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气派铸就抗战史诗,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好评如潮!
更新时间:2025-09-29 21:37 浏览量:3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已于9月27、28日顺利完成首演。首演结束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更收获了专家学者与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歌剧《红高粱》以抗日战争背景下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平民史诗为主线,将“红高粱”意象升华为不屈的民族魂,深刻诠释了“民族大义”的精神内核,激荡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在专家学者看来,歌剧《红高粱》在文学剧本、音乐创作、人物造型、舞美设计等方面均展现出高水准的艺术追求。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专家的深度解读,一同领略歌剧《红高粱》在多个维度的艺术造诣与独特魅力,感知这部作品如何以艺术深情回望抗战历史、传颂民族精神。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歌剧《红高粱》令人眼前一亮。这个剧的魂是讲中国老百姓的故事,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思想站位和艺术水平都很高,体现了坚持做中国民族歌剧的正确方向。《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固然经典,但民族歌剧不一定都要停留在过去的民族歌剧样板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向前探索和发展。歌剧《红高粱》可以作为经典题材再加工的示范,是民族歌剧发展历程中发挥创造性的新作为,为我们搞民族歌剧添了底气。
这部作品的剧本改编成功,故事主线清晰,人物可信度高,唱词很好地传达了人物感情,是国家大剧院原创剧目的一个高峰。就音乐来说,郭文景花了大力气对地方音乐做研究,他的音乐与人物、与剧情都是特别贴合的。看剧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歌剧《红高粱》大幕一拉开,演员一张嘴,人物就出现了,观众一下就能进入戏里。之所以能做出这么好的剧目,是因为大剧院组织了最强大的创作团队、制作团队。一度创作由莫言和郭文景两位大家完成,一位是文学界的大拿,一位是作曲界顶级人物。二度创作中的指挥、导演、设计师、演员,每一个环节都表现精良。
国家大剧院在剧目生产上任重道远。我希望剧院能坚持做下去,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给老百姓看。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红高粱》是国家大剧院目前原创歌剧中水平最高的一部。莫言创作了上乘的歌剧文学剧本,成功解决了小说歌剧化的难题,在人物塑造、戏剧结构和场景设置上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音乐创作更是展现了郭文景雄厚的实力,形象刻画鲜明,个性对比强烈。比如余占鳌和九儿的音乐刻画以刚为主、刚柔相济;而凤仙和罗汉则以柔为主、刚柔相济。这两组人物形成的鲜明对比构成了全剧音乐冲突的基本格局,使形象个性突出,戏剧张力饱满。这种精心设计为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成就了这部歌剧的艺术高度。
莫凡(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
看完歌剧《红高粱》,我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团烈火。这部歌剧大气磅礴,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艺术体验。尤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更显出国家大剧院的艺术眼光。
莫言老师的剧本极具戏剧张力,给音乐留下了充分空间,让作曲家能够自由挥洒;郭文景老师的音乐创作将现代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完美融合,令人叹服。他独具匠心地运用唢呐和板胡等民族乐器,既展现了胶东地域特色,又强化了戏剧张力。交响乐部分的写作尤为精湛,各声部都有精彩呈现。舞台呈现整体协调,通过移动的高粱地和多媒体影像,构建出丰富的视觉空间。总之,这部作品凝聚了最强创作团队的心血,每个环节都展现了极高水准,为中国歌剧树立了新的标杆。
游暐之(《歌剧》杂志执行主编):
观看歌剧《红高粱》时,我一直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首演时就具备了很高的完成度、成熟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体现了“国大品质”,代表着国家大剧院创作的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莫言老师的剧本是一次非常高级的改编,故事好看,情感动人,人物个性鲜明,唱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蕴含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而郭文景老师的音乐创作,在我看来达到了他个人乃至中国民族歌剧的全新高度。他彻底突破了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壁垒,从艺术本体和情感情境出发,做到了“咏中有叙,叙中有情”,自然自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他有机化用山东的民间音乐元素,并进行突破和创新,为中国民族歌剧作出了全新的示范,蹚出了一条新路。
此外,舞台设计以现代风格呈现胶东乡村风貌,既方正规整,又变化无穷。倒置的穹顶不仅具象再现了现实场景,更意象化地模拟出摇曳的红高粱,令我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被血染遍的中国大地,是对和平的深切呼唤。这些设计既富有视觉冲击力又引发思考,整体上与作品所承载的“民族大义”这一厚重主题高度契合。
印青(原总政歌舞团团长):
歌剧《红高粱》的演出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是剧本,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涵和风格的前提下,成功进行了歌剧化的重新改编,戏剧结构更加凝练,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我认为与影视剧及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歌剧《红高粱》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更浓烈、更动人、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这部剧的音乐非常成功,作曲家大量采用了山东民间音乐素材,在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现代技法融合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独特的、又易于广大观众接受的个性。整部剧音乐布局结构严谨、人物角色音乐形象鲜明,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音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转换自如,不露痕迹,十分流畅自然。
乐队的写作也十分精彩,现代交响性的悲怆感与富有乡土气的情绪相得益彰。音乐中的压力、张扬对比合理得体,从容不迫。剧中的几段村民合唱也很出色,个人觉得《红高粱》的音乐可以说是一种新型民族歌剧音乐的范例,值得研讨。该剧仍有些许不足,如下半场的戏剧节奏还可再凝练一些。
张艺(指挥家,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
我对歌剧《红高粱》期待已久,看完演出,我觉得这是目前国内歌剧创作的高峰。一部成功的舞台剧是多种契机造成的,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感觉郭文景老师在他人生中冥冥之中等到了这个歌剧,和他的创作理念、创作风格非常吻合,他在唱段、乐队、民族器乐的运用上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很喜欢上半场的结尾,非常让人振奋。
从剧本角度来说,很多舞台剧经常对剧本的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我们对《红高粱》的小说、电影都非常熟悉,但改编歌剧,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么长的故事、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讲清楚并不容易,莫言老师的剧本不愧是改了七稿,非常贴合歌剧的要求,人物关系、剧情发展推动得很好,给作曲家、演员的发挥空间都恰到好处,解决了音乐和戏剧两张皮的问题。祝贺这两位大家的创作取得成功。
彭小雨(北京音乐广播编导):
歌剧《红高粱》制作精良,舞美有新意,演员在肢体表演方面有所突破。莫言老师的剧本行云流水,歌词生动流畅。郭文景老师的作曲有着浓郁的山东地域音乐特色,又遵循了大歌剧的创作规范,但有着一定的审美门槛。
汪申申(音乐学者):
在中国现当代歌剧的众多作品中,歌剧《红高粱》绝对可以跻身艺术水准最高的行列。莫言先生的剧本非常精彩,他创作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剧本”,为作曲家预留了挥洒才情的广阔空间。郭文景先生的音乐创作既大胆、有魄力,又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可听性,在庞大厚重的管弦乐织体和凝练简约的乐器使用间从容转换,极见功力。
梁大南(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郭文景的音乐震撼人心,充满戏剧张力。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吕嘉的指挥下,现场演奏精准层次丰富,把整个剧的氛围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男女主角唱腔情感充沛,故事脉络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次的舞美设计也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舞台上方的圆形LED顶,通过光影变化营造出不同场景与氛围,拓展了舞台的表达空间,增强了叙事的层次感和现代审美。
李峥(乐评人):
从音乐角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段落:单扁郎的唱段个性鲜明,根据高密方言的发音所作,是十分成功的尝试;野合场景,在表现野性的同时,还产生了一种升华感,最可贵的是,它并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作,让我想到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二幕花园爱之夜;凤仙与刘罗汉道别的场景,凤仙的咏叹调以弱音表现的高潮段落情真意切。
曲声未落,高粱犹红。歌剧《红高粱》本轮演出还将持续到10月3日。诚邀您走进剧场,亲身感受这片高粱地上流淌的民族血脉。国家大剧院将在歌剧创作领域持续探索民族化表达,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时俱进地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能真正打动人心、流传久远的歌剧精品。
往期链接
郭文景作曲、莫言编剧 —黄金阵容集结,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即将问世!
8月4日14点开票|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即将亮相!
“红高粱家族”齐聚《红高粱》新闻发布会
高粱红似火,热血永流传 |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
一朵不屈的高粱花|带你解读歌剧《红高粱》中的九儿
先尝后看|国家大剧院推出《红高粱》主题艺术餐饮文创
高粱地里的爱恨悲歌 | 歌剧《红高粱》排练探班
抒写抗战史诗 弘扬民族精神|歌剧《红高粱》走进北京师范大学
用歌剧写就民族大义 | 郭文景谈《红高粱》创作
首演倒计时2天!歌剧《红高粱》定装照及舞美细节大公开!
红高粱在歌剧舞台燃烧!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震撼首演
摄影:王小京、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