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涌泉:京剧嗓音容易出现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5-09-29 03:31 浏览量:1
杨涌泉:京剧嗓音容易出现的问题
前段网传谭正岩嗓音出现问题宣布退出舞台(误传)引起热议,京剧中生代演员中,既不坚持京剧优良传统发声,又不坚持科学发声者为数不少,导致演出演唱嗓音出现不少问题。
笔者长期在剧团操琴,在戏校与剧团为袁慧琴操琴8年,曾为熊明霞、李元元指挥个人京剧交响专场晚会,指挥合唱团在央视合唱比赛获银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注重京剧传统发声方法与科学发声方法相结合。
短文提出以下的术语,是京剧行内描述嗓音问题的“行话”,力图慨恬而精准地描绘了演员在演唱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嗓音失控状态,是衡量一位京剧演员演唱功底和舞台状态的重要标尺。
下面联系我的演出伴奏与教学经历,尽量为大家详细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成因以及在表演中的影响:
一、 失范
“失范”指的是嗓音失去了应有的规范、法度和韵味。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艺术表现力上的缺陷。
· 表现:声音可能没有大毛病(不失音、不塌中),但听起来“味道不对”。比如:
· 音准飘忽:唱得不准,不在调门上。
· 节奏不稳:抢板、拖板,与乐队脱节。
· 韵味不足:行腔呆板,缺乏京剧特有的“擞音”、“颤音”、“滑音”等装饰技巧,唱得像“白开水”,没有剧中人物应有的情感和风格(如老生的苍劲、旦角的婉转)。
· 成因:通常是由于演员基本功不扎实,对剧目和人物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临场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偶然嗓音失范,要引起演唱者警惕。长久失范,那就失去唱文戏的资格,不在本文评论之内。
二、 失润
“失润”指的是嗓音失去了圆润、饱满、水灵的音色,变得干涩、粗糙、沙哑。
· 表现:声音发“干”、发“劈”,缺乏光泽感和穿透力,听起来费力、不悦耳。好比一块美玉失去了温润的光泽。
· 成因:
· 身体状态不佳:疲劳、感冒、上火、睡眠不足。
· 演唱方法不当:气息支撑不够,喉部过于用力,导致声带摩擦过度。
· 嗓音使用过度:连续演出或练声时间过长,声带疲劳。
“失润”是嗓音出现问题前的预警信号。如果不及早调整休息,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失音”。
三、 失音
“失音”是比“失润”更严重的问题,指的是嗓音完全或部分地失去控制,发不出应有的声音。
· 表现:
· “冒嚎”:突然发出不受控制的破音。
· “鬼音”:声音虚浮、微弱,只有气声,没有实质的音质。
· 突然无声:唱到某个高音或需要强力度时,声音突然中断。
· 成因:
· 声带急性病变:如声带小结、声带水肿、充血发炎等。
· 极度疲劳:身体和嗓音都已超负荷。
· 技术失误:在演唱极高音或极强音时,气息和发声位置配合失误,导致声带瞬间失控,凉调、冒调或交叉出现嗓音与气息不受控制现象。
“失音”是舞台上的重大事故,会严重影响演出效果。损害其个人艺术形象。
四、 龇花
“龇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演唱时声音突然失控,发出类似爆炸或破裂的刺耳杂音。
· 表现:在唱一个高音或强音时,声音不是圆润地送出,而是突然“炸开”,伴随着强烈的气声和摩擦声,像瓷器开裂或爆竹炸响。
· 成因:
· 气息过猛失控:为了追求爆发力,猛然冲击声带,但共鸣位置和喉部状态没有配合好。
· 喉部过度紧张:演唱高难度唱腔时,喉头不稳,肌肉僵硬,导致声音“挤”出来而“龇花”。
· 多见于花脸:花脸行当的“炸音”本身就需要一种爆发感,但功力深厚的演员能控制得“响而不嘶,炸而不龇”,而功力稍欠或状态不好时,就容易变成“龇花”。
五、塌中
“塌中”是京剧演员,尤其是男性演员(老生、花脸、老旦、花旦及青衣)最惧怕的嗓音危机之一。它指的是演员在中年时期,嗓音突然发生不可逆的衰退。现在中老年期老生花脸青衣都已存在。
· 表现:
· 中低音区塌陷:原本浑厚有力的“堂音”消失,声音变得空洞、虚弱、发闷,失去穿透力。
· 音域变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
· 音色苍老:声音失去光彩,显得苍老、沙哑。
· 成因:原因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叠加。
· 生理规律: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
· 演唱方法:长期依赖不科学的“本钱嗓”(靠天生嗓子好硬喊),对嗓音损耗过大。
· 疾病与生活习惯:大病一场(如伤寒)、过度劳累、沾染不良嗜好等,都可能成为“塌中”的导火索。
· 代表人物:一代名净金少山先生晚年即遭遇“塌中”,令人惋惜。
尤其注意的是荀派花旦,或年轻时贪高音,或拒用现代科学的麦克风,追求剧场原生态演唱方式,或定调(调门)偏高,“塌中”后过早退出舞台,令人可惜。
“塌中”不同于暂时的“失音”,它往往是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意味着演员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可能就此结束。
总结与关系
这些术语描述了京剧嗓音从轻微到严重、从暂时到永久的不同问题层次:
· 失范 -> 艺术性问题(韵味不足)
· 失润 -> 音色性问题(声音干涩)-> 预警
· 失音 / 龇花 -> 技术性失控(暂时性事故)
· 塌中 -> 生理性衰退(可能永久性)
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终其一生都在与这些潜在的嗓音问题作斗争。他们需要通过刻苦的基本功训练(喊嗓、吊嗓)、科学的演唱方法(气息运用、共鸣位置)以及严格的生活自律(保养嗓子)来避免“失范”、“失润”,防止“失音”、“龇花”,并尽可能地推迟或避免“塌中”的到来。这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体现。
京剧声乐研究第一人,上海卢文勤专家曾指出,越是有嗓唱的好的,声带出现问题越多,数据显示:13位招生考试认为唱的好的其中7位经医院五官科检查有声带小结;7位考试认为唱的少,唱的不好的声带都没问题。
数据证明:不经过科学发声训练,所谓唱的好的,以后声带有问题的就越大。越唱的多,巩固错误的方法就越多,声带及呼吸病患后果也不会轻。
我身边朋友,因发声不科学引起肺部及呼吸病变有不少,如全国青歌赛原生态第一名,因呼吸疾病英年早逝,有民族男高音(喉病),有当家花旦青衣(慢性腹膜炎、声带小结开刀)等等枚不胜数,不一而足……
天赋条件不足或遇倒仓,失音的程艳秋、余叔岩等通过后天积极吊嗓、养嗓终成一代大师。
现在的京剧名家尚长荣、李维康、薛亚萍、张萍、李鸣岩、康万生等,除天赋条件“老天爷赏饭吃”外,至今公开资料与视频显示出科学呼吸发声与自律生活习惯相得益彰,精气神饱满,舞台演唱光彩照人,这才是京剧演唱与科学发声传承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