们告诉陈强,作为一名演员,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得失 。这个角色虽然是反派,但对于整个作品的成功至关重要,只有他才能将黄世仁的复杂性和邪恶本质展现出来 。在领导们的连番劝说下,陈强最终被说服,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

为了演好黄世仁,陈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深入研究角色的内心世界,挖掘黄世仁的灵魂深处,试图理解他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他仔细观察生活中那些自私、贪婪的人,将他们的特点融入到角色中 。在化妆、形体以及声音的塑造等方面,他也下足了功夫 。他精心设计了黄世仁的服装和发型,让他看起来更加符合地主的身份 。在形体动作上,他注重表现黄世仁的傲慢和嚣张,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戏 。他还通过调整声音的语调、语速和音量,来展现黄世仁的冷酷和无情 。

然而,一开始陈强的表演并不成功。他随意地将自己练就的优美形体动作赋予黄世仁,使得这个角色看起来过于帅气,甚至有些可爱,这与黄世仁的反派形象背道而驰 。在一次座谈会上,陈荒煤等同志对他提出了批评,指出他美化了地主阶级,没有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本质 。

陈强虚心接受了批评,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表演,对黄世仁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他摒弃了之前那些过于帅气的动作和表情,更加注重表现黄世仁的残忍和冷酷 。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黄世仁对杨白劳和喜儿的压迫、剥削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角色的可恶 。

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随着演出的不断进行,陈强的表演越来越深入人心 。观众们被他的演技所打动,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黄世仁站在眼前 。他们对黄世仁的愤怒也达到了极点,甚至将这种愤怒转嫁到了陈强身上 。在演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观众向台上扔东西、怒骂陈强的情况 。有一次,在河北的演出中,一位年轻的战士因为入戏太深,竟然拔出手枪,瞄准了陈强,幸好旁边的班长反应迅速,及时夺下了手枪,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白毛女》的成功,让陈强一举成名,成为了当时备受瞩目的演员 。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946 年,陈强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加入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从戏剧界转入电影界 。这一转型为他的演艺事业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也让他在电影领域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 。

1947 年,陈强参演了解放区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吧》 。在这部影片中,他饰演一位善良的老农 。这与他后来所塑造的黄世仁、南霸天等反派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年仅 30 岁的陈强,凭借着出色的演技,成功地演绎出了老农的朴实与善良,展现了他不俗的表演实力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陈强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了一位朴实的老工人侯占喜 。这部电影以东北某铁路工厂为背景,讲述了工人们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克服重重困难,建造桥梁的故事 。陈强在影片中,将老工人的勤劳、坚韧和对国家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 。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陈强深入工厂,与工人们一起生活、工作,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仔细观察工人们的言行举止、工作习惯和生活状态,将这些细节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他还与导演、编剧反复探讨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力求将老工人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 。

1950 年,歌剧《白毛女》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陈强继续饰演黄世仁 。与歌剧版相比,电影版的黄世仁更加立体、丰满 。陈强在表演中,不仅展现了黄世仁的残忍和冷酷,还加入了几场他孝敬母亲的戏,让这个角色并非坏得一无是处 。他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黄世仁复杂的人性,使这个角色更加真实可信 。在拍摄过程中,陈强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都精益求精 。他反复揣摩黄世仁的心理变化,力求将这个角色的邪恶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得到了导演和其他演员的高度认可,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这部电影在 1951 年捷克第 6 届卡罗维 - 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荣誉奖,进一步证明了陈强的演技和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

1961 年,陈强迎来了他电影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角色 ——《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 。这是一个与黄世仁截然不同的反派角色,南霸天更加嚣张跋扈、阴险狡诈 。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陈强下足了功夫 。他深入研究剧本,分析南霸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他发现,南霸天是海南岛五指山一带的恶霸,与黄世仁所处的地域不同,风格做派也应该有所不同 。于是,他从形象上让南霸天显得油头粉面、衣着考究,内心里又骄傲无比,趾高气扬 。在表演中,他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展现出南霸天的狡猾和凶残 。比如,在片中南霸天被捕后乘机逃跑的情节中,陈强特意做了南霸天捂着一只眼睛的动作设计,凸显这个人物的狡猾 。

凭借在《红色娘子军》中的出色表演,1962 年,陈强获得了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这是对他演技的高度肯定,也让他成为了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演员 。1964 年,他又以南霸天这个角色,获得了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新中国电影界第一位国际奖获得者 。他的名字和作品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电影赢得了荣誉 。

在演艺生涯的后半段,陈强将目光投向了喜剧领域,开启了一段全新的艺术探索之旅 。他深知,喜剧不仅仅是让人发笑的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人生哲理的艺术形式 。

1958 年,陈强在新中国第一部喜剧片《三年早知道》中,饰演了赵满囤这一角色 。赵满囤是一个精明、自私但又不失可爱的农民形象 。陈强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赵满囤的小算盘和小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 。他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充满了生活气息,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79 年,陈强与儿子陈佩斯合作,拍摄了电影《瞧这一家子》 。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陈强饰演的老胡是一位朴实善良的退休工人,陈佩斯饰演的二子则是一个充满活力、追求自由的年轻人 。父子俩在影片中的默契配合,为观众带来了无数的欢笑 。《瞧这一家子》的成功,标志着陈强在喜剧领域的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陈强的喜剧天赋,也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

此后,陈强和陈佩斯又陆续合作了 “二子” 系列喜剧电影,包括《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冒经理》《父子老爷车》《爷俩开歌厅》等 。这些电影以贴近生活的剧情、幽默风趣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在 “二子” 系列电影中,陈强和陈佩斯饰演的父子形象深入人心 。他们通过一系列搞笑的情节和冲突,展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矛盾和理解 。这些电影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也让人们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在《二子开店》中,二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与父亲一起开了一家小饭馆 。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父子俩始终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困难 。这部电影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创业热情和奋斗精神,也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

在《父子老爷车》中,老奎和二子开着一辆破旧的老爷车,开始了一段充满惊险和刺激的旅程 。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也发生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也传递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

一针见血

陈强的那句 “不要用西方那套标准批评样板戏,样板戏的精神永不过时”,如同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在艺术批评中必须坚守本体文化。用西方艺术标准来裁剪中国特定时代的艺术产物,本质上是对历史语境和文化土壤的漠视,而样板戏中蕴含的精神内核,早已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评价标准从来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真理”,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文化传统与社会语境的价值体系。西方艺术批评标准的形成,与西方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审美心理紧密相关,其强调的个体主义、形式至上、先锋反叛等理念,与中国文化中注重集体情怀、内容为王、寓教于乐的艺术传统存在本质差异。

样板戏诞生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其创作初衷是为了凝聚民族精神、鼓舞奋斗意志,这种艺术定位决定了它必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若用西方强调个体情感宣泄、形式创新至上的标准来评判,必然会陷入 “削足适履” 的误区,看不到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动员群众、凝聚力量的艺术效能。

样板戏的精神内核,恰恰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首先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岩》中的江姐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一家为革命事业慷慨赴死,这些英雄形象所传递的 “为理想献身” 的信念,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舍生取义” 的精神传统一脉相承。从屈原的 “虽九死其犹未悔” 到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这种为崇高理想坚守的精神,在不同时代都激励着中国人砥砺前行,何来 “过时” 之说?

幸福人生

陈强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传承给了他的子女,使陈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术世家 。而他与妻子李玉洁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如同一首温馨的乐章,奏响了家庭幸福的旋律 。1946 年,17 岁的李玉洁怀着对电影的热爱,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学习 。那时,陈强已经是从延安来的大明星,他高大帅气的形象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吸引了众多学员的目光,李玉洁也不例外 。不过,那时的他们并没有太多交集,李玉洁只是众多崇拜者中的一员 。

1949 年,命运的红线将他们紧紧牵在一起。多才多艺的陈强在电影厂教大家跳舞,李玉洁成为他的学员 。李玉洁学得很快,这让陈强注意到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 。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陈强比李玉洁大 13 岁,他的成熟稳重让李玉洁感到无比踏实 。1950 年 11 月 7 日,两人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虽然婚礼简单,但他们的爱情却坚如磐石 。

婚后,李玉洁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为陈强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陈强常年在外拍戏,很少有时间照料孩子 。李玉洁毫无怨言,独自抚养着三个孩子,让陈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演艺事业中 。他们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携手走过了 62 个春秋 。

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温馨与浪漫 。陈强在延安时就学会了用缝纫机,他常常亲手为李玉洁做衣服 。夏天的晚上,天很热,陈强光着膀子,用缝纫机为李玉洁缝制 “布拉吉”(连衣裙) 。这个场景,成为了陈佩斯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

陈强和李玉洁育有两儿一女,分别是陈布达、陈佩斯和陈丽达 。三个孩子的名字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1951 年,陈强前往匈牙利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恰逢大儿子出生,他对布达佩斯的建筑和风土人情印象深刻,回来后便给儿子取名陈布达 。1954 年,二儿子出生时陈强在北京拍戏,李玉洁延续了这份浪漫,给儿子取名陈佩斯 。后来,女儿出生,陈强根据多瑙河里景色优美的丽达岛,为女儿取名陈丽达 。

在陈强的影响下,子女们也在艺术领域各展才华 。陈佩斯继承了父亲的喜剧天赋,在喜剧表演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与朱时茂的黄金搭档,在春晚舞台上创造了无数经典,如《吃面条》《胡椒面》《主角与配角》等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蕴含着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和父亲合作的 “二子” 系列喜剧电影,也深受观众喜爱 。陈佩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中国喜剧界的标志性人物 。

陈丽达则选择在幕后默默耕耘,成为一名剪辑师 。她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无数影视作品增添了光彩 。她的艺术追求细腻内敛,通过剪刀和胶片,将一个个镜头串联成完整的故事,完美地呈现出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意图 。陈丽达虽然没有像哥哥那样站在聚光灯下,但她对艺术的热爱和奉献同样值得尊敬 。

陈强的孙子陈大愚也步入了演艺圈,继承了家族的艺术天赋 。他在话剧创作和表演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父亲陈佩斯一起出演了话剧《惊梦》 。这部话剧融入了陈强早年表演《白毛女》的故事,意义非凡,堪称祖孙三代同台演出 。陈大愚在演艺道路上不断努力,虽然还未达到父亲那样的成就,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努力已经初现端倪 。

巨星陨落

2012 年 6 月 26 日,这是一个让无数影迷悲痛的日子。陈强,这位在中国影坛熠熠生辉的巨星,在与病魔顽强抗争后,于北京安贞医院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 94 岁 。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演艺圈沉浸在悲痛之中,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对他的沉痛悼念 。刘晓庆在微博中写道:“刚闻陈强老师去世,震惊不已!给陈佩斯夫妇发了唁电,回复说‘老父亲走得很安祥’。陈强老师任北影剧团团长,对我关爱有加。与佩斯也是多年至交。我们合作的影片《瞧这一家子》,已成绝唱。陈强老师,安息吧!” 崔永元也第一时间发微博表达哀痛:“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演员陈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2 年 6 月 26 日 21 点 38 分在北京安贞医院逝世,享年 94 岁。陈强是主演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43 部电影的表演大师,曾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是新中国 22 大电影明星之一。追忆一代大师,振兴中国电影。”

数万网友也自发在网上留言,追悼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有人评论道:“从小就看你的戏长大,也记得你和陈佩斯的父子档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无数欢笑,感谢你为中国电影作出的贡献,老爷子一路走好。” 还有人说:“是上帝想看喜剧了,所以把陈强老师叫走了。” 这些真挚的话语,无一不体现出人们对陈强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 。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