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江西会馆改建怡乐戏院,杨竹铭组建昭通京剧班社
更新时间:2025-03-31 12:16 浏览量:10
京剧在昭通(上)
陈德荣
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至可宜贵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年至1861年)形成于北京,后来流传各地,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剧种也传入了昭通,为昭通人民所喜爱。
一、初闻京腔
昭通地处滇东北高原,东面与贵州省威宁县相邻,北面与四川省的宜宾地区接壤。
在经济、文化上与四川交往甚密,戏曲艺术亦深受四川影响,昭通自身没有较大的地方戏曲,清朝末年川剧开始流入昭通。
民国初年,滇剧又传入昭通。
1933年初,昭通地区大关县学生郭玄到北京求学,他在京时向京剧艺人学了几出京剧,年底他由北京回乡,在大关县组织业余京剧演出活动,在城隍庙台上演出了京剧《武家坡》及《华容道》两剧。
那时大关县城没有京剧锣鼓,演出时便用川剧锣鼓代之。
这便是大关人最早听到的京腔。
1935年又有两个京剧演员侯云丰和强绍庭由四川到昆明,途经昭通,与昭通的滇戏演员吴吉三等在广东庙售票演出京剧《病挑安殿宝》及《斩颜良》两剧。那时昭通也没有京戏锣鼓和京剧胡琴,便用滇戏锣鼓及滇戏胡琴代之,他俩演出数日便离昭赴昆了。
自古昭通是昆明通往四川的必经之道,但走的是古道,来往客商均系步行、骑马或坐轿,货物是用人背马驮,昭通至昆明要走十二天。
抗日战争爆发,大片国土沦丧,难民纷纷逃来西南,昭通地区也涌来数以万计的难民。
1938年昆明至昭通的公路通车后,二、三天便可抵达。大批难民来到昭通,一时人口骤增。
货栈频添,银行倍增,成为商贾云集的闹市。
接着又修筑了军用机场,驻军增加了很多,一批美国空军也来到了昭通。昭通城内当时有五所中学,很多教师都是北京人。
昭通又是专员公署所在地,并是云南省主席龙云和云南省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卢汉及云南省六十军军长安恩溥的家乡。
因此,昭通在抗日时期便成了滇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促使文化艺术的相应发展,于是创办戏院便势所必然。
抗战以前昭通只有川剧和滇剧班社,抗日初期川剧已基本退出舞台,只有滇班在江西会馆改建成的怡乐戏院里演出,但已不能适应大批外来观众的要求,他们喜闻乡音,当地人也需要看到新的艺术。
一些上层人物为了自身的娱乐和发展家乡文化,也积极支持创办戏院。
曾经做过威宁县长及当过安恩溥的副官长的杨竹铭(彝族),是昭通京剧班社的创始人。
1940年初杨竹铭在昭通上层人士的支持下,邀集股东,筹资创办京剧班社。
并亲自到昆明、贵阳等地用重金及专车接来了三十多名京剧演员,其中有武生苗溪春、花脸鞠德奎、文武花旦朱美英一家、老生李俊林、曹佩恒、小丑陆小亭、老旦周桂林……等,可谓行当俱全。
这些京剧演员都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名师的首把徒弟,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
他们最早都在上海、南京等地从艺,后因抗战爆发,上海等地沦陷,才被迫往西南逃亡,先到贵阳、昆明,而后应昭通怡乐戏院班主杨竹铭之邀才来到昭通,自此(1940年初),昭通始有正式的京剧班社(仍名昭通怡乐戏院)。
1943年龙云回故乡昭通省亲并祭祖时拍摄照片
演出形式最初是京滇合演,滇剧演开锣,京剧压大轴(最后的节目)。
京班在怡乐戏院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长坂坡》。
由武生苗溪春等主演。京剧形式新颖,锣鼓铿锵,唱腔激昂,武打精彩,演员所用的道具、服装都很讲究。
于是京剧这个风格迥异的新剧种很快便被当时昭通观众接受。
接着大批京剧里传统剧目便出现于昭通舞台,武戏有∶《长坂坡》《挑华车》《一箭仇》《天霸拜山》《古城会》《走麦城》《闹龙宫》《闹天宫》《大战金钱豹》《九江口》《伐子都》《薛仁贵病挑安殿宝》《盘肠大战》《驱车战将》《神亭岭》《三岔口》《杨香武三盗九龙杯》《芦花荡》《劈山救母》《战马超》《秦怀玉杀四门》……等。
文戏有∶《武家坡》《二进宫》《珠帘寨》《击鼓骂曹》《玉堂春》《坐寨盗马》《乌龙院》《霸王别姬》《追韩信》《徐策跑城》《辕门斩子》《探阴山》《群英会》《贵妃醉酒》《宇宙锋》《四郎探母》……等。京剧之观众逐日增多,京班之气势日盛,滇班逐渐衰微。
昭通恩波楼
1940年宗,杨竹铭将怡乐走院转租给昆明人朱继鳌(又名朱克孝)经营,朱继鳌原是昆明新生戏院的班主,此班社于1940年中拆散,朱便由昆带领一批京剧艺员来昭,其中有全国著名的花且赵君玉(时称江南四大名旦之一)、老生周福珊、文武花旦琴湘君一家、琴师王连宝、武二花脸陆金元(后改名潘树卿)、执排孟继才(后改名孟志敏)等十多人。
朱继鳌当班主,杨竹铭任名誉经理。新生剧团不断向外邀角,各行当演员接踵而至,此来彼去,络绎不绝。
1941年至1944年间来昭献艺的京剧演员就有七十多人,除以上演员外,相继而来的还有武生陈慧林、花脸宋慧昌、青衣卢寿春、花脸王月胜、短打武生张俊武(号称跟斗大王)、短打武生付庆华、花旦崔美艳、小金牡丹、周帼英、小生崔韵玉、小丑邢再春、武生李鸿春……等。每有新演员及新剧目上演,剧场内总是座无虚席,剧场门外也挤得水泄不通。
很多传统剧目虽为观众所熟悉,但每有新角登台仍是满场。
这就自然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体系,很多观众不单是看剧情,而更着重于演员的技艺及流派风格。
演员来往频繁,观众也保持了耳目常新,致使很多剧目久演不衰。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六日载有《新生剧团紧要启事》可见盛况之一斑∶本团此次聘来之艺员连花衫在内共计三十余人,实因交通工具困难,不能同时到达,现已分批来昭,初批艺员昨已抵昭,兹将各艺员剧目披露,尚祈各界爱顾,诸君注意公演日期,深望早临一观,佳座无多,以免向隅是幸!。
苗溪春在京剧现代戏《苗岭风雷》中饰演三叔
当时在昭最负盛誉的京剧演员有以下数人∶
武生苗溪春,他是第一批(1940年初)到昭通的京剧演员(由贵阳来),时年二十六岁。他生活严谨,作风正派,长靠短打均善,唱腔高亢嘹亮,文武兼备,戏路较宽。长靠戏以《长坂坡》《挑华车》为最,短打戏有《三岔口》《铁公鸡》《四杰村》等,并善演猴戏及红生戏,在全本《宝莲灯》中,他前饰老生刘彦昌,后扮武生沉香,展示了他文武双全的技艺。
出科后加入上海大世界的小京班及南京明星大戏院,曾与全国著名京剧演员金少山、李桂春、刘筱衡等合演过《法门寺》《打严嵩》《捉放曹》《狸猫换太子》《惊天动地》等戏。
1940年底来昭,首演《追韩信》,他扮相潇洒,嗓音宏亮,唱做俱佳。《坐楼刺惜》《跑城》《打鼓骂曹》《九更天》等戏尤为拿手,他工老生,并兼演花脸、小丑、老旦诸行。
他把《芦花荡》中的张飞、《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塑造得栩栩如生,《浔阳楼》中的阮小七亦演得很有风趣。
除传统戏外还演出了不少时装戏,有《戏迷传》《枪毙阎瑞生》《就是她》等。他是个多才多艺,昆乱不挡的京剧演员,且生活简朴,戏德良好。
他的功底扎实,腿功尤好,以勇猛著称,擅演《伐子都》《长坂坡》《挑华车》《铁公鸡》等戏,他在《铁公鸡》一戏中与苗溪春分别扮演向荣和张家祥,两人旗鼓相当,配合十分默契,开打时用真刀真枪,若真若假。互不相让,满场观众为之一怔。
在一次旦角戏的大段唱腔中琴弦断了一根,王便用一根弦奏完整段唱腔及大过门,顿时全场叫好,堪称绝技。
男旦青衣卢寿春,于1942年来昭,以唱功取胜,他嗓音宽厚嘹亮,擅演梅、程两派之青衣戏,表演端庄,唱腔委婉,《三娘教子》《六月雪》《贺后骂殿》等戏深受好评。(未完)【来源:《昭通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