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百年《沃采克》,迟来的惊喜!

更新时间:2025-10-20 22:33  浏览量:3

文 | 代博

10月18日晚,贝尔格的巨作《沃采克》在问世百年后,终于与北京的观众见面。这是这部歌剧舞台版在中国的首演,同样也是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磅呈现。

这部歌剧在多个角度上都堪称西方音乐史中的里程碑。你可能不喜欢歌剧,也可能不喜欢新维也纳乐派,但恐怕依然难以抵抗《沃采克》带来的诱惑。在作曲家梅西安眼里,它与《鲍里斯·戈都诺夫》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都被看作是作曲家缔造的自己无法超越的丰碑;而对于号称从不听歌剧的德勒兹而言,贝尔格的《沃采克》与《露露》,构成了他全部的歌剧聆听经验。

如果我们有一个洞察微观史的眼睛,《沃采克》自身就能找到无数个视角。该剧的故事最早源于19世纪20年代的一起真实刑事案件。退伍士兵兼理发师沃伊采克杀害了他的情人,随后被送上法庭。在法庭抗辩中,反方律师坚持沃伊采克的精神状况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并且生活长期被幻听所困扰。但法庭找来的医生不认可这种说法,最终也没能避免这位退伍士兵被送上刑场。法庭审判后的12年,医学教师兼剧作家毕希纳,在医学杂志上看到了这个故事,有了戏剧创作灵感,不料草稿尚未完成,就因伤寒去世。随后来自奥匈帝国加利西亚行省的犹太剧作家弗兰佐斯,根据毕希纳难以辨认的手稿,写出了完整的第一版戏剧。而正是在这一次的编辑中,弗兰佐斯把沃伊采克读成了沃采克。

到了20世纪初,剧作家兰道根据自己的研究,编辑了第二版戏剧。1914年5月5日,就在“一战”爆发前夕,贝尔格来到剧院,观看了三个小时的话剧。看完后激动不能自已,对同仁说:这剧应当被写成歌剧。后来随着“一战”的爆发,战后经济的萧条,以及贝尔格个人艺术地位的起伏,整部歌剧直到1925年底,才在柏林上演。

此次在北京的演出版本,由比利时弗兰德斯歌剧及芭蕾舞剧院制作,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及众多艺术家联合呈现。

导演约翰·西蒙斯对歌剧的处理独具匠心,用斜置的舞台象征着希腊式悲剧的宿命。戏剧一开始,沃采克身上的血迹及舞台上时常出现的儿童,都与故事的结尾形成呼应,仿佛某种时间轮回的魔爪。

但在我看来,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第二幕第四场合唱队的声音,用音响设备制造出了老式留声机效果。

这里既呼应了《沃采克》诞生时,时代歌剧(Zeitoper)在魏玛共和国的兴盛;又将具体场景的时间线索拉回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同样,作为酒馆舞台的呈现,通过这样破损的声音,也象征了士兵们贫穷而无望的生活,将沃采克个人的悲剧广延为群体性的困境。像是库尔特·维尔在《沙皇的摄影师》中,用留声机定格了旅店的场景,克热内克在《容尼奏乐》中,用留声机象征时代科技的发展。此次将现场声音处理为留声机效果,加之与第二幕第五场士兵们睡觉时哼鸣合唱的对比,更呼应了沃采克常常产生的幻觉。

一些人将《沃采克》看作第一部成功的无调性歌剧,但我更愿意将其看成调性不断游移的成功范例。通过多重方向性,音乐象征了人们生活在每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而对传统模式甚至流行音乐的引用,又展现出纸醉金迷或幸福安逸背后的痛楚。在第一幕第三场玛丽的摇篮曲中,迪图瓦用乐队强化了八六拍摇摆,造成了不均匀特征,让怀有心事的女主人公在当下情景中的复杂心态得以凸显。在第二幕第二场的赋格段里,乐队用稳定而略显刻板的节拍,呼应舞台上上尉和医生对沃采克不加节制的挖苦,更产生戏剧的建立感。

贝尔格的歌剧在表现主义的面具背后,呈现出高度形式美的内核。如其第二幕是一部完整的五乐章的交响曲,第三幕是6部具有特性的创意曲。每个场景在戏剧冲突的背后,也有其与不同器乐曲式的呼应。而在第一幕第四场中,医生与自己的实验对象沃采克的对话,就用21个变奏的帕萨卡利亚,作出了戏剧性的情绪推进。医生的表演夸张而让人感到胆寒,但乐队依然保持了清晰的线条与和声色彩,十分不易。而在第二幕第一场的奏鸣曲乐章中,作为副部再现的玛丽的忏悔,则显示出其欲望背后的脆弱与自责。

整部歌剧最感人的片段,无疑是医生和上尉面对沃采克的死亡冷漠地离去后,所有剧中人物都散去,留下一个空置的舞台,此时响起著名的d小调间奏曲。迪图瓦指挥下的音乐感人至深,声部重峦叠嶂,每一次全音阶线条都被刻画得宽广而厚重。当挂九音的d小调主和弦在打击乐的轰鸣中亮出,音乐的悲剧性也达到了全剧的至高点。

这版《沃采克》的表演,几位配角都有着十分夸张而情绪幅度巨大的表演。相反,沃采克在其中显得忠厚老实,其情绪变化隐含在每一次微小的起伏之间,让人难以捉摸,更让人对这一小人物的命运深发同情。

在如今的音乐史书上,《沃采克》被定义为表现主义歌剧。这种说法强调了其中恐怖、幻觉的因素,却忽略了其对人类命运的悲鸣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这部歌剧诞生在魏玛共和国最为动荡的时代,在1924年的经济崩溃之后,在巨大的历史洪流将每一个人的幸福吞噬之前,定格了一个时代,也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反思时刻。

此次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沃采克》搬上中国舞台,不仅弥补了国内歌剧演出史上的一个重要空白,更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桥梁,让中国观众得以直面这部百年杰作的震撼力,在经典与当代的对话中,获得深远的艺术启示与思想回响。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