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两位女人,王明华能进门,福芝芳为何死守不让孟小冬进门
更新时间:2025-04-09 18:36 浏览量:6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爱上梅兰芳的女人。
可孟小冬是唯一一个,被福芝芳亲手挡在门外的。福芝芳为何不容她?到底守的是家,还是名?
1921年,福芝芳十八岁,嫁入梅家,那一年,梅兰芳刚刚二十七岁,声名初成,却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福芝芳进门前,梅兰芳已经娶了王明华——亲表姐,一纸包办婚姻,名分稳固,却是个长期体弱的女人。
梅家需要一个能真正“撑得起门面”的主母,福芝芳是选出来的,不是被宠上去的。
她出身梨园,父亲福宝山,是早年间有名的票友兼艺人,母亲也是昆曲出身。
从小练功,能唱能打,不输男角,她的嗓子清亮、台风端稳,要不是家里决定“嫁个靠得住的”,她不会在十八岁就退了戏,彻底退出舞台。
不是没天分,而是太明白规矩,唱戏的女人,哪怕唱到头,若成不了名角,到头来还不是“伶人命”。
嫁进梅家,她从第一天就清楚自己的角色——不是角儿,是主母。
从嫁进门那天起,就放弃舞台,把精力全部放在家庭,先后为梅兰芳生了九个子女,几乎每两年就一个,身体连轴转,梅家香火靠她独自撑起。
王明华虽然是“原配”,但体弱多病,一直靠药罐子吊命,根本无法管事。
家里几十口人,仆役、孩子、亲戚、票友,全靠福芝芳打理,用的是梅太太的身份,守的却是整个家族的脸面。
尤其是1922年,生下长子之后,王明华直接认作自己亲生,这是福芝芳第一次“隐身”,不是为了退让,是为了稳固格局。
一个女人把名分让出去,亲生骨肉也能交给别人认,这不是软弱,这是布局。她知道自己做的是“内宫皇后”的活儿——不一定最爱,但最稳。
背后的梅家上下,也不允许她软,福芝芳是“平妻”,却长期扛着主母的责任。
哪怕王明华还在,家里人也默认,福芝芳才是真正说话的“内主”。
这样的地位,不是婚姻给的,是她自己争来的,不是靠恩宠留在梅家,而是靠“把事儿管明白,把孩子教好,把门守住”。
她不能出错,每次退让,都要换回稳定,每次咬牙,都在捍卫她的位置。
而这样的一个福芝芳,容得下王明华,却唯独容不下孟小冬。
1927年,距离福芝芳进门已经六年,这一年,梅兰芳刚刚完成日本访问归来,名气攀到顶点,报纸上喊他“东亚之冠”,他是那个时代当红的男人——文人捧他、票友捧他,连外事访问都少不了他。
孟小冬,就是这个时候闯进他生活的。
她不是普通的女伶,是冬皇,是整个北方票界、文人圈公认的“女老生第一人”。
台风大气,气场逼人,不是那种乖巧伶人,她的舞台是战场,和梅兰芳第一次同台,是在一次义演,梅唱青衣,她唱老生。
两人合作一出《四郎探母》,票房爆满,观众连日守场,光是一张座票就炒到五块银元。
从那以后,孟小冬的名字和梅兰芳绑在一起,成了梨园天作之合。
他们不是地下情,两人后来在上海公开同居,在法租界摆了小型婚宴,连结婚戒指都戴上了,只是没登报,也没名分。
这时候的孟小冬,不是等人来娶的千金小姐,而是主动出击的女将。
不是要做“妾”,公开承认和梅兰芳的关系,接受采访,说得大方:“梅先生待我极好”,等的是名分,是堂堂正正地走进梅家。
可她太小看福芝芳,从1928年开始,孟小冬数次请求“入门”,甚至愿意迁就梅家人,做一个平等共处的“伴侣”,每次都被福芝芳挡下。
这年正月,梅家老母去世,孟小冬穿素衣前去吊唁,门口仆人拦下她,不是梅兰芳拦的,是福芝芳一句话:这门,不开。
站在门外整整一个时辰,棺椁已入殓,才默默离开,福芝芳挺着八个月的大肚子,坐在灵前,眼神里没有一丝波动。
这一战,不是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是地位保卫战。
孟小冬若进门,就等于承认她和梅兰芳的关系是合法的,那福芝芳在梅家的“正妻”地位,就不再稳固。
她早年隐身,让孩子认了王明华,守过门户,如今王明华病逝,九个孩子全是她生的,家里上下都是她的人,这个时候再让孟小冬进来?
这不是多一个人,是自己从主母变成“并妻”,从稳固变成分权。
孟小冬不唱小旦,不唱青衣,唱的是老生,上了台就是“皇帝”“将军”,走进门也不会低头,她太刚了,根本不是来服从的。
而福芝芳这一生,忍过,退过,就是没输过。
到了1929年,梅孟之间的关系,终于熬不下去了,这一年,梅兰芳在北平定居,孟小冬却还留在上海。
两人隔着一千公里,写信渐少,通话变淡,不是情尽,而是形势逼人。
关键的,是福芝芳给梅兰芳下了最后通牒,不是哭闹,不是威胁,而是冷处理,她什么都不说,只是日常照旧,孩子教得更紧,家里管得更严,稳得住,孟小冬就进不来。
梅兰芳也不是没挣扎,他偷偷回上海,看孟小冬演出,也尝试和母亲沟通,想给孟小冬一个身份,但太清楚,这一纸婚书,一旦落下,福芝芳必翻脸。
他要舞台,也要家,不敢真让家散了,这时候的孟小冬,心气已经变了。
她等了三年,从热烈到隐忍,最终冷了心,再等,进不了门,再闹,成了笑话,她开始接更多演出,重回舞台,频繁露面,接受采访也收起了“梅夫人”的称谓,恢复“孟小冬”本名。
福芝芳一招不动,孟小冬退了一步又一步,不是输不起,而是不肯再演戏外的“配角”。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整顿文艺系统。
梅兰芳被任命为,国剧改良委员会委员,正式进入政治文化体系,而这时候,孟小冬却因支持北伐、参与抗日演出,被多方盯上。
两人的轨迹,从此分道扬镳,1932年初,孟小冬单方面宣布与梅兰芳“关系结束”。
没有开记者会,也没写长信,只是悄悄搬离了住处,将两人合影一一销毁。
戏还在唱,心已经收了,这时候她才三十岁,已经历过一段隐婚、一场冷战,和一位一言不发就能改命的对手——福芝芳。
退出了梅家的生活,也退出了“妻子”的争夺战,可她赢得了另一种尊重——谁都知道,她没低头。
1936年,孟小冬在香港演出时,与杜月笙正式成婚,婚礼低调,杜却赠她一整座别墅作为“嫁妆”,彻底从戏台上隐退,改走上层路线。
这是一次完美反转,从梨园人变成了沪上夫人,不再是“伶人”,而是名媛。
这场婚姻并非纯粹出于情爱,终于拿到了“被承认的身份”,即便舆论质疑“孟冬皇为何嫁黑帮”,她也没辩解,只说了一句:“他敢为我出头。”
而梅兰芳呢?和福芝芳的关系表面如旧,依然一家人,依然是“模范夫妻”。
很少人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后,梅兰芳拒绝为日伪演出,闭门不唱,家中经济骤然紧张,是福芝芳一口气变卖嫁妆、抵押房产,撑过了整个抗战初期。
她没有台词,也不爱风头,守住的,不是爱情,是整个梅家。
战争结束后,梅兰芳复出,新中国成立,他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顾问,继续发光发热,而福芝芳,依旧只出现在家庭照片里,或者他的传记后页。
她不是台前人,却是后台骨,用一生守住了“主母”这个位子,也让梅家的旗子一直高悬不倒。
而孟小冬,隐居香港多年,杜月笙去世后,转往台湾定居,晚年极为低调,从不再提梅兰芳三个字。
直到1977年病逝,她都没再登台唱一出老生,两位女人,一位守成,一位出走,都赢了,也都输了。
福芝芳赢得了地位,却失去了梅兰芳全部的深情;孟小冬赢得了尊严,却没能真正入场。
可若回到起点再选一次,她们也许还是会这样走下去。
周传基. 《梅兰芳传》. 北京出版社, 1991.
张云.《孟小冬传》. 三联书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