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9年磨砺,她的“金子”更闪光!

更新时间:2025-10-15 12:43  浏览量:2

杨琪在《原野》中饰演金子

文 | 陈茴茴

9月13日至14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经典歌剧《原野》,作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亮相杭州剧院,并斩获“优秀剧目奖”。10月12日,该剧音乐会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上演,以“钢琴+民族打击乐”构建东西方音乐对话,以“一位指挥、一台钢琴、两位民族打击乐手、六位角色”的凝练编制化繁为简,将演员表演与戏剧张力推至核心。

作为主演之一,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杨琪,凭借扎实的歌剧演唱功底与多层次的人物塑造登台,并在演绎过程中深化了对角色的诠释与理解。

9年打磨“金子”

歌剧《原野》被誉为“中国歌剧里程碑”之一,改编自曹禺同名话剧,由曹禺之女万方编剧、作曲家金湘作曲、导演李稻川执导,1987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天桥剧场。

自2016年入职中国歌剧舞剧院起,杨琪便与《原野》结下不解之缘。从练习“啊,我的虎子哥”这首女高音必唱咏叹调,到演绎歌剧片段,再到完整呈现音乐会版与全歌剧版,近9年时间里,她不断打磨“金子”这一角色。随着“金子”在舞台上愈发鲜活,该角色也成为杨琪歌剧生涯的重要成长印记。

金湘在《原野》中巧妙融合民族性、交响性与戏剧性,通过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丰富音乐形式,刻画人物、构建结构、推动冲突,赋予作品强大感染力与生命力。每次排演,杨琪都不禁赞叹作曲家对该剧歌剧交响化的整体把控——从演员的演唱细节到表演动线,皆设计得精妙且富有音乐性。

相较于外国经典歌剧,《原野》台词量大,要求演员在台词与唱段间实现丝滑转换,这也是杨琪排演时的探索重点。同时,该剧唱段融入大量民歌板腔体元素,与纯美声演绎的外国歌剧差异显著。杨琪坦言,毕业初期便能在国家大剧院等顶级舞台参演多部中国原创歌剧,对美声专业出身的她而言实属幸运——这不仅拓宽了她的演唱技能,更让她逐渐吃透“金子”的角色内核,演绎愈发得心应手。

2022年,杨琪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参与了学院60周年院庆版《原野》的排演。此次排演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担任指挥,他强调对乐谱的绝对尊重,从延长记号到表情处理,每一处细节都要求精确无误。这种严谨态度让杨琪的演唱更趋科学规范,为后续角色塑造筑牢音乐基础。导演陈蔚对人物的细腻解读,则引导杨琪挖掘“金子”的深层内涵。在杨琪看来,陈蔚为角色定下了坚实底色,而自己可在此基础上赋予“金子”更多个性化色彩,“我看到了金子可爱又悲苦的一面,既理解她,又为她痛心。站在舞台上,我仿佛就是她——那个曾经天真的少女、被压迫的新娘、为爱奋不顾身的女性。我希望通过我的演绎,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金子。”

此次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原野》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剧院对复排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公开选拔为院内优秀演员提供展示平台,杨琪也借此再度诠释“金子”。排练期间,同组演员相互扶持、密集联排,在对手戏碰撞中寻找角色共鸣,共同打磨细节。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上,复排版《原野》获“优秀剧目奖”,这既是对剧目本身的肯定,也是对全体参演演员的认可。杨琪说,《原野》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看家戏”,自己多年来的成长离不开这部剧与剧院提供的平台。她期待未来有更多新人能在剧院的培养下快速成长,让这部经典剧目永葆活力、长久传承。

角色生出自我

杨琪在歌剧舞台上的成长,清晰地体现在她塑造的一系列经典角色中。

十余年来,她活跃于国内外歌剧舞台,先后演出《茶花女》《波西米亚人》《图兰朵》《卡门》等外国歌剧,以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兰花花》《青山烽火》《天地神农》等中国原创歌剧,均担任女一号。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丽达”,到《兰花花》的“兰花花”,再到《原野》的“金子”,随着角色演绎的不断深入,她的表演也从最初的模仿借鉴,逐渐蜕变为赋予角色专属“血肉”的个性化塑造。

杨琪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饰演“丽达”

2016年,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开启第二轮演出,杨琪因声音、性格与“丽达”这一角色高度契合,被选中饰演女一号。这是她从瑞士读完硕士研究生回国后,在国家大剧院饰演的首个女主角,亦是其中国歌剧舞台生涯的起点。杨琪在中国音乐学院就读本科时的恩师、歌唱家孙秀苇,为她提供了诸多演好该角色的建议与指导。正式演出当晚,杨琪的出色表现让坐在台下的孙秀苇既骄傲又动容,甚至几度泪目。这次经历让杨琪系统了解了专业剧院的工作模式,在前辈指导下快速适应中国歌剧的表演节奏,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

杨琪在《兰花花》中饰演“兰花花”

“兰花花”是杨琪艺术道路上的又一关键角色。国家大剧院为这部原创歌剧的创作耗时7年,演员选拔标准极为严苛。杨琪凭借过硬的唱功与表演实力,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饰演“兰花花”的机会。她坦言,该角色对唱功要求极高,“最高音写到High D,High C段落也频繁出现。”为精准诠释角色,她通过观赏陕北风土人情油画深入了解时代背景。排练中,在导演陈薪伊的指导下,她学会用更细腻的方式传递角色情感,例如第二幕“洞房”段落的二重唱,她便通过歌声与肢体语言,将“兰花花”的悲苦与坚韧充分展现。

理论反哺舞台

2022年,杨琪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声乐歌剧系教授赵静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同时由作曲系教授刘青担任理论博导。学院的“双导师”制度让她受益匪浅:赵静在声乐表演领域助力她精进舞台实践,刘青则在理论研究与创作方面给予专业指导。读博期间,杨琪以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为研究方向,通过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对不同时期、风格的作品有了更深层理解。这种理论认知反哺舞台,让她在演唱时能更精准地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2023年6月5日,她作为优秀在读博士生代表,在“国音之声——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开幕式音乐会上,与李心草院长合作演绎《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

杨琪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骄子”专博培养成果展示音乐会上演出

无论是演唱外国歌剧时钻研语言文化,还是演绎中国歌剧时揣摩民歌腔调,杨琪始终保持着“琢磨”的劲头。她对音乐融合,尤其是中西融合充满兴趣,例如民族打击乐与交响乐的搭配。此前,她曾邀请作曲家改编部分中国艺术歌曲,将其作为博士毕业音乐会曲目,并在钢琴伴奏基础上加入中国乐器,打造出独特的听觉效果。

读博后,杨琪将理论知识融入舞台表演,让演唱与角色塑造更趋成熟饱满。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也让她跳出单一的舞台表演思维,学会从专业理论视角审视歌剧艺术,尤其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当丰富的舞台实践与深入的理论学习相互印证、彼此赋能,杨琪的声乐艺术愈发具备“立体性”,她也从一名青年歌唱家,逐步成长为兼具表演实力与理论素养的复合型艺术家。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