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三河市历史人物—京剧艺术家张云溪

更新时间:2025-07-27 01:54  浏览量:1

王春良

张云溪,中国京剧院著名武生演员,三河市邢家园人,1919年生于上海。张云溪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唱河北梆子,父亲张德俊以演京剧武生红遍江南,与盖叫天、马德成并称“江南三杰”。张云溪儿时随叔父张德武习练武戏拳脚,六岁开始学戏,习练武功,得其父张德俊真传,七岁(1926年)随父到台湾演戏。

1931年秋,张云溪父母带其离开台湾,到达天津,拜名师陈秀华学老生戏,武生戏由父亲张德俊代授。由于得名师精心传授,仅半年时间张云溪对老生的演唱初窥门径。征得老师同意后,其父张德俊借在中原公司六楼剧场搭班演戏之便,要求经理借舞台让张云溪在中场演两天两场戏,一场文戏《珠帘寨》,一场武戏《武文华》。武戏《武文华》演得出色,没有任何闪失。而文戏《珠帘寨》由于戴的“草王盔”是父亲向同行借来的,成人头盔戴在儿童头上过大,晃晃荡荡,张云溪只好僵着脖子演戏,动作缓慢,严重影响了他演唱技艺的发挥,为此,使他丧失在这次可以演红的机会。事后,父母接受此次教训,再穷也不凑合。他们连借带当给张云溪特制了一顶小的“草王盔”。

1933年,张云溪表姐章遏云在京组班演戏。是年冬,张云溪应约由津入京在堂会上为一小票友配戏,饰演《巴骆和》中的骆宏勋很出色,章遏云便暂留张云溪在京试演三牌武生。张云溪出演《八大锤》、《两将军》、《乾元山》等剧后,深得观众青睐,也得到了京剧老前辈王瑶卿(章遏云老师)的关注和赞许。王瑶卿挂帅组织排演《雁门关》,在西珠市口开明戏院演出,安排十四岁童生张云溪饰演花刀岳胜。张云溪凭借武功扎实和灵活变通的特点,巧用“南技北艺”的结合方法,一举成名。张云溪以“小武生”之名而享誉京城。当时为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亲临戏院观看《雁门关》,看张云溪的演出后,对张云溪极为赏识,吸收张云溪参加他的戏班“重庆社”,正式挂三牌武生演戏。

1937年夏,尚小云应邀率“重庆社”戏班去上海演出。尚小云特意为张云溪安排第一天打炮节目翻打武戏《四杰村》,张云溪扮演的角色为余千。张云溪在几场戏中,都以武功动作娴熟、干净、利落以及别致、脱俗而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在第四场“哑边”戏中,张云溪在“越墙而过”时,以一个“飞脚”越过两张并排的桌子,这种罕见的技巧轰动了全场,而在武打中使用双斧对打、群打,也是独树一帜,爆出个大冷门。《四杰村》在上海演得大红大紫,张云溪从此在上海走红。京剧大师马连良特意到场观看了演出,为张云溪超群的舞台技艺鼓掌、喝彩。戏院老板送厚礼、出高薪聘请张云溪在上海黄金大戏院继续演出。

此后,张云溪技艺日进。1938年(十九岁)张云溪与唐韵笙等合作去东北演出,以武打戏挑大梁。1940年春节在沈阳,张云溪与著名武生李盛斌并挂头牌武生在共益舞台演出。1945年前后,张云溪重返京津沪汉,凭精湛技艺闯荡于几大城市,赢得广大观众盛赞,公认其为一流的武生名家。1948年,张云溪与同行武生张春华合组“云华社”,领班在京演出。

建国之初,原延安平剧院改名为华北平剧院,后又改组为京剧研究院,准备重排《三打祝家庄》,在1950年的新年为北京观众献礼。为确保演出质量,王瑶卿建议需拆借一、二个实力足、上座好的私营班社来充实阵容。“云华社”被选中,张云溪在戏中扮演石秀。《三打祝家庄》在北京鲜鱼口内大众剧场演出后,效果非同凡响,出人意外。新式排练演出和实践使张云溪世界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经领导细心工作,张云溪决心解散“云华社”,与张春华及众多伙伴共同加入国家剧院,成为北京名演员中带头“挣小米吃”的人。

1951年8月,张云溪率京剧小组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在柏林举办的有九十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青年联欢节”。在柏林国家剧院、腓特烈公园、体育馆等处演出,观众最多时达两万人。张云溪所率京剧小组出演由其和张春华改编的《三岔口》、《武松打虎》等戏,演出精彩,深受柏林广大观众欢迎,掌声不绝,谢幕达三次之多。此次联欢节,中国舞蹈(《三岔口》、《武松打虎》列为京剧舞)得了集体第一名,获得金奖。在联欢节过后,张云溪所率京剧小组到苏联和东欧八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达一年之久,所到之处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53年4月8日,张云溪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团”开赴朝鲜战场,深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第一线慰问演出,历时数月。舞台设在前线的山洞里、阵地上、营房中、医院内、军港码头、战壕旁以及山石嶙峋的露天场地。夜晚在某师驻地,张云溪出演《三岔口》,数架敌机飞来,投下照明弹,把演出现场照得如同白昼。张云溪等演员镇定自若,生死置之度外,坚持一演到底,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返国后,张云溪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5年夏,中国京剧研究院(中国京剧院前身)抽调张云溪、张春华等人参加“中国赴西欧艺术团”,去华沙参加第五届“世青节”大会竞赛以及访问瑞典等北欧五国。艺术团首先到法国演出,然后直飞华沙参赛。法国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且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做营业性演出,困难多多。为了宣传新中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艺术团迎难而上,不畏险阻。那时,台湾国民党政府在法国设有大使馆,把艺术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艺术团在法国夏乐宫正式营业演出,在戏票卖光,离演出还有三个多小时之际,艺术团接到法国朋友送来紧急信息:台湾方面买去夏乐宫部分戏票,将组织闹事者各带臭鸡蛋、烂西红柿准备往舞台上乱掷,将演员轰下去,而且散戏后,派人等在后门,在艺术团演员上车时一拥而上乘乱架走几人,让艺术团陷于困境,而又投诉无门。

面对国民党破坏阴谋,艺术团也采取了应变措施,把《三岔口》改为第一个节目打先锋。张云溪与张春华等人共同研讨精练演出方案与应变对策,尽快把剧场气氛搞得火热,使他们无法抛出臭鸡蛋和烂西红柿。报幕员是当时影坛巨星法国朋友钱拉·菲利浦先生,他把京剧和《三岔口》内容、特色及演员作了简要说明,观众情绪有所高涨,对演出大为有利。大幕拉开后,张云溪等演员面对种种危机,全然不顾,镇定情绪一心把戏演好,凭着娴熟的舞台动作、精湛的技艺和炽烈的情感,一点一滴地去激发观众的热情,只用三分多钟便打赢了这场短兵相接的硬仗。

在舞台上两人对打“空手夺双刀”亮相时,观众的掌声、欢呼声、跺脚声象滚雷似的阵阵传来,直至把戏演完,多次谢幕欲罢不能,长时间欢呼声不绝于耳《三岔口》首役告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破坏阴谋,为艺术团其它节目演出铺平了顺利之路。演出完毕,在夏乐宫后门,众多的法国朋友组成了人胡同,让中国艺术团人员安安稳稳上了汽车,胜利返回驻所。第二天,法国一家报纸用通栏大标题报道了中国艺术团演出盛况:“中国京剧征服了全巴黎”。

张云溪六岁登台演出,到1982年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生涯已是五十七个春秋,年过花甲,由于心脏、脑动脉和腰膝关节等病症使他深感力不从心,决心告别他为之拼搏一生、难于割舍的舞台。上海是张云溪出生、成名的地方。张云溪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决定在上海作告别舞台演出。为此,张云溪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敬告观众的文章。12月2日晚,演出在上海劳动剧场举行,台下座无虚席。与张云溪同甘共苦合作达四十年之久的老伙伴张春华,“陪”张云溪演出最后一场《三岔口》。在谢幕和离开剧场时,众多观众层层围了上来,惜别的场面,动人肺腑。

张云溪少时曾学老生,师从谭鑫培、余叔岩、陈秀华等名角。“倒仓”变声后,师从姚喜成、丁永利、李兰亭、盖叫天等名家,学习武生。北承杨小楼,南学盖叫天,融两派技艺于一身,深得两派之真髓。根据剧情需要,他常将“南技北艺”巧妙结合,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武戏的动作之中,成功地塑造了倍受观众喜爱的一个又一个舞台形象。他苦练于台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如演《白水滩》,把原来一跳纵上高桌的动作,发展为一个飞脚旋转身形纵上高桌的独特技巧。这种高难动作,是在台下苦练而成的绝技。开始在一尺高台阶上打飞脚,后在高桌上,再后垫起高桌半尺,缩小桌面面积至四分之一,以至在舞台上纵上普通高桌则游刃有余,一经演出,满堂喝彩。

对于传统节目,张云溪不只继承,很多剧目都有他独到的创新之处。如:取材杨家将传说的《三岔口》,写宋将焦赞充军,途经三岔口,夜宿黑店,店主刘利华欲加杀害,适任棠惠赶至,黑夜同刘搏斗,将焦救出。老式《三岔口》武场多为繁琐重复动作,让观众精力松懈倦怠。恶人刘利华面目可憎,使人意味索然。张云溪与张春华根据多年临场经验,对《三岔口》进行改编,将戏中无用多余动作删繁就简,使其简捷明快,引人入胜。中心意思也进行了根本改变:任、刘都是不同模式的英雄,各在暗中保护焦赞。任、刘不相认识,都认为对方是坏人,因误会而发生拼斗,最终误会解除。在造型上,将原歪脸恶人脸谱的刘利华改换成正面丑角脸谱。

《三岔口》经过改编,不仅使全剧饶有风趣,而且赋予其耐人寻味的喜剧色彩,成功的改编使该剧成为戏剧行业的范本。此剧上演,脍炙人口,久负盛名,享誉国内外。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三岔口》,获文化部颁发演员一等奖。张云溪对京剧创新具有超前的现代意识,早在1952年就曾提出过京剧上演现代戏。次年,张云溪随文化代表团去蒙古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在首都乌兰巴托看到上演民族歌剧《三座山》,产生了“移植”《三座山》的大胆设想。

回国后,一经提出,四座哗然,以为其在说笑话,或称其瞎胡闹,仅有少数人认为可以尝试。《三座山》的剧情为:猎手云登与女牧民昂斯勒玛相爱,在那达慕大会上翩翩共舞,互唱心曲。王爷巴拉干强抢昂斯勒玛逼婚未遂,便决计袭杀云登绝其所望。此后,这对恋人几经坎坷而忠贞不渝,又在歌手布扬等救援下逃离了王府。巴拉干率爪牙追到三座山前,久受压迫的牧民们也与云登联合起来与巴拉干做斗争,给压迫者以致命一击。题材很好,且剧中人物服饰与旗装相似,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有着很好的移植条件。张云溪的提议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三座山》从剧本改编、作曲、舞蹈到灯光等均请名家担任,张云溪负责武打设计,挑选出色演员担任角色。该剧于1954年夏在天桥剧场演出后,评论毁誉参半。褒者言:生动有趣,富有京戏特色;贬者说:非驴非马,不像京剧。

改编京剧《三座山》的演出,引起毛泽东主席的关注,亲临天桥剧场观看演出,还兴致勃勃地听导演汇报各种反映。之后,毛主席说:非驴非马,是个骡子不也很好么?对该剧给予充分的肯定。

张云溪为国家一级演员。他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功底深厚,技艺超群,对短打武生技艺的丰富和发展有特殊贡献。辞谢舞台之后,仍勤奋不已,忙于授徒,排新戏,演电影,多次任京剧大赛评委,并著书立说。张云溪曾参加电影《武林志》和戏曲片《岳云》的拍摄,这两部影片先后获奖。他改编和导演了《大破铜网阵》、《东方夫人》、《霸王与虞姬》、《山西梆子》、《奥瑟罗》等剧目。1987年,他应邀去美国进行友好宣讲活动。其后,又导演了豫剧《花木兰》、京剧《魂断巴丘》,这两个剧目均获得导演奖。1993年他以七十四岁高龄再次拍摄电影《沧桑梨园情》,主演古春麟老人。1995年8月,张云溪执笔修文出版了《艺苑秋实》一书,该书总结了他从艺以来的舞台经验与教训,及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凝聚了他毕生心血。

参加剧院工作后,张云溪曾担任过副团长、团长、艺委会副主任、艺研室主任及剧协艺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后为中国戏曲学校十大教授之一。

2000年10月,张云溪因急性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