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差点被删的“二郎腿”,却成就了京剧群英会的名场面
更新时间:2025-10-14 06:07 浏览量:1
在京剧界的传说里,有一个著名的“二郎腿”。
它不属于任何风流倜傥的吕布,也不属于年少气盛的陆文龙,它只属于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江东周郎。
而这看似随意的一搭腿,当年在拍摄京剧电影《群英会》时,却差点被导演删掉。
正是叶盛兰先生的坚持,才为我们留住了这足以写进教科书的神来之笔。
叶少兰先生子承父业,每次演出《群英会》前,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必须重新看一次父亲主演的《群英会》电影。
叶派小生艺术的辉煌,在叶盛兰先生饰演的周瑜身上达到了顶峰。
这份辉煌,不仅留在了舞台上,更被胶片凝固定格。
在叶盛兰先生看来,周瑜是独一无二的。
他常对叶少兰说:“周瑜不同于其他的雉尾生,不同于吕布,不同于陆文龙,不同于华云龙。”
吕布骄狂,陆文龙天真,而周瑜,是“水军都督、三军统帅”。
他既有运筹帷幄、琴棋书画的儒雅,又有统兵打仗的雄才,更有妒贤忌能的性格弱点。
如何表现这个复杂多面的“真周郎”,成了叶盛兰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为了在电影中为后人留下一个“最准确、最鲜活”的周瑜,他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不厌其烦,夜以继日地琢磨。
那份执着,只为对得起“周瑜”二字。
电影拍摄时,风波骤起。
周瑜有一个搭腿(俗称“二郎腿”) 的动作,导演觉得在电影镜头里可以省略。
但在叶盛兰看来,这绝非一个可以随意删减的“自然主义”动作。
他立刻找导演商量,态度谦逊而立场坚定。
他坚持的理由,足以让所有艺术工作者动容:因为这脚上,有戏。
这背后,是富连成科班总教习萧长华和叶盛兰的恩师程继先先生的真传。
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说明书”:
腿,需虚着起来:不能实实在在地砸下去,要提着气,体现人物的轻盈与修养。
脚面,必须是钩着的:这是一个关键的程式化语言。
为何而钩?因为此刻的周瑜正在沉思,在做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接下来,他就要做出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去造十万支狼牙箭的决定。
抬腿,完全是为他内心的复杂活动服务的。
用叶盛兰的理解就是:京剧讲究“有背身戏”,即便背对或侧对观众,也要让观众“看”到角色的内心。
这个戏,此刻就全在脚上了——腿是松弛的,脚却暗含劲力,一松一紧间,周瑜内心的盘算、妒忌与杀机,尽数流露。
最终,导演被这位艺术家的专业与执着折服,采纳了他的意见。
正是这份坚持,使得京剧电影《群英会》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精准的“京剧表演教材”。
一招一式,都经得起最苛刻的镜头的检验和最美学的推敲。
那一条差点被删掉的“二郎腿”,踢出的不仅是周瑜的心计,更是叶盛兰为艺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魂。
这,才是真正的“活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