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腔响彻京华!西安秦腔《无字碑》登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燃爆中外观众观演热情
更新时间:2025-04-22 10:42 浏览量:2
“地作席、天作盖、山为陵,立一座无字碑、傲然天地似狂吟,平生功过任人评”。4月20日晚,伴随大型秦腔历史剧《无字碑》的演毕落幕,座无虚席的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内犹如沸腾,在演员们的数次返场中,掌声、叫好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观众激情长久不能平息。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精神融入其中,赋予作品超脱时光尘埃的豁达与大气魄——《无字碑》由西演·西安三意社历经6年锻造打磨,此次晋京演出,也是这座具有130年演艺史的秦腔古老剧社,时隔6年再度与首都观众相见,演出因此引发了京华戏迷的“奔走相告”与“群起追戏”。
《无字碑》演出现场
精彩:以秦声气魄塑历史之魂
观众席三层座区坐得满满当当,场外还不停有听闻消息从四方赶来的大量戏迷,面对“戏票售罄”的标识久久流连,遗憾询问是否有站票出售:这是北京戏迷对秦腔的热情。
一场大气磅礴也兼具温婉动情的大戏,融入古典哲思与现代戏剧的诗意表达,构建起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震撼人心的戏剧张力:这是西安百年剧社为京华观众送上的酣畅盛宴。
《无字碑》演出现场
秦腔《无字碑》由一级编剧罗周执笔,一级导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学导师张曼君执导,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领衔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涛、一级演员李康定、青年演员刘卓琳、一级演员王战毅、著名花脸演员李小卫等担纲主演。正旦、须生、小生、花脸……行当齐全,各擅胜场,成就大秦腔剧种应该有的艺术格局。
而当以“天圆地方”为理念设计的舞台,在幕布升起后映入众人眼帘,北京观众瞬时被拉进了历史的时空,走入一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的浩荡史诗。“钩心”“进饼”“入戏”“面碑”——伴随戏折层层推进,长安之事、大唐雅音以大秦正声表达,成为最原汁原味的历史回响。三意社的《无字碑》舍弃哗众取宠的猎奇,在历史不能复现的地方,大胆地迈开了艺术之步,为观众展现出宏观而深邃的人文视野。
《无字碑》演出现场
随着剧情的推进,现场观众如痴如醉、过足戏瘾:来自西北大地的秦声,时而如洪钟大吕,气势磅礴;时而如潺潺流水,婉转悠扬。音乐创作守正创新,更是一大亮点:秦腔原本高亢激昂的唱腔,在古今交融的配器下,被升华至一个更深沉、更广阔、更高远的艺术境界,引观众进入古老审美当代再创造的新境界。
《无字碑》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热度:烈烈秦风引爆京城追戏潮
此次启程北京前,侯红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她表示,“6年磨一剑”的《无字碑》,是走过世纪光阴的三意社,在秦腔戏曲审美探索道路上的重要收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意趣。它是楚辞里的山风、唐诗中的韵律、宋词中的清雅。那么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当代表达’该如何呈现?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
《无字碑》晋京前,曾在西安热演多轮,作为近年来三意社在秦腔戏曲审美探索道路上的“破圈”之作,侯红琴认为,《无字碑》的成功创排对于这座拥有着130年演艺史的百年剧社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站在首都舞台,三意社将面对更广泛群体的观众,接受来自业界、学界更严格的检验。我们期待用自己的努力,擦亮大秦之腔的金字招牌!”
而今,当演出落幕,北京观众的反馈证明了这部大戏跨越地域的吸引力——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长久站立在座位前,即使秦腔演员们数次返场,掌声依旧持久不断。稍后的主演互动环节更是人山人海,侯红琴、李小雄、张涛等主演,成为观众们“围追堵截”的目标,里三层外三层的戏迷争相与演员们签名、合影、诉说观剧感怀、袒露对秦腔的心声......
互动环节,热情的北京戏迷将主演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我是第一次走进剧场看秦腔,秦腔给我的感觉是发自秦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呐喊,听完之后酣畅淋漓。《无字碑》这个戏气势磅礴,有一种梦回大唐的感觉。这次被‘种草’了,以后有机会,我还会走进剧场听秦腔,看秦腔。”清华大学本科生李百川在看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去。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付凯旋说道:“票太难买了!我是在北京的西安人,我们许多老乡一直都在关注这个戏,这次终于来北京了演出。在异地他乡,每每听到秦腔的声音,总是会感觉到特别亲切。感谢三意社,感谢秦腔《无字碑》剧组的所有人员,让我们欣赏了一场来自家乡的艺术盛宴。”
惊艳:中外观众在秦腔中感悟中华文化
古老的秦腔,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加之三意社“百年老社”的地位,此次《无字碑》在北京的演出,还吸引了大量外国观众到场“追剧”。
西班牙观众奥莱加多
“我来自西班牙,今天在现场看了秦腔《无字碑》这个戏,我被大气磅礴的大秦之腔彻底征服了!”西班牙观众奥莱加多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秦腔,演出之前,我还提前温习了很多关于唐代文化的书籍,也做了这部剧的观看‘攻略’,但是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中国文化太美了,唐代文化太美了,秦腔太美了!我希望这部剧能够来西班牙演出,让更多的朋友领略中国舞台艺术的魅力。”
《无字碑》演出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外联部主任朱佩君曾在秦腔领域工作多年,她在观演后激动不已,“作为一名陕西人,一名曾经的秦腔演员,我看完这部戏,感受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可以看出来这部剧的用心打造、用心打磨,能够呈现出这样的艺术佳作,三意社付出的这6年是非常值得的。”
《无字碑》演出现场
光明日报社文萃版副主编饶翔同样认为,《无字碑》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做好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这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戏,不论是从剧情、还是表演、音乐、舞美等,都可以看到三意社的用心。四折戏高度凝练了武则天的一生,能够看出,这部戏是经过了精心打磨和提升的,我由衷地向广大的观众推荐这部戏!”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通讯员宋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