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时代梅兰芳的崛起,看今天的京剧在时代浪潮中走向何方
更新时间:2025-04-02 22:21 浏览量:13
今天,时代变迁的浪潮滚滚向前,京剧渐渐沦为小众艺术,这已然是大势所趋,不管有些人心里有多么不情愿,也很难再有扭转乾坤的余地了。
回顾一下京剧的兴衰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民国之前,可不单单是戏台上的女性角色由男人扮演,戏园子还明令禁止女人入内看戏。要是女子想看戏,倒也有个法子,那就是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请戏班子到自家宅院里演“堂会”戏,这时候,家里的女眷或者亲戚中的女性,就能跟着蹭个热闹,瞅上几眼。不过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一年到头也碰不上一两回。
民国以后,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帝制被彻底推翻,不少陈规陋习也跟着灰飞烟灭。女人终于能和男人一样大大方方地抛头露面,不单可以去戏园子看戏,还能登台唱戏了。不过在那个时候,看戏的主力依旧是男性。
谭鑫培王瑶卿合演《南天门》
梅兰芳恰好在这个新旧更迭的特殊时期崭露头角、大放异彩。为啥这么说呢?民国初年,虽说“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声望如日中天,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可这位梨园泰斗年事已高,都年过六旬了。另外一位引领青衣行当的“执牛耳”陈德霖先生,也五十好几了。
这些前辈名角儿,岁数都摆在那儿了,不是老就是丑,咱们从一些老资料、老照片里就能瞧出端倪,他们留下的舞台剧照,按现在的眼光一瞧,真就四个字 —— 丑陋不堪。当然了,也许当时人的审美和现在不一样,那会儿的人不觉得难看,可搁到今天,多数人确实接受不了。
余玉琴陈德霖演《白蛇传》
再看那时的梅兰芳,才十来二十岁,不管是嗓音条件还是扮相模样,都把这些老先生们远远地甩在了后头。
年轻的梅兰芳演骨子老戏《战蒲关》
本来嘛,看京剧就有一定门槛,台上念的韵白用的是湖广音、中州韵,那些刚接触京剧、文明初开的女观众,哪能一下子就听明白台上唱的、说的是啥呀?所以,观众看戏的侧重点就慢慢从 “听戏” 变成了 “看戏”。
就这样,梅兰芳的时代顺势而来。比起那些老先生,梅兰芳的扮相那叫一个艳丽夺目,唱腔也悦耳动听。要知道,当时那些爱凑热闹、进戏园子看戏的年轻女子,眼睛盯的首先就是台上艺人长得俊不俊。
您想想,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演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媳妇那会是什么样?用惨不忍睹形容都不为过,要是想象不出来,翻翻当时留下的照片就一目了然了。任何时代女人基本都是视觉动物,所以,他们看戏,先看好看难看。
梅兰芳路三宝演《金山寺》
相较之下,梅兰芳的扮相就太出众了,男女老少都对他喜爱有加。他的名气就跟初升的太阳似的,蹭蹭往上蹿,一下子就盖过了那些老前辈,连“伶界大王”谭鑫培都感慨自愧不如!
当时有件事儿特别典型,梅兰芳和谭鑫培在众人的有意无意安排下,居然打起了擂台。这擂台可不是他俩事先商量好的,他们开始根本就不知道,都是底下人搞得鬼。等事儿闹起来了,两边都挺尴尬,收不了场了。
事情是这样,有一天,梅兰芳在吉祥戏院登台演出,谭鑫培在丹桂茶园献艺。那时正值梅兰芳风头无两,结果把观众全吸引过去了,谭大老板那边的上座率就惨了,冷冷清清。电影《梅兰芳》里基本还原了这事儿,梅兰芳好像演的还是新编戏《一缕麻》,戏很新颖,和老戏的情节内容甚至形式都很不一样,结果把观众,特别是一些女观众迷得神魂颠倒。再看老谭那边演《定军山》,状况频出,上座惨淡,老头演完下了台心情低落,精神上受了不小的打击。
梅兰芳演新编戏《一缕麻》
上面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理儿:不管啥事物、啥艺术形式,无论人们愿不愿意,在时代的洪流里,都得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适应不了就会遭到淘汰的下场。如今京剧面临的窘境,也是这么个情况。
京剧作为古典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上确实有点 “水土不服”,它就好比文物,得修旧如旧,原样保留,想要全方位复兴,不太现实。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但是事实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