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群像·文化工作者|周虹:闽韵悠扬向“新”而行
更新时间:2025-03-09 18:35 浏览量: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这令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倍感振奋:“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作更多闽剧精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1989年进入福建艺术学校闽剧班学习,到毕业后进入闽剧院工作,再到2011年担任院长,周虹与闽剧结缘已36载,塑造了30多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收获了文华奖、梅花奖等荣誉。“从艺道路上的每次提升和蜕变,都有赖于许多前辈老师的教导,我也有义务、有责任传好接力棒,让闽剧艺术在年青一代中发扬光大。”周虹说。
传承与发展,是传统剧目的永恒课题。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绎的戏曲剧种,其风格有儒林、平讲、江湖之分。儒林戏文人印记浓厚,情感细腻;平讲戏、江湖戏则体现乡土风俗、接地气。较长一段时间,闽剧艺术创作侧重于有“虾油味”的平讲戏,忽视了典雅的儒林戏。
“首先要传承,才有发展。”身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周虹说。在艺术风格上,省实验闽剧院打造的闽剧《双蝶扇》将儒林风格和平讲风格有机融合,更加注重对儒林戏的回归和传承,传递与时代相吻合的人文理念、美学精神,周虹也凭借“林梦卿”一角摘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在青年演员培养上,“只有对历史背景和剧本有深刻理解,才有对人物情感的连贯表达和细腻刻画,我们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以戏促学、以戏代功,导演、编剧和青年演员等齐心协力,共同雕琢好每一个角色。”周虹说。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省实验闽剧院的不懈追求。一方面,让传统“看家戏”常演常新,如《梅玉配》《贻顺哥烛蒂》《王莲莲拜香》等经典剧目,融入现代灯光舞美等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运用现代科技等手段,拓展闽剧的题材和表现力,打造了红色题材现代戏《生命》、历史剧《画网巾先生》等剧目,同时也以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创作源泉,在三坊七巷等地进行《笔醒山河》《最美的茉莉花》《宋词里的福建》等沉浸式演出,让闽剧走入现代生活、走到观众身边。
点滴汗水,浇灌芬芳、汇聚成光。谈及过去一年的收获,周虹自豪地告诉记者:“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9届全省戏剧会演中,《画网巾先生》荣获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等7个奖项,青年演员亦有斩获,《儒林班》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
近年来,越剧剧目和青年演员的“出圈”,成为全国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周虹认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只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文艺精品,既结合时代热点,也符合艺术规律,传递人文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统戏曲一定会不断呈现百花齐放新气象。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周虹积极为闽剧传承发展鼓与呼,提出了关于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育、设立闽台戏曲文化交流专门机构等建议,“希望继续加大对非遗传承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闽剧,这一“闽派”文艺百花园中的“梅花”,在周虹等文艺工作者的孜孜以求、躬耕不辍下,正不断绽放时代新颜。根植兼容并蓄、厚重博大的福建文化,福建文化工作者正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断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助力八闽新气韵、福建新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接力续写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华彩篇章。(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