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音原创歌剧《战士之路》首演
更新时间:2025-10-15 09:33 浏览量:3
硝烟散尽,当历史的时针指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段跨越太平洋的铁翼传奇,在浙江音乐学院的舞台上焕发新生。10月12日至14日,由浙江音乐学院倾力打造的原创歌剧《战士之路》在浙音大剧院首演。
该剧全景式展现了1937年至1945年间,中美两国军民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壮丽史诗,以磅礴的史诗笔触再现了中国军民与国际友人在中国战场英勇战斗的传奇故事。
史诗叙事
战火中的铁血柔情与国际友谊
歌剧《战士之路》以1958年陈纳德将军的葬礼为序幕,通过战地记者陈香梅的深情追忆,倒叙展开1937年至1945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剧以三条主线交织并行:陈纳德与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的空战传奇、陈纳德与陈香梅的跨国爱情、中国军民与国际友人的生死与共——这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曲关于人性的至臻赞歌。
本剧制作人、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阐释了作品创排的初心:“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部歌剧用艺术这一无国界的语言,讲述了中美军民并肩抗战的感人历史,不仅是对80年前那段浴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用生命铸就和平的英雄们的崇高致敬,镌刻那段跨越国界的生死情谊与国际主义精神。”
女高音歌唱家、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艺术总监、歌剧《战士之路》艺术总监孙秀苇用“长空誓言”四个字概括了这段深厚的情谊。她认为,陈纳德身上有一种大爱,既体现在他与陈香梅之间炽热的情感,更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希望用今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艺术语言,让历史‘活’过来,让今天的年轻人相信,那段关于勇气、爱与牺牲的‘长空誓言’从未过时,依然能照进当下生活,给予我们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吸引了多位外籍杰出艺术家的参与,他们被这个感人的主题吸引,共同汇聚到该剧的创排之中。意大利籍导演皮埃尔·弗朗切斯科·马埃斯特里尼赞叹:“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也给了我向意大利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珍贵契机。它启示我们,在人民遭受攻击时,盟友间的合作与忠诚汇聚成的力量至关重要。在当今风起云涌的国际关系中,这种勇于反抗强权、彰显团结与正义的精神尤为珍贵。”
大师云集
国际一流团队匠心锻造
国际一流艺术家汇聚,使得《战士之路》在艺术呈现上的极致追求得以实现。这部作品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的国际顶尖团队,旨在打造一部兼具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与世界语境的艺术精品,使其不仅在国内引发共鸣,更在海外舞台传递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彰显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下,西方歌剧的古典艺术形式,被饱满填入了中国历史的精神内核与东方美学的写意意境,从而使这一宏大主题超越简单的历史“复述”,升华为一场兼具民族风骨与国际视野、跨越文化的艺术“对话”。
作曲家许舒亚在音乐创作中注重融合中西元素,突出国际视野与民族音乐特色的统一。在作曲过程中,他着力塑造人物的复杂个性与情感脉络,强化作品的戏剧张力。既运用现代交响语言,增强音乐的当代性与国际色彩,又融入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如颇具浙江音乐特色的越剧曲牌音乐,增强文化辨识度与情感共鸣,使观众在艺术中感受历史的震撼。
“相较于欧洲悠久的歌剧传统,中国歌剧仍是较新的艺术形式,因此舞台上呈现历史性时刻而非虚构故事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方面,指挥家安德烈亚斯·吉斯钦佩于许舒亚大胆而精湛的探索,他认为,这部歌剧的音乐结构丰富,融汇多元音乐风格,既运用许多现代技法,又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管弦乐交融,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作为指挥,我虽不谙中文,却深深为这部作品中的情感与精神所打动。”
瑞士籍艺术指导罗曼·克鲁莫夫深有感触:“这部歌剧以丰富、细腻且饱含深情的咏叹调和场景,使我们得以见证一段跨越国界的伟大爱情和共同反抗暴行的深厚友谊。爱、爱国主义、勇气——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主题,犹如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在每一个音符中回响。”
在叙事层面,编剧喻荣军打破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线性叙事,采用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手法,将真实历史事件与个体的情感命运紧密交织。他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研读史料、进行实地调研,力求在宏大叙事中融入地域特色与真实情感,并从中探寻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最终使人们感受到“在战争苦难中,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战士”这一核心思想。为此,这部剧作以“战士”为核心意象,不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通过平凡人物的成长与选择,展现他们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坚守。
为了在方寸舞台再现战争的宏大与壮烈,该剧特别邀请舞美设计丁丁,以及西班牙多媒体大师胡安·吉列尔莫·诺瓦联袂呈现,他们参考了大量“二战”影像资料,最终打造了具有电影质感的舞台呈现,在虚实交融中构建历史真实感。
“本剧情景多、变化频繁、多时空并列,迁换需要快速高效。”丁丁介绍,为此,他在舞台三分之一深处,设置了一组可以开合的“云”景片,在深度上分割舞台空间,功能上则保证前区演出时后区换景的遮挡需要,“云开云合”完成瞬间的空间重组、传递信息和情感,增强艺术感和观赏性;加之现场以冷峻的钢铁结构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男性的阳刚,配合多媒体技术营造空战的激烈效果,最终呈现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画面。
角色塑造
历史星空中闪耀的个体光芒
该剧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肌理的刻画。饰演陈纳德的男高音歌唱家韩蓬,为角色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深知这不仅仅是在扮演一位历史英雄,更是在诠释一段跨越国界的勇气、责任与人性纠葛的史诗。”他通过大量阅读史料、观摩影像,观察其走路的姿态、说话的神情、微笑的样子,甚至“眼神中那种混合着坚毅、疲惫与执着的独特气质”,力图还原一个“有决心、有焦虑、有柔情、有反思”的复杂个体,“陈纳德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被责任、勇气和巨大牺牲所塑造的、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因此在我看来,表演不在于唱出多么震撼的高音,而在于是否让观众相信,舞台上的我就是那个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背负着沉重使命,却依然选择为信念而飞的‘飞虎将军’。”
在剧中,浙音歌剧学院的学生们共同塑造了飞虎队员、中国军民等角色,构筑出一幅抗战“统一战线”的壮阔群像。
为了更好地塑造军人角色,主创团队还请来军训教官,为学生演员进行站姿、步伐等辅导。饰演飞行员茂志航的祝君灿和李杨说,在了解到所饰演烈士的真实姓名后,他们便开始上网查阅关于他的一切资料,包括他短暂而传奇的生平,以及为数不多的图像资料。能用歌剧的形式纪念那些为抗日战争牺牲的勇士、那些为国家义无反顾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让他们深受感动。
师生同行中赓续的艺术薪火
《战士之路》的排演,是浙江音乐学院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剧组以学院声乐歌剧系、管弦系、歌剧学院、合唱学院、乐队学院、室内管弦乐团等为演出主体,汇聚了校内艺术力量,形成“以老带新、师生同台”的良性人才培养机制。
本次演出连演3场,除了韩蓬等教师外,歌剧学院的几名优秀学员同样在演出中担纲主演。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这些年轻学生整个暑假不休、全心投入排练之中。
饰演陈纳德的学员王三林常年旅居海外,为了完成角色塑造,他在暑假期间,特地提前来到校园,跟随艺术总监孙秀苇学习。由于所隔年代久远,刚拿到角色的他对这个角色知之甚少,有些不知所措。他通过查阅传记、模仿历史影像中的习惯动作,逐渐把握了角色,“陈纳德有一个从‘异乡人’到‘把自己也当成中国人’的心境变化,在音乐演唱方面,兼具‘英雄的气概’与‘铁汉的柔情’。”王三林说,自己在排练过程中学到很多,也更有信心塑造出一个成功的“飞虎将军”形象。
陈香梅的塑造展现了战火中女性的坚韧与成长,她柔和的女性魅力为歌剧的阳刚之气增添了别样色彩。该角色由声乐歌剧系教师方香蕾与歌剧学院的两名学员金凡雅、多莉雅饰演。
方香蕾关注人物情绪的内在逻辑和真实本质,“通过深入内心,理清内在逻辑,再用内心激发声音和身体的外在表达。”金凡雅在排练演出中不断深入角色内心,细化表演的每一个动作。刚上本科二年级的多莉雅更注重寻找她与陈香梅的共通之处。“陈香梅成为记者时,跟我一样也是20岁。”这是她出演的第一部歌剧,在老师们手把手的教导下她迅速成长,“老师们的表演直击内心,让我真切体会到歌剧演员的魅力,也对歌剧表演有了全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剧中李楠、赵珂涵等饰演的战地记者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们精准的演绎,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纽带。歌剧的合唱部分由合唱学院的学员们担纲,他们为歌剧贡献了或恢宏磅礴、或深情细腻的和声,极大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与艺术张力;乐队部分由乐队学院、管弦系、室内管弦乐团等师生组成,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与指挥安德烈亚斯·吉斯迅速磨合,通过高强度排练与精准配合,最终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乐队效果,为整部歌剧奠定了坚实而动人的音乐基底。
与浙音多次合作的导演马埃斯特里尼见证了学员们的进步:“我自2023年起与浙音学生们合作,目睹他们从饰演小角色到担当主演,不断积累信心、提升技艺。歌剧学院正是通过一次次演出,创造珍贵的教学机会,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站上舞台,更教会他们如何‘活在’舞台上。”安德烈亚斯·吉斯也欣慰地说,去年《图兰朵》的合作为本次排练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们的专业水平持续提升,“看到他们在与我们的排练中吸收掌握了如此多的专业知识,我深感自豪。”孙秀苇也动情地说:“我要向全体主创、所有的演员、演奏员说一声:感谢你们的才华与付出,是你们让《战士之路》拥有了撼动世界的力量。”
歌剧《战士之路》不仅融历史厚度、艺术高度与时代温度于一体,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通过震撼人心的舞台呈现,让抗战精神在当代观众心中焕发出新的光辉。正如王瑞所说,这部歌剧在当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艺术这一无国界的语言,将这份勇气、牺牲与守望相助传承下去,让今天的观众在艺术的震撼中,深刻理解历史的厚重与壮阔,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携手开创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愿这部歌剧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历史与现实,传递永恒的记忆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