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那么久的《茉莉花》到底从何而来?原创话剧《大众的团》揭秘背后故事
更新时间:2025-10-13 22:40 浏览量:1
一出戏中戏,一场生死局,一个经历战火淬炼的剧团,一段唱到世界之巅的旋律,民歌《茉莉花》背后暗藏怎样的故事?10月13日晚,原创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在紫麓雨花梦想剧场精彩上演,“大众剧团”全员集结,为你娓娓道来。
在江苏,《茉莉花》的旋律几乎是无人不知,但它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大幕缓缓拉开,1959年,何仿作为指挥,随队远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茉莉花》也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优美的音符随着何仿的回忆慢慢流淌……
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刘团长和赵政委为筹集排练费而经营的豆腐摊生意红火,引起了邻居徐杆子的不满,双方结下梁子。此时,组织下达命令,要求剧团“以人民为中心”改戏,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成果。另一边,日寇翻译官兼治安队长宋大牙又逼着剧团给伪镇长唱戏庆生,时限也是一个月。
机缘巧合下,徐杆子亮明了自己是戏班“台柱子”的身份,以一出暗藏玄机的传统戏曲应对危机。全团上下积极排练,何仿也从徐杆子那学到了一曲民间小调“鲜花调”(后经何仿整理改编为歌曲《茉莉花》)。一个月转瞬即逝,庆生宴按时举办,众人欲于席上刺杀伪镇长,不想却遇到了更大危机,而危机背后竟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以经典民歌《茉莉花》的创作溯源为线索,回顾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扎根群众、服务时代的往事,深入挖掘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艺术创作历程。剧目经南京市文联推荐,入选中国文联2025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并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江苏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
编剧冯勉回忆创作初衷时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成立85周年。经典民歌《茉莉花》的发掘者何仿,在1943年正是大众剧团的一名文艺兵。
“在寻找史料的过程中,关于何仿,关于《茉莉花》的来源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我们找到了刚刚所说历史上很多巧合的节点,于是文本思路慢慢有了脉络。在艺术加工和历史事实的双向加持下,我们把这个关于‘茉莉花’的故事搭建起来。”冯勉说,通过对《茉莉花》以及六合当地人文历史的挖掘,才真正体会到这首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
该剧导演、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刘亚囡进一步介绍了作品的艺术构思和情感表达。她表示:“这部作品并没有直接呈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而是以更柔软、更贴近人心的视角,聚焦于那个特殊年代中个体的坚守与信仰。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观众在感动之余,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美好的生活。”
不少观众表示,这部剧让他们对《茉莉花》有了更深的理解,那首早已响彻世界的旋律,其实也见证了一颗艺术种子如何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绽放,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审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