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李胜素:事实胜于雄辩!哪个京剧名家把样板戏当作自己保留曲目?

更新时间:2025-07-09 20:28  浏览量:1

自幼在河北燕赵大地成长的李胜素,凭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一步步从农家姑娘成长为京剧界的璀璨明星。她的名字,与《大唐贵妃》中的杨玉环、《霸王别姬》里的虞姬、《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柳荫记》的祝英台等经典角色紧密相连。她的表演,细腻而不失大气,将梅派艺术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舞台上,李胜素以她那雍容华贵、古典神韵的形象,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无论是国内巡演,还是远赴海外,她的每一次亮相都赢得了满堂喝彩。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李胜素引发的京剧热潮,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舞台上的李胜素光彩照人,一颦一笑间尽显梅派艺术的雍容华贵;台下的她却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言谈举止间透着农家女儿的朴实本色。这种反差让许多人好奇:是什么造就了这位艺术家的独特气质?答案或许就藏在她走过的每一步脚印里。

1970年代的河北柏乡县,麦收时节的打谷场上,总能看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在铺开的麦秸上练习基本功。涮腰、毯子功、翻跟头,这些在专业练功房里都算得上艰苦的训练,年幼的李胜素硬是在简陋的农村场院坚持了下来。母亲心疼地问她苦不苦,她只是抿着嘴摇摇头,转身又投入练习。这种与生俱来的倔强,后来成为她艺术道路上最宝贵的品质。在县豫剧团学艺的三年里,她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练功,晚上借着月光还要多练几遍身段。

1979年,李胜素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遇到了改变她艺术人生的恩师齐兰秋。这位曾与奚啸伯合作、在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梅派名家,教学风格独树一帜。第一堂《武家坡》课,齐老师没有急着教唱腔,而是先讲起了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理念。

她常说:"梅派艺术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唱出人物骨子里的东西。"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让李胜素逐渐领悟到京剧表演的真谛。从艺校毕业后,李胜素进入山西省京剧团。初到团里,她主动承担了最苦最累的跑龙套工作,常常一场戏要换好几个角色。

有次演出《杨门女将》,原定主演突发高烧,团领导临时决定让李胜素顶替。没有排练,没有准备,她就凭着平时偷师学来的本事完成了演出。台下观众根本看不出这是临时救场,反而为这位新人的扎实功底喝彩。这次经历让她明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成名后的李胜素依然保持着农家女儿的朴素本色。有次在北京参加重要演出后,主办方安排豪华轿车送她回酒店,她却坚持要坐地铁。她说:"坐地铁能观察生活,对塑造人物有帮助。"在排练场,她永远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的人。年轻演员向她请教,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

梅派艺术的熏陶让李胜素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而骨子里的农家本色又让她在生活中保持谦逊平和。这两种特质的奇妙融合,造就了这位当代京剧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正如她自己所说:"京剧演员既要能在舞台上光芒万丈,也要能在生活中脚踏实地。"

1987年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成为李胜素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她所在的邯郸市京剧团解散不久,为维持生计,她接拍了几部武侠影视剧。导演程之看中她扎实的武功底子和上镜的古典气质,预言她在影视圈前途无量。但李胜素心里清楚,摄影棚的灯光再亮,也比不上京剧舞台的那方天地。大赛上,她选择了一出冷门的梅派戏《廉锦枫》。当"刺蚌"一场的身段亮相时,评委席上的梅葆玥激动地拍案叫绝。演出结束后,梅家特意派人送来请柬,邀请这位"有梅派真传"的年轻人到梅宅做客。

1988年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李胜素与梅葆玖、梅葆玥同台演出《贵妃醉酒》。这是她第一次在海外舞台演绎梅派经典,紧张得手心冒汗。梅葆玖看出她的不安,在后台轻声说:"别想着演杨贵妃,你就是杨贵妃。"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当晚的演出,她将"海岛冰轮初转腾"唱得婉转动人,谢幕时香港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梅葆玖欣慰地对媒体说:"梅派艺术后继有人了。"

1990年调入山西省京剧院后,李胜素遇到了另一位恩师刘元彤。这位梅兰芳的亲传弟子教学极为严格,一个动作要反复纠正几十遍。有次排《红线盗盒》,李胜素的红线女走位总差半步,刘老师让她在排练厅地板上画线,踩着线走了整整一天。1991年的电视大赛上,正是这出戏让她捧回最佳表演奖。领奖时她特意感谢刘老师:"没有您的严格要求,就没有今天的红线女。"

1995年的拜师仪式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梅葆玖将一柄梅兰芳用过的折扇郑重交给李胜素,扇面上是梅先生亲笔所绘的梅花。仪式后,梅葆玖对刘元彤说:"咱们得给这孩子创造成长的空间。"在两位老师的支持下,山西省京剧院成立了全国首个梅兰芳青年京剧团,李胜素出任团长。剧团的小剧场虽只有两百多个座位,却成为传播梅派艺术的重要阵地。

那些年,李胜素的足迹遍布三晋大地。在太原至旧关的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她顶着凛冽寒风为工人们演唱;在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帐篷里,她盘腿坐在行军床上给民工讲解梅派艺术的特点。有次演出途中突遇暴雪,列车停运,她硬是带着团员们徒步十几里赶到下一个演出点。当地老乡煮了姜汤送来,她感动地说:"这才是最珍贵的谢幕掌声。"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作为中国文艺界代表,李胜素在纽约林肯中心表演了《天女散花》。当长达十二米的彩绸凌空飞舞时,各国代表纷纷惊叹东方艺术的魅力。演出结束后,一位非洲女观众拉着她的手说:"你的表演让我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力量。"

1998年的秋天,李胜素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教室。这位从山西走来的梅派传人,眼神中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带着几分忐忑。研究生班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传统的唱念做打,还要学习戏曲理论、美学、文学等课程。每天清晨五点,她总是第一个到练功房,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身段,直到汗水浸透练功服。同学们都说她"像块海绵",对知识的吸收永不知足。

2001年,李胜素作为特殊人才调入中国京剧院。走进这座梅兰芳先生曾执掌的艺术殿堂,她站在排练厅中央,仿佛能感受到历代艺术大师留下的气息。她对同事说:"在山西我欠着一份情,在这里我要再搏一回人生。"这句话很快传遍了剧院。时任院长吴江回忆说:"李胜素来院报到那天,我注意到她在梅先生铜像前站了很久,眼神里都是敬畏。"

在中国京剧院,李胜素遇到了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搭档——于魁智。两人第一次合作《野猪林》时,排练厅里挤满了来看热闹的同事。当"长亭送别"一场,李胜素的林娘子与于魁智的林冲四目相对,那种无声的情感交流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演出结束后,老艺术家袁世海拍着他们的肩膀说:"这才是真正的对手戏!"此后,《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与杨四郎,《打鱼杀家》中的萧桂英与萧恩,他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有次在人民大会堂为外宾演出《二堂舍子》,谢幕时一位外国使节赞叹道:"虽然听不懂唱词,但他们的表演让我看懂了整个故事。"

这个时期的李胜素开始系统思考梅派艺术的传承问题。在研究生班的毕业论文中,她提出梅派艺术的三大精髓: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她特别研究了梅兰芳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往事,认为艺术家的民族气节比技艺更重要。

在新剧目创作上,李胜素大胆尝试用梅派技法塑造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宰相刘罗锅》中,她饰演的格格既要保持宫廷贵族的仪态,又要表现少女的娇憨;《梅兰芳》中,她塑造的福芝芳温婉贤淑,一段"夜织"的唱腔将京剧大师背后的女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袁崇焕》中,她扮演的将军夫人英气勃发,"送夫出征"一场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最令人称道的是她复排的《柳荫记》,祝英台"哭坟"时的水袖功长达三分钟,将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次演到这里,台下都能听到观众的抽泣声。

李胜素比较偏爱传统曲目,对样板戏有些不以为然。她说:在“十年”期间,样板戏被捧为革命文艺的楷模,但到目前为止,我并未看到哪位京剧艺术家将这些样板戏唱段视为自己的保留曲目,也没有哪位京剧艺术研究者公开发表文章来论证这些样板戏唱段所具备的高超艺术性。

在中国京剧院的这些年,李胜素始终保持着"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有次演出前她高烧39度,仍然坚持完成全场表演,谢幕时几乎虚脱。同事们都记得她常说的一句话:"观众买票来看戏,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从农家女到梅派传人,从地方剧团到国家院团,李胜素用她的执着与才华,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