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改编专业户”携话剧《生命册》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更新时间:2025-10-11 18:19 浏览量:4
10月15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正式拉开帷幕。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历时5年打造的话剧《生命册》于10月10日晚在重庆人民大厦会堂精彩上演。这部跨越五十载岁月、书写命运沉浮的舞台力作,为这场国家级文化盛会带来“陕派话剧”的时代风采。
作为本届艺术节上唯一代表陕西省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的作品,话剧《生命册》以深刻的人性挖掘和磅礴的史诗质感,再现了中原大地上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迁,让观众在沉浸剧情、发掘生命真谛的同时,也把关注度投射到陕西人艺的剧场实践及剧院发展方面,多角度了解“文学剧院”的独特魅力。
“非常激动,特别感动,感谢陕西人艺把这么好的作品带到我们重庆。”观众孙女士表示,在《生命册》富于变化的舞台呈现下,文学中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让观众在4个多小时内走过了一群人50年的心灵旅程。
从事舞台监督工作的陈珂安向记者表示,该剧是她看过的所有乡土题材作品中最好的一个,让她这位自小在城市长大的人化入其中,也成了“无梁村”中的一员,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身边这群人的变迁与变化,与他们一同经历悲欢离合,感受土地的呼吸与生命的脉动。
“戏是磨出来的,角色是长出来的。”这句话在《生命册》剧组得到了极致体现。即便已全国巡演几十场,但演员们对人物的打磨仍未停歇。大家对台词、肢体、调度的每一次重新推敲,都是为了让一个个舞台生命更丰满、更真实。这既是对舞台的敬畏,也是献给每一位观众最真诚的礼物。
国庆期间,话剧《生命册》主创团队和全体演职人员没有休息,而是于中秋节当天赶到重庆开启了“昼夜连轴”的备战模式,用极致专注书写着舞台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你把那个椅子移到舞台中间,坐着听他讲……”“中场换纱布时,请工作人员和着音乐声慢慢地将新的纱布升起,这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幕布上又多了一个人名……”10月9日下午,在空旷的剧场里,宫晓东与演员们对该剧进行演出前的第二次合成。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达到最完美地呈现。
所有演职人员全情投入,毫无保留,即便有人脚伤肿痛难行,有人中暑发烧不适,也始终坚守岗位。因为他们明白,虽然《生命册》已经演出了40余场,每一个版本都了然于心,但10日晚的演出毕竟距离上次在南京的巡演也过去了半年之久,必须确保表演状态始终在线。
据了解,《生命册》此次征战中国艺术节的征程并不轻松。由于剧组与《平凡的世界》剧组人员重合率超 90%,加之部分主演需要兼顾新剧《星空与半棵树》的工作,团队无法按惯例开展完整的集结排练,只能在密集的巡演行程与其他剧目的排演间隙,于各地辗转途中见缝插针地组织排练,这对演员的体力与专注力构成了极大考验。即便如此,团队并未止步于“温故”式的复排,反而在每一次排练中寻求“知新”的突破,力求让《生命册》在反复打磨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作为一名‘90后’,能够参加这样大型的国家级展演,感到非常荣幸。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锻炼和实践机会,对自己提升表演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剧中“丢”的扮演者、青年演员蔺凯表示,感谢剧院创排《生命册》给我们这些年轻演员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更感谢院领导的信任,让我挑大梁演男一号,这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越演越觉得这个人物很可爱,他有他自身的缺点,有他的小九九,有他人性的弱点,但作为村支书,他表面上是给一个孤儿讨奶吃、为其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实际上是在为整个村子守护一种希望……”“老姑父”的扮演者、演员冯子夏表示,希望在此次中国艺术节上,把真实、质朴、鲜活的人物立在观众的面前,展现好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无梁村”,传递出底层人物同样具备的坚守和担当。
对陕西人艺而言,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深耕剧目创作生产,始终是发展的立身之本。作为业界公认的“茅奖改编专业户”,陕西人艺此前成功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三部茅盾文学奖作品搬上话剧舞台,构建起极具影响力的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当观众还沉浸在这三部大型话剧蕴含的浓厚地方文化气息中时,2023年,陕西人艺再添新篇——“茅奖”系列新作《生命册》以恢宏的叙事格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与全国观众见面,以两年近10万人次观演的数据刷新陕西人艺新作观演纪录;更斩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在话剧类别中位居榜首,再度印证了该院在文学名著改编领域的过硬实力。
“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级艺术盛会。我们期待通过这一高端平台,与全国同行交流,让更多观众感受生命的浓稠、读懂生命的意义,感悟‘陕派话剧’的艺术力量与人文温度。”话剧《生命册》出品人、导演,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表示,陕西人艺将继续坚守“文学立院”根本,依托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深耕文学改编舞台化路径,更好地向全国观众展示独树一帜的“陕派话剧”的深厚底蕴、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