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华章 |“樊高”和他的机器人“徒弟”
更新时间:2025-04-29 09:08 浏览量:2
央广网太原4月29日消息(记者张洁 郎麒)“这里有300多台焊接机器人,它们是焊接工人的好帮手,也是我们的新‘徒弟’。”走在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的厂房里,樊志勤指着身边的焊接机器人向记者介绍。因为姓樊,又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樊志勤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樊高”。从业20多年来,他从手握焊枪的一线工人,成长为焊接领域专家。4月28日,樊志勤光荣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樊志勤接受表彰后留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焊枪有两三公斤重,后面还要拖拽一根电缆,加起来得十多斤。一次焊接持续十多分钟,身体移动但焊枪角度要始终如一,全过程必须心无杂念,绝对专注,就连呼吸频率都要保持不变。”在生产一线勤学苦练,让樊志勤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焊接工,而太重作为我国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之一,也为他提供了很多参与焊接大国重器的机会。
樊志勤(右一)和工友仔细查看机器人的焊接情况(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樊志勤先后参与了航天发射塔架、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国家大剧院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焊接工作。每一项大国重器对焊接工艺的要求都极为严苛,樊志勤回忆说:“焊接国家大剧院钢结构时,焊角高度必须在正负1㎜以内,焊缝里如果有一个小米粒大的气孔,整条焊缝就不合格。”
一手拿焊丝,一手拿焊枪,“缝”起大国重器,寸寸皆是匠心。樊志勤凭借精湛的焊接技术,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
梵高的向日葵总在夏季绽放,而夏季对“樊高”来说就是四季。焊接要在高温环境中进行,无论厂房外是什么季节,工作中的樊志勤只能感受到夏的炎热。他告诉记者,曾经的梦想是按下按钮就能让机器自动焊接,让四季不再皆是夏季。
樊志勤和工友在焊接车间(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2019年,我们购买了一台焊接机器人先行先试,研究机器人在焊接方面的优缺点,为大规模应用探路。现在,已有300多台焊接机器人在生产一线工作,尤其是在重复焊接中效率非常高。”樊志勤介绍。虽然这些机器人“生”来自带焊接基因,但对于需要丰富经验加持的高难度焊接工作,机器人“徒弟”还得师傅“手把手”地教。“尤其是一些特殊构造、材质、工艺要求的焊接,我们要把积累多年的人工焊接技术经验,变为机器人能听懂的程序语言,让机器人的焊接技术更全面、精准。”樊志勤说。
如今的工厂已是樊志勤曾经梦想中的模样,他和工友们在焊接智能化生产线旁,“指导”机器人焊接,对它们的运行状态、焊接精准度等进行数据编程、校准和人工辅助等工作。
樊志勤与工友商讨焊接方案(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除了“教”机器人“徒弟”,樊志勤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投入焊接领域高新特精技术的研发中,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技术攻关研究试验520余项、研发技术成果120余项,不仅提升了我国焊接行业技术水平,也为企业产品研发、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刚入厂时,哪敢想自己能成为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只盼望像厂里的老师傅一样,让工友们为我的好技术竖大拇指。”一路走来,樊志勤感触颇深,“我们产业工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有荣誉感、获得感。如今虽然是智能化生产,但我还要保持匠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每一次焊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