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十四艺节|232场淬炼再出发,看舞剧《杜甫》如何还原诗圣的跌宕人生

更新时间:2025-10-11 19:04  浏览量:2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双双

10月的川渝大地,艺术氛围日渐浓厚。随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临近,作为参评剧目之一的重庆歌舞团原创舞剧《杜甫》,将于10月13日—14日晚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连演两场,向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奖”发起冲击。

从2016年首演至今,《杜甫》几经打磨,已经在全国各地巡演共232场。10月10日,距离参评演出还剩4天,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场十年之约背后的备战细节。

兵分两路备战忙

10月10日,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内,此起彼伏的指挥声和装置起降声交织,重庆歌舞团的舞美团队正争分夺秒装台。舞台上,象征盛唐气象的布景框架已初见雏形,地面上整齐摆放着即将组装的战车车轮、弓箭以及杜甫的行囊书卷等道具,这些道具经过重庆后方团队的全面检查、修复,确保在演出中呈现最佳质感与色彩。

此次参评的《杜甫》是在2022年韩真、周莉亚复排的2.0版基础上,再度打磨的“精微版”。所谓“精微”,就是每一处细节都不含糊,让观众走进剧场就像翻开了一本立体的诗,“为了适配歌剧厅的场地条件,我们提前制定了多套灯光应急预案。”负责舞美协调的工作人员介绍,无论是光影的对比、色彩的过渡还是追光的准确,都力求用光线语言更细腻地勾勒人物内心,营造更具感染力的诗化意境。

同一时间,在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内,另一场“文化对话”正温情上演。

由重庆歌舞团副总经理王渝江带领的主演团队,与两所高校学子们一起分享《杜甫》台前幕后的故事。“你们看这个‘双杜甫’的动作设计,一个代表现实中的杜甫,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内核,转身时的力道差异,藏着他对家国的忧虑。”主演李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角色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为初代“杜甫”,39岁的李晋经历了从演员到执行导演、舞剧项目总监的身份蜕变,此次为了向“文华奖”发起冲击,他减重20斤并专门晒黑肤色,就是为了更加贴近老年杜甫历尽沧桑的形象。

饰演“妻”一角的演员彭小瑜,为呈现“丧子之痛”,反复研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终用颤抖持衣的细节打动无数观众。因为过于入戏,每次演绎都会落泪,久久难以从角色中抽离。

10年打磨守初心

“从2016年首演到如今演了200多场,《杜甫》能火十年,靠的是精神、艺术、传播三重内核的支撑。”在重庆歌舞团的办公室里,该团团长、艺术总监、一级演出监督苟晓燕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这部舞剧的“长寿”密码。

苟晓燕和李晋在抓排练、抠细节。重庆歌舞团供图

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苟晓燕将脑海里那些关于《杜甫》的点滴变化一点点讲给记者听:2022年打磨2.0版时强化“双杜甫”戏剧张力、2024年角色焕新版优化群舞调度、2025年参评版又对《兵车行》《丽人行》等经典舞段进行节奏精准化调整。

“杜甫的家国情怀、人民立场,跨越千年依然能引发共鸣,这是作品的根。”苟晓燕说,创作之初,团队并非简单复刻历史,而是确定了“用舞蹈活化诗圣精神”的目标。她以《丽人行》舞段在短视频平台收获超40亿次曝光为例,表示正是因为用现代审美解读传统文化,才能让年轻观众感受到盛唐舞蹈的魅力。

截至目前,《杜甫》已走过全国80多座城市,超30万人次观演,2024年演出收入近千万元,“这证明高雅艺术也能赢得市场,关键是要守住艺术品质,同时用观众能接受的方式传播。”苟晓燕说。

最初首演时,重庆歌舞团邀请了李艳超、郝若琦等知名舞者参演,此后逐渐由重庆歌舞团自主培养的本团舞者慢慢接替上。10年间,《杜甫》演员历经多代迭代,却始终保持高艺术水准,这得益于其建立起了一套系统化的培养与传承机制。

“舞剧是‘角儿的艺术’,演员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以舞为史’的内核不能丢。”苟晓燕介绍,首先,《杜甫》推行AB角甚至C角制度,为每个角色建立“传承档案”。从初代杜甫扮演者李庚、李晋,到刘天一等新生代演员,导演团队会逐一代入角色解读,更邀请文史专家讲解安史之乱背景、杜甫诗歌内涵,让演员跳的不只是动作,更是历史与情感。

其次,“老带新”的人文浸润贯穿始终。角色无大小,即使群舞演员也充分理解自己是杜甫内心的延伸,李晋更是以“导演+演员”双重身份,手把手指导青年演员,将一个眼神的凝重与转身力道的控制等精髓口传心授,让艺术经验流动起来。

《杜甫》演出场景。重庆歌舞团供图

实战锤炼也让演员快速成长,苟晓燕表示,每一次的巡演都是实战练兵,每场演出后根据观众反馈调整细节。“如果某场掌声稀疏,便复盘情感表达,如果入场率下降,便优化宣传与演出质量。”

原创之路再扬帆

山清水秀、地形魔幻,是许多人爱上重庆的理由,而《杜甫》的出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重庆的人文底蕴。比如,剧中不仅在《春夜喜雨》舞段中融入重庆本土劳作场景,更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呼应长江三峡,展现出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创作诗歌的历史渊源。

《春夜喜雨》舞段。重庆歌舞团供图

“我们希望每一部剧都能在舞台上立住,更在观众心里留住。”苟晓燕说,从《杜甫》的十年坚守,到更多本土题材的探索,如同《春夜喜雨》中润物无声的细雨一般,重庆的文艺工作者们努力让重庆文化既有大山大水的豪迈,也有人文艺术的精深。

此次征战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对重庆歌舞团而言,既是检验十年成果的舞台,也是开启新征程的起点。苟晓燕透露,该团已制定了清晰的未来规划,一方面深度开发现有IP,筹划音乐剧《杜甫》,用不同艺术形式拓展题材边界;一方面打磨跨界融合舞台剧《小面》,从一碗重庆小面里挖掘市井人生与城市精神;此外,聚焦现实题材,重庆歌舞团还计划创作反映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剧目,用舞台记录新时代重庆的发展。

从重庆到成都,从2016年到2025年,重庆歌舞团用匠心守护诗魂,用舞蹈传递精神,这场十年之约,不仅是对一部舞剧的坚守,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执着。苟晓燕透露,团内正在筹划在2026年将《杜甫》带出国门,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辨识度,也让世界感知响亮的重庆名片。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