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于魁智:我就好好唱我的京剧!样板戏不过老瓶装新酒,毫无新意!

更新时间:2025-07-19 22:10  浏览量:1

那一年的盛夏,北京长安大戏院的灯光又一次为京剧亮起。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举着手机的年轻人。台上,中国京剧院一团的于魁智一袭蟒袍,唱腔刚劲如裂帛,转身时靠旗翻飞如浪,引得满堂喝彩。

京剧两百余年的兴衰,始终与时代共振。从四大徽班进京的乾隆盛世,到谭鑫培、梅兰芳等大师迭出的民国黄金时代,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浪潮,这门艺术总能在变革中焕发新生。如今,短视频冲击着传统剧场,流行音乐占据着年轻一代的耳朵,但京剧的血脉并未断绝。

场专场演出,堪称当代京剧传承的缩影。当《打金砖》中高难度的"硬僵尸"摔跌动作干净利落地完成时,老观众们想起了李少春的风采;而《乌盆记》里那段"未曾开言泪满腮"的【反二黄】,又让新观众惊叹于传统唱腔的感染力。戏剧家李超的贺词绝非客套——"韵律响昭关"说的是吐字行腔的功力,"应手打金砖"赞的是文武兼备的能耐,这些评价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苦功。

散戏后的后台,于魁智对着镜卸妆时谈起师父的教诲:"角儿不是捧出来的,是戏台上一寸一寸磨出来的。"窗外的北京城华灯璀璨,新开的元宇宙剧场广告闪烁其间。但在这个堆满戏箱的化妆间里,描眉的笔、勒头的带子、磨薄的厚底靴,依然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梨园真理。

沈阳京剧院学员班的晨功,总是从五点开始。十岁的于魁智拖着比自己还高的把杆,在结霜的院子里压腿。黄云鹏老师手里攥着竹条,专挑孩子们偷懒时往腿弯处轻轻一戳——这一戳让小于记了半辈子,后来他教学生时总说:"杨派的'云手'要像黄老师那竹条,柔里带刚。"

戏校的八年,于魁智成了练功房的"夜游神"。叶蓬老师发现他总在熄灯后溜回教室,索性配了把钥匙给他:"杨宝森先生当年练'脑后音',对着城墙喊到吐血,你要学他,先得学这份痴。"孔雁老师的练声课更绝,让学生们含着石子念白,小于的舌头磨出血泡,却琢磨出个门道:石子抵住上颚时发的音,正好是杨派最讲究的"立音"。

毕业汇报演出的后台,中国京剧院的领导们盯着化妆镜里的于魁智看了半晌——这个连续参加五场演出的学生,正在用烧红的铁丝卷髯口。见他手法老练,有位老艺术家突然问:"《文昭关》里伍子胥的'三更梦',杨派怎么处理转腔?"小于手上没停,嘴里哼出个婉转的"回龙腔",镜子里的人眼睛一亮。后来才知道,这场即兴考核让他跳过实习,直接拿了正式调令。

戏台上一盏孤灯,照着伍子胥斑白的须发。当于魁智唱到"一轮明月照窗前"时,剧场里静得能听见老戏迷跟着哼唱的鼻息声。这出《文昭关》,杨宝森当年唱红了半个北京城,如今在青年演员的嗓子里,既飘着杨派那股苍凉味儿,又多了几分金石之音。

杨派艺术的精髓,全在这"悲而不哀"四字。当年杨宝森演伍子胥,把亡国灭门的痛楚化进每个吐字里,像钝刀子割肉。于魁智跟叶蓬学戏时,老师总拿筷子点他喉头:"这儿得颤,不是哆嗦,是心里头翻江倒海。"如今看他处理"爹娘啊"的哭腔,先压着嗓子用"鬼音"往下坠,突然拔高甩个腔,活脱脱是杨派"悲音不过三寸,恨意直透脊梁"的路数。但细品又有不同——杨宝森的恨是隐忍的,于魁智的恨带着年轻人的锐气,那句翻着嘎调的"大胆且向虎山行",倒真像要把楚平王从棺材里揪出来似的。

老观众最津津乐道的,是"叹更"那段二黄慢板。三十八句唱词,没有身段帮衬,全凭嗓子讲故事。于魁智的聪明处在于懂得"偷气",每句尾音将断未断时换气,把"独宿孤馆泪暗流"的辗转反侧唱得连绵不绝。杨派讲究"云遮月"的嗓音,他偏用自己清亮的本嗓打底,再往里头掺砂砾,倒暗合了伍子胥武将本色。琴师老周说:"这孩子弓马戏出身,唱文戏也带着股脆劲儿。"

后台的戏箱上,至今摆着叶盛兰题字的照片。当年那句"千古绝唱"的慨叹,如今看来更像种期许。有次排完戏,于魁智指着杨宝森1956年的录音带说:"您听这'杀出了昭关界'的'杀'字,像不像刀劈竹节?我试着用脑后音来学,总差着分火候。"这种琢磨劲儿,或许就是杨派能传三代的原因。散戏时,几个戏校学生围着要签名,他提笔写下"文昭关"三字,墨迹未干就被抢着传看——这"余音袅袅"的新解,正在这些年轻的手掌间继续流淌。

双榆树那间朝北的平房里,李鸣盛先生正用筷子敲着茶杯打拍子。于魁智站在墙角,一遍遍练着"未曾开言泪满腮"的【反二黄】,嗓子哑了就往地上吐口血唾沫——这是老辈人说的"喊嗓要见红"。十三天里,师徒俩一个教得嘴角起泡,一个学得脚底磨茧,硬是把这出冷门戏磨出了魂儿。

《乌盆记》难就难在"鬼要唱出人味儿"。刘世昌这个被烧成乌盆的冤魂,既不能像《活捉三郎》里的阎惜娇那样满台飞扑,也不能学《李慧娘》喷火变脸,全凭一副嗓子让观众看见"青白面色、两缕怨气"。李鸣盛教戏时爱说:"杨派唱鬼,得让人听出他生前是个绸缎庄少东家。"于魁智琢磨出个门道:念白用气音,唱腔里却要透着书卷气。待到公演那晚,他穿着素褶子往台口一站,还没开腔,台下就有人倒吸凉气——那脚步虚浮得活像踩在阴阳界上。

最绝的是"老丈容禀"那段。传统演法是跪着唱完全程,于魁智却加了几个小动作:当唱到"害得我骨殖成灰"时,手指突然抽搐着去抓张别古的衣角;"望求老丈带进城"那句,又猛地缩手后退半步,活现出鬼魂怕阳气冲撞的本能。这些设计来自他蹲火葬场观察丧属的经历:"真伤心的人,想碰亲人又不敢碰。"台侧的李鸣盛看到这里,把胡子捻断了好几根。

谭鑫培当年震住洋人的那段反二黄,如今在于魁智嗓子里有了新解。"可怜我冤仇有三载"的"三"字,他不用杨派惯常的颤音,而是学老唱片里谭鑫培的"一音三断",像钝刀刮骨。戏迷老周在台下直拍大腿:"这哪是学谭?分明是谭老附体!"更妙的是末句"但愿你福寿康宁",明明该是悲调,他偏唱出三分暖意——正是这点人味儿,让冤魂的恳求格外锥心。

戏台正中摆着三张高桌,桌后供着"二十八宿"的牌位。于魁智饰演的汉光武帝刘秀刚唱完"孤王酒醉桃花宫",突然一个踉跄——这不是戏里的醉态,而是"吊毛"起范儿的前兆。只见他蟒袍下摆一掀,整个人腾空翻转,后背结结实实砸在台板上,那声闷响让前排观众不约而同直起了腰。

这出《打金砖》的厉害处,在于要让头戴九龙冠的皇帝翻出武将的跟头。李世霖教戏时总念叨:"少春先生当年翻'倒扎虎',皇帽上的珠子纹丝不动。"此刻于魁智从两米高的供桌上后仰跌落,就在后脑勺即将触地的刹那,腰眼猛地一拧,硬生生转成仰面朝天。

最难的是"甩发僵尸"。刘秀见马武鬼魂时,要边甩动三尺长的发绺边直挺挺后倒。于魁智的诀窍在脖颈——倒地瞬间下巴得紧扣锁骨,否则甩发会缠住髯口。有次排练他没收住劲,后脑勺磕出鸡蛋大的包,第二天却笑着说:"李少春先生说过,这出戏得带着'脑瓢开花'的觉悟演。"如今看他演出,那束甩发就像通了电的银蛇,刚随着"错杀了皇兄"的哭腔左右横扫,转眼又笔直地钉在台板上。

老戏迷都记得,谭元寿演到太庙惊魂时,五个跟头能翻出五种情绪。于魁智得了真传:"抢背"是悔恨交加,"吊毛"是魂飞魄散,最后的"硬僵尸"则要透着帝王威仪——即便摔得再狠,倒地时玉带不能歪,蟒袍下摆得盖住靴底。

后台的镜子前,于魁智正往太阳穴抹薄荷膏。这出戏他演了上百场,每次仍像头回登台般较劲。有次他指着录像对徒弟说:"瞧见没?'摔僵尸'前那半步趔趄不是失误,是刘秀腿软。"年轻人这才明白,为什么李世霖先生当年非要盯着他把"惊惧"和"疲惫"分出层次。现在剧团里排新戏,武生们总爱扒着门缝偷看他练功——那套李少春亲传的"云手接翻身",起式时如推山岳,收势时若揽流云,分明是活着的京剧教科书。

《华容道》

回想当年,鞍山剧场的后台乱成了一锅粥。原定饰演关羽的演员突然告假,眼看开演在即,团长急得直搓手。角落里正勾脸的于魁智被叫到跟前:"小于,关羽的活儿你敢不敢接?"这个平时跑龙套的年轻人,只在幕侧偷学过几遍戏,此刻却点了点头。

没有排练时间,曹韵清导演边给他勾红脸,边比划着关键身段:"'辞曹书'那段要稳,'挡曹'时得狠。"于魁智用油彩笔在手臂上记唱词,关羽的卧蚕眉还没画完,催场的锣鼓就响了。谁也没想到,这个临时顶替的"关公"一亮相就震住了全场——绿蟒袍往身上一套,丹凤眼一瞪,活脱脱是戏画里走出来的武圣。唱到"辞曹"时,他故意放慢【西皮】板式,把关羽的傲骨唱得入木三分;待到"挡曹"的刀花,又耍得寒光凛凛,连台侧的袁世海都暗暗叫好。

那晚的演出成了于魁智的转折点。后来剧团排《单刀会》,他特意去关帝庙观察塑像,琢磨出"三停刀"的独特亮相——刀尖指天时吸气,横刀立马时屏息,收刀回鞘才缓缓吐气,把关羽的威仪演出了层次。袁世海逢人便夸:"这孩子演关公,眼里有神。"这出救场戏不仅让他从龙套跃升为主演,更在无意间叩开了红生戏的大门。如今看他演《华容道》,那些即兴发挥的细节,依稀还能辨出当年鞍山后台仓促学戏的影子。

评价样板戏

于魁智曾在《痛并反思》的中写道:“我从来不认为这批现代京剧是京剧!那段历史已被彻底否定,但样板戏一直阴魂不散。怕有人借“样板戏”之“尸”来替十年“招魂”,继续宣传‘样板戏’,就是在域继续对人的尊严、人的主体意识进行践踏!我就好好唱我的京剧!样板戏不过老瓶装新酒,毫无新意!”

笔者认为于魁智的论调有失偏颇,毕竟样板戏在艺术上确实是可圈可点的。回想当年,从事样板戏创作的音乐工作者,大多是在京剧团长期从事音乐设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专家。很多优美的唱段,都是作曲家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既不失醇厚的戏味儿,听起来又有新意如《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在“打虎上山”时演唱的二黄导板“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便是直接从传统戏《战太平》中花云(余叔岩饰)所唱的二黄导板“头戴紫金盔齐眉盖顶”一段搬过来的。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