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当 “大师” 成白菜:京剧圈的 “捧杀” 乱象

更新时间:2025-04-27 12:35  浏览量:3

李胜素于魁智演《大唐贵妃》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师泰斗”满天飞的时代。 过度吹捧也就罢了,有的人甚至还自我吹捧,让人看了真是匪夷所思、瞠目结舌。

别的领域不谈,就拿京剧圈来说。如今 “著名演员” 已不足以形容某些艺人,“表演艺术家” 好像大白菜一样遍地都是。只要年纪稍长、略有名气,就被称为 “表演艺术家”;若名气更大些,竟有人敢给其冠以 “大师” 的桂冠。大家不信吗?有人就称张火丁、李胜素、于魁智甚至孟广禄这些较著名的演员为 “大师”。我看了确实震惊 ——“大师” 之称也太廉价了吧?那些随便给人戴高帽的人,不妨问问艺人本人:别说他们自己,就连他们的老师,谁敢称 “大师”?

事实上,在京剧史上,远的不说,自民国以后,能称 “大师” 的屈指可数。有人说这要求太苛刻,实则不然。真正能撑得起 “大师” 称号的,必须开宗立派,不仅在本行业具有深远影响,在整个文艺圈也需备受尊崇。比如解放后公认的两位大师,梅兰芳和周信芳。但有人连周信芳都不认同,认为他配不上 “大师” 称号,理由是:当时多少带点政治因素,南北各树立了一个标杆人物。

梅兰芳周信芳演《二堂舍子》

当然,并非所有艺人都如此自夸。有些人就很有分寸,面对过度吹捧,不是默默接受,而是及时制止。比如我听说,曾有人称梅葆玖为 “表演艺术家”“梅派掌门人”,梅葆玖本人立刻回应:“可别这样讲,我就是个干活的。”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谭派掌门人谭元寿先生身上。

谭元寿先生是谭派第五代掌门人,其唱腔继承家学,武戏在学习父亲谭富英的基础上,还吸收了李少春先生的艺术精髓,是当年武老生中的翘楚。据说,谭元寿先生五六十岁时仍敢演《打金砖》,《定军山》《战太平》等武戏更是不在话下。而如今的年轻演员,三四十岁便少有敢尝试《打金砖》这类高难度武戏的 —— 功夫不到位,容易出事故,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因此,称谭元寿先生为 “表演艺术家” 本是实至名归,不料却遭到他本人拒绝。

谭元寿演《定军山》

网上有这样一段故事:翁思再、刘连群、蒋锡武等戏曲理论学者曾拜访谭元寿先生。交谈中,谭先生突然严肃地说:“各位都是有影响力的戏曲理论家,我有一事相求:今后写文章提到我时,千万不要用‘艺术家’这个称呼,我受之有愧,也不接受这样的称谓。我并非自谦,而是确实觉得不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艺术家?那得像我父亲谭富英先生那样的,还有像梅兰芳先生、杨小楼先生、余叔岩先生、马连良先生这些老先生,才是实至名归的表演艺术家。我谭元寿不过学了父亲和李少春老师的一点皮毛,妄称‘艺术家’只会让我无地自容。”

还有一次更有意思:在上海一场南北京剧三代名家聚会上,一位青年演员感慨 “生不逢时,没赶上京剧鼎盛时期”,甚至羡慕前辈艺人成名早。他问谭元寿先生:“您是哪一年成名的?” 谭元寿先生微笑着说:“我现在也没成名啊。” 这一回答让青年演员愣住了,不知如何接话。旁边的王家熙先生连忙打圆场:“您说得深刻,深刻,哈哈哈。”

谭元寿先生在清唱

实际上,这些优秀艺人对自身艺术水平有着清醒的认知。虽有自谦成分,但他们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准确。真正胡吹乱捧的,往往是一些粉丝。如今有些粉丝动辄称自己喜欢的演员为 “大师”“泰斗”,毫无底线。戏曲圈的许多争端,正是这些粉丝挑起的。有人竟说 “谭元寿超过了父亲谭富英”“张火丁超过了程砚秋”“李胜素超过了梅兰芳”“于魁智超过了李少春”—— 说这些话的粉丝,大多是一知半解的 “门外汉”。真正懂戏的人,绝不敢如此妄言。

如今的问题不仅在于粉丝胡捧,部分专业演员也不下苦功,靠着国家补贴混日子,却妄想被称为 “艺术家”,实在可笑。

以谭家为例:谭富英先生在科班时仅昆曲就学了 60 多出,出科后与梅兰芳等 “四大名旦” 及徐碧云、小翠花等名家同台演出数十年,才广受认可,开创了 “新谭派”;谭元寿先生虽文武兼备,却始终谦逊,清楚自己与前辈的差距。而如今某些年轻演员不过会几出戏,就敢标榜自己 “创腔立韵”,其粉丝甚至宣称 “超过祖师爷”—— 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这才是京剧真正的悲哀。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