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样板戏”本就是特殊时代产出的怪胎,理应被封存,不再被效仿!

更新时间:2025-08-02 01:10  浏览量:1

说起样板戏,很多年轻人可能一头雾水,但对上年纪的人来说,这东西就像个老疤痕,碰一下还隐隐作痛。

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时期的产物,正式叫革命样板戏,最早有八个,后来扩展到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

代表作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这些,大家或多或少听过唱段。

但要深挖,它本质上就是那个时代政治需求的怪胎,硬生生扭曲了艺术本该有的样子,现在看来,确实该封起来,别再拿出来当模板效仿了。

先聊聊它的来头。样板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早点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

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现代戏还很少见,到1956年北京京剧大会,现代京剧开始冒头,主角从王侯将相换成工农兵,布景也加了写实元素,唱腔混入西式和声。

传统戏渐渐被挤到边上。这算是个起点,但真正成气候是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三十多个剧目上演,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演活人戏。

1965年上海报纸第一次用“样板”夸《红灯记》,1966年《人民日报》跟进赞《智取威虎山》。

到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正式点名八个革命样板戏,包括五个京剧、两个芭蕾和一个交响音乐。

从那以后,样板戏就成了官方力推的东西,1968年加了钢琴伴唱《红灯记》,1970到1973年又推出《黄河》、《龙江颂》等,总数涨到十七个左右。

1974年这些大多拍成电影,全国放映。时间线上看,它紧密跟着那个特殊时期的政治风向,从酝酿到高峰,全是时代烙印。

为什么说它是怪胎?因为它从头到尾都被政治绑架了。

本来艺术该自由表达人性,反映生活复杂面,但样板戏的核心原则是“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在英雄中突出主要英雄。

这听起来像公式,实际操作起来就把角色简单化了。正面人物高大全,没缺点,吃苦耐劳、伟岸无比,但缺少七情六欲,现实中哪有这样的人?反面人物呢,一身缺点,狡诈阴险,注定败亡。

故事线基本绕着阶级斗争转,非黑即白,好人必胜坏人必亡。这种模式让戏剧丢了灵魂,变得单一枯燥。

瞿秋白早年就批评过这种简单化艺术,说百分之百好人打倒百分之百坏人不是好艺术,会坏影响。

生活哪有那么黑白分明?样板戏忽略了现实客观环境,硬塞崇高精神,结果脱离群众真实感受。说白了,它不是为了艺术创新,而是用来烘托特定英雄形象,感染百姓学样。

再看它的特点,更能看出怪胎本质。样板戏改革了传统京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舞台上搭实景布景,道具服装贴近生活,乐队加西洋管弦,唱腔创新成杂烩风格,念白多用京白。

芭蕾舞剧也给动作命名,融民族特色。表面看,这推动了戏剧现代化,让京剧从曲高和寡变生活化,便于传播。那时代大街小巷都哼唱段子,影响力大到难以想象。

但深究,这些变化牺牲了京剧精髓。传统京剧重写意,无中生有,景随人行,现在实景一搭,想象空间没了。

表演强调体验人物,贴近生活,但实际成了公式化,演员台上多一个动作或少说句词都可能被当反革命罪。

从历史背景看,样板戏是那个极左思潮的直接产物。1967年到1976年,它被推为工农兵占领舞台的典范,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

但特殊时期后,这套被彻底否定。样板戏推广时,全国搞“三忠于”活动,唱样板戏、跳忠字舞成了日常,文艺生活政治化,政治文艺化。

观众不光看戏,还得参与讨论修改,写信提意见,变成群众运动。表面狂欢,实际操控空前,百姓思想被规训成格式化政治人格。

剧场内外融为一体,社会成大舞台,每个人像演员,按剧本行事。这不健康,扭曲了人性多样,制造审美疲劳。

现在回看,为什么理应封存?因为它不符合时代精神,已无法成主流。改革开放后,样板戏淡出舞台,新剧目涌现,追求丰富表达。

教育部本意让京剧贴近生活,但忽略了样板戏的政治包袱。现代评价分歧大,一派完全否定,视之为畸形物种,推动历史反思;另一派承认艺术成就,但也承认局限。

像郭宝昌导演说,样板戏有贡献,但塑造一号人物是大忌,继承时别全盘拿来。X平台上搜相关讨论,有人直呼它是怪胎。2024年还有帖子说,样板戏像断头皇后唱歌,罗曼蒂克没关系,但强推就变味。

不效仿的理由更明显。京剧要现代化,得有勇气创新,但别走样板戏老路。那路太偏狭,限制了戏剧丰富性。

样板戏虽加速京剧向现代美蜕变,但弱化传统技巧,注重口语化唱腔,结果成“京歌”,丢了韵味。西洋元素融合虽新,但生硬杂凑,破坏地方特色。

学者邓文华研究现代性视野下样板戏,说它有独特审美价值,但时代局限性大,取精华弃糟粕是关键。可糟粕太多:内容相似,主题单一,忽略情感细腻,失真严重。

好人战胜坏人正确,但长远看偏狭,帮不了群众武装思想。瞿秋白的话时隔多年还准:文艺创作者别只给公式化概念。

当然,有人辩护,说样板戏推动戏剧改革,艺术成就值得肯定。像唱段融合民歌,感染力强,在当代晚会还偶现。但这不等于整体框架可效仿。

它的美学思潮继续,但荣光散了,只剩艺术形式零星活跃。学术上,李松研究回顾与反思,说样板戏是特殊历史产物,弊端值得批评,那段时期不会重来。邓文华观点类似,强调客观审视。

总的来说,样板戏是那个特殊时代极左思潮下的怪胎,政治色彩太浓,艺术被扭曲。它的单一价值观、脱离现实、强制推广,造成坏影响。

封存它,不是抹杀历史,而是理性面对,取教训。未来戏剧,该注重真实性,扩展主题,适应变迁。别再效仿那套,艺术得自由呼吸,才能真正服务人民。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