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样板戏救不了京剧,“角儿”的培养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5-07-10 06:50 浏览量:1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在西直门宾馆的一间会议室里,记者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于魁智。这位京剧院副院长刚刚结束一场关于传统戏曲传承的研讨会,眉宇间虽显疲惫,但谈及京剧艺术时,眼中立刻焕发出光彩。
于魁智的艺术之路始于1972年的沈阳。那年冬天,11岁的他被沈阳京剧院学员班录取,从此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每天清晨五点,当同龄孩子还在睡梦中时,他已经开始压腿、吊嗓子的基本功训练。沈阳的冬天滴水成冰,练功房里没有暖气,他穿着单薄的练功服,常常练到浑身冒汗。
这种严苛的训练持续了整整六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78年,16岁的于魁智做出人生重要抉择——放弃沈阳京剧院的正式工作,只身赴京报考中国戏曲学院。那趟站立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旅程,成为他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在中国戏曲学院,于魁智遇到了恩师叶蓬。叶先生教学严格,一个"咿"字要学生反复练习上百遍。于魁智回忆说:"叶老师常说,唱戏不是卖嗓子,而是卖功夫。"这种严谨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了他。1985年,24岁的于魁智迎来艺术生涯的关键时刻——与京剧大师袁世海同台演出《将相和》。面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年轻的于魁智毫不怯场,以扎实的功底和沉稳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演出结束后,袁世海拍着他的肩膀说:"后生可畏啊!"
成名后的于魁智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胡同里,登门拜访袁世海、杜近芳等老一辈艺术家。这些前辈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使他逐渐形成了高亢圆润、苍劲厚实的演唱风格。1998年,于魁智在香港演出期间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梁以薇。这位生长在香港的姑娘原本对京剧知之甚少,却被于魁智舞台上的魅力所折服。婚后,梁以薇不仅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还积极推动京剧在港澳地区的传播。
进入新世纪,于魁智的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2004年,他在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中塑造的梅兰芳形象,将传统京剧与现代交响乐完美融合。2005年的新编历史剧《袁崇焕》,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这位明末将领的悲壮人生。2008年,在《赤壁》中饰演诸葛亮时,他创造性地将老生的庄重与武生的英气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智勇双全的军师形象。这些创新实践,为传统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5月1日的北京工人体育馆,舞台上灯光璀璨。当于魁智身着朴素的中山装亮相时,台下数千名工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不是普通的商业演出,而是全国总工会举办的"五一"劳动节文艺晚会。于魁智推掉了当天一场报酬丰厚的商演,专程赶来为工人们献唱。当《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响起,这位演员眼中闪烁着真挚的光芒。演出结束后,他婉拒了主办方的酬劳,只说了一句话:"我也是工人子弟,这是我应该做的。"
于魁智对劳动者的深厚感情源于他的成长经历。1961年,他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八级钳工,母亲是音乐教师。童年时代,他常常跟着父亲去工厂,看着工人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听着机床轰鸣的声响。这些记忆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
1987年,刚在京剧界崭露头角的于魁智随团到大庆油田慰问演出。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石油工人们坚守岗位的场景让他深受触动。演出结束后,他主动要求到钻井平台为当班工人演出。裹着军大衣,在呼啸的寒风中,他一连唱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五个选段,直到嗓子沙哑。工人们用沾满油污的手掌为他鼓掌,这个画面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角儿"的培养是于魁智最关心的问题。他说:样板戏虽好,可救不了京剧。京剧作为"角儿"的艺术,需要领军人物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于魁智常说:"一百个普通演员抵不上一个'角儿'的影响力。"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李少春、袁世海等大师同台演出时,剧场总是座无虚席。而现在,京剧市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能够吸引观众的"角儿"。为此,他呼吁建立"名家传戏"制度,让老一辈艺术家能够系统地传授技艺。在国家京剧院,他亲自指导青年演员,从唱腔到身段,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他常说:"培养一个'角儿',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但这是京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艺四十余年来,于魁智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众多荣誉,但他最珍视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份荣誉将他与工人群体的情感纽带具象化了。如今,已经六十多岁的于魁智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依然坚持为基层观众演出。在他看来,京剧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与人民的情感共鸣。正如他常对年轻演员说的那句话:"京剧是人民的艺术,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枝繁叶茂。"
2018年春天,北京某高校礼堂里座无虚席。当于魁智带领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表演《红娘》选段时,台下大学生们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演出结束后,几位学生主动上台学习京剧身段,其中一位女生模仿《拾玉镯》中喂小鸡的动作引得全场欢笑。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国高校已不鲜见,京剧艺术正以新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从校园到国际舞台,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京剧元素在流行文化中的创新运用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活力。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将京剧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融合,这首歌曲不仅风靡全国,更让无数年轻人对京剧《贵妃醉酒》产生了兴趣。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等京歌作品,它们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采用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于魁智在校园演出中特别注重这类作品的表演,他说:"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大学的一次演出中,他特意安排了《满江红》选段,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配合激昂的唱腔,让在场学子深受感染。
京剧进校园工程的持续推进为传统艺术培养了大量年轻观众。2008年教育部启动的"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甘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集体演唱《红灯记》的场景令于魁智记忆犹新:"几百名学生齐声高唱'甘洒热血写春秋',那种震撼力是任何专业演出都无法比拟的。"如今,全国已有数千所中小学将京剧纳入音乐课程,通过学唱经典选段、绘制脸谱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国粹艺术。北京某小学的音乐老师表示:"学生们对京剧课的热情超出预期,特别是角色扮演环节,孩子们都争着要体验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
京剧的国际传播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2004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那场演出,于魁智至今难忘。当《霸王别姬》的唱腔在音乐圣殿响起,西方观众被这种陌生的东方艺术深深吸引。演出结束后,一位奥地利音乐评论家写道:"中国京剧的写意美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不胜枚举:1996年为张学良将军祝寿的夏威夷之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全球展演,以及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巡回演出。每次出访,于魁智团队都会精心准备外文解说和剧情介绍,帮助外国观众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京剧艺术的当代传承离不开像于魁智这样的践行者。从艺四十余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在排练场,他严格要求年轻演员的基本功;在校园里,他耐心指导学生体验京剧魅力;在国际舞台,他精心设计每一个传播细节。
即使已年过六旬,他依然保持着每年百余场的演出强度,足迹遍布五大洲。2025年春季,他再次启程赴俄罗斯参加"中俄文化年"开幕式,将《大唐贵妃》带给莫斯科的观众;夏季又将第十七次赴台演出,继续着两岸文化交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