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斋戏谈】京剧老生的汪派、新汪派,为什么会失传?
更新时间:2025-09-30 18:08 浏览量:1
一、汪派和新汪派艺术
汪笑侬与汪桂芬
京剧老生流派中有两个汪派,即汪派和新汪派,分别由汪桂芬和汪笑侬创立,目前都基本失传。
1、汪桂芬派老生由汪桂芬创立
汪桂芬(1860~1906年),工老生,兼习老旦。是程长庚弟子,有“长庚再世”之誉。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新三杰”、后“三鼎甲”,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形成了雄劲沉郁自成一格的汪派。
汪桂芬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新三杰”
汪桂芬嗓音特点是“脑后音”,而且带有“嘎音”,开口发声非常响亮,唱完仍似有余音袅袅,发音吐字饱满,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其唱腔激昂雄劲,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绪。
2、汪笑侬派老生由汪笑侬创立
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金(亦作德克俊),是当时誉满京城的京剧名家,也是京剧改良的先驱。汪笑侬师承广博,汲取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王九龄、刘鸿声,乃至汉、徽剧诸家之长,终自成一家,于清末民初蜚声南北。
汪笑侬
为区别于汪(桂芬)派,人称新汪派。
他吸收汪桂芬的雄浑,谭鑫培的清隽,孙菊仙的豪迈,又采用徽、汉剧的唱腔、韵味,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唱腔。唱腔中西皮多于二黄,二六多于原板、摇板;收腔特点是顿住后猛然一放,当时人称“炸弹腔”,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二、汪桂芬派与汪笑侬派(新汪派)为什么会失传?
汪桂芬派与汪笑侬派(新汪派)的失传,是京剧老生艺术史上的双重遗憾。这两大流派虽同属老生行当,且开创者皆艺名冠以“汪”字,但其失传的原因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
1、艺术风格与难度:
汪桂芬派(老汪派)是“雄浑沉郁,黄钟大吕”,唱腔高亢激越,讲究“脑后音”,用生命元气呐喊,耗气伤力,对天赋和嗓音条件要求极为苛刻。 汪笑侬派(新汪派)是“苍凉遒劲,慷慨悲歌”,唱腔感情充沛,独创“炸音”(炸裂音),需要极强的胸腔共鸣与情感爆发力,演唱难度极大。
2、传承人状况:
汪桂芬传人——王凤卿
汪桂芬派(老汪派)传人极少。汪桂芬性格孤僻,授徒不广,著名传人王凤卿之后,几成绝响。
汪笑侬派(新汪派)也是传人稀少。多为私淑,代表性传人何玉蓉(女老生)之后,能全面继承者寥寥。
3、剧目与时代适配性
汪桂芬派(老汪派)剧目多表现悲壮、忠愤的人物(如《文昭关》伍子胥),其阳春白雪、高亢入云的艺术风格与后世追求“韵味”的审美潮流渐行渐远。
汪笑侬派(新汪派)剧目多为汪笑侬自编的“醒世”之作(如《哭祖庙》),借古喻今的时事性减弱后,其现实感染力随之降低,与当代快节奏文化消费有所脱节。
4、外部支持与推广
汪桂芬派(老汪派)在流派竞争中被更为通俗易学的谭鑫培派(谭派) 所掩盖,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挖掘与推广。
汪笑侬派(新汪派)虽有整理与研究,但面对整个传统文化生态的变迁,针对性的传承保护措施仍显不足,未能有效扭转颓势。
三、更深层的共通困境
除了以上直接原因,两派还面临着一些更深层的、共通的困境。
1、“戏以人传”的脆弱性
京剧流派的延续,极度依赖杰出的、能够“刻骨銘心、感情丰富”地再现其精髓的传人。无论是汪桂芬那耗气伤力的“脑后音”,还是汪笑侬悲愤交加的“炸音”,都要求后学者不仅技艺高超,更要有相应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深度。这使得传承链条异常脆弱,一旦核心传人断代,流派便迅速式微。
2、艺术生态的变迁
在过去,京剧是大众主流娱乐,流派竞争激烈,但市场也足够大。进入现代,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被压缩,年轻从业者的选择更为多元。愿意并能够沉下心来,去攻克这些高难度、市场回报率可能不高的冷门流派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何玉蓉《哭祖庙》
总而言之: 汪桂芬派的失传,更像是一曲 “阳春白雪”的绝唱。它的艺术过于高亢、艰苦,近乎一种“伤身”的艺术,在后世更追求圆润、韵味的审美潮流中,难以找到继承人。汪笑侬派的失传,则像是一部 “时代曲”的终章。其艺术灵魂与创作者的忧国情怀紧密相连,当时过境迁,那种借古讽今的即时感染力便难以复制,其高难度的演唱技巧也加大了传承的壁垒。
何玉蓉之后,只剩下徐建忠一位汪派传人
两派的命运共同揭示了一个残酷的艺术规律:一个流派能否流传,不仅取决于其艺术高度,更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个可持续的、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传承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