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群|流量喧嚣中,选择把力气花在角色上
更新时间:2025-09-29 12:28 浏览量:1
2025国庆档电影片单不久前发布,多类型大片蓄势待发,回顾今年前三季度的国产电影荧幕,佳作迭出、“神仙打架”中,演员余少群在《戏台》中的表演仍可圈可点。
他饰演的京剧名伶凤小桐,有着浑然天成的戏剧冲突:开场亮相,“顶流男旦”一踏进德祥戏院便热情跟侯班主打招呼、询问“三哥”金啸天情况,言语间全是对戏班子同仁的想念、对登台唱戏的期待。而当洪大帅举枪冲进后台威胁改戏,戏班里众人皆沉默跪地,只有凤小桐站着从门后探出身,冷冷甩出一句“不会!”开场时对登台唱戏的期待,此刻已全化为对大帅威胁的愤怒和对班主无底线退让的失望。
仅仅两场戏,一个生逢乱世,而又敬戏如山、一身傲骨的京剧名伶形象就这样立起来了。
尽管导演陈佩斯看来,余少群与凤小桐这一角色极为贴合,但最初接到演出邀约,余少群第一反应是想要拒绝,原因是担心“标签化”,戏路打不开。
赶在《戏台》网络热播期间,光华锐评专访余少群,从电影里的凤小桐,聊到学戏二十余年的余少群,也聊到那些不得不选择的沉寂期。余少群说,最终选择接下《戏台》剧本,因为比起外界有没有“贴标签”,他更在意的是能将一个角色挖到多深。
有咬牙坚持的傲骨,也有不得已选择的妥协。《戏台》中凤小桐这一角色的选择,似乎也和当下这个阶段余少群的选择形成了某种戏剧化的互文。
以下,是余少群的讲述。
与其纠结拓展戏路宽度
不如专注追寻角色所能达到的深度
初次拿到《戏台》剧本,接触到凤小桐这个角色时,我的内心是非常复杂且充满挣扎的。虽然陈佩斯导演认为这个角色与我贴合,但我最初甚至本能地想拒绝。因为出道就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又在话剧舞台《风雪夜归人》中饰演京剧名伶魏莲生长达 13 年,而《戏台》中的凤小桐同样是戏曲从业者,很担心我的戏路被进一步标签化。
但随着对剧本的深入研读,我逐渐意识到,凤小桐不是简单的梨园子弟,而是乱世中艺术尊严的守护者。很多年来,我一直想拓展戏路,打戏、搞笑、扮丑都尝试过,但后来发现,如果暂时无法拓宽宽度,向下延伸,挖出人物的角色命运的深度也是一种选择。随着反复研读剧本,我逐渐理解了陈佩斯导演的良苦用心。凤小桐的傲骨与妥协,恰恰折射出传统艺术在旧时代旧社会的困境,我也将更多对角色的理解投射其中。
入行将近20年,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更加知道,与其纠结于是否能无限拓展演艺的宽度,不如更专注地追寻每一个角色所能达到的深度,所以也就接下导演邀约,认真投入角色创作中。
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也刷到过有网友说我是“自虐式”准备《戏台》,比如坚持传统布条勒头,在零下三度的河水泡了七个小时什么的,哈哈,没有泡河水7个小时,这应该是喜欢片子的观众朋友的解读。
但确实是用布条勒头,没有用硅胶头套,因为我太知道,勒头是戏曲演员,尤其是旦行非常辛苦、必须要过的一道关。
戏曲妆发为了贴合眉眼,塑造完美的包头效果,需要用长长的布带子紧紧地勒住额部和两鬓。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常常会导致头晕、恶心甚至呕吐。现在很多影视拍摄中为了演员舒适和效率考虑,也会采用硅胶等改良头套。但在凤小桐的造型上,我坚持用传统布条勒头,因为只有真实的勒紧感,才能带来那种眉头微蹙、眼尾上挑的天然戏曲表情,才能体会到那种气血上涌、头皮发紧的真实生理反应。这种真实的痛苦,反而能帮助我更好地代入电影中凤小桐遭遇艺术被洪大帅践踏时,那种内心憋屈、压抑又愤懑的情绪。勒得不舒服了,缓一缓,重新勒上再拍,我觉得值得。
我认为拍摄中整体氛围和情绪把握最具挑战性的一段,是凤小桐在洪大帅枪口威胁和戏院外真实炮火声中,坚持唱完《霸王别姬》的那场戏。
内有洪大帅持枪威胁的恐惧,外有炮火连天的死亡危险,台下观众早已四散逃窜,但台上却必须坚持演出。凤小桐此刻的情绪是极其多样的,有对强权的愤怒、生逢乱世的悲凉、对同伴安危的担忧,但更多的,则是一种 “视死如归”、“誓死也要把戏唱完”的决绝。
电影《戏台》剧照
凤小桐的精神内核是很强的,是一种溶于血、刻入骨的“戏比天大”的信仰和宁折不弯的风骨。这种内在的精神,必须通过外在的、极其精准的肢体语言、表情管理和台词韵味来具象化地呈现。凤小桐跳河时仍保持兰花指这个细节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它超越了“表演”,成为了角色灵魂的直观外化,是凤小桐这个人物在那一刻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我很高兴观众们看到了看懂了这个细节,也很欣慰自己的表演能通过这些细节,让观众触摸到了凤小桐“把戏台规矩刻进骨头里”的灵魂。
电影《戏台》剧照
“戏比天大”这四个字,在凤小桐身处的年代是一种宁折不弯、以死明志的信仰。而在当下这个时代,它褪去了悲壮的色彩,但内核依旧——它是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是对艺术的纯粹追求,是演员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娱乐环境更加复杂多元,充满了各种诱惑甚至噪音。“流量”、“数据”、“热搜”这些词时常会干扰创作的纯粹性。但也正因如此,身处其中更要记得“戏比天大”。
对我而言,“戏比天大”好像是“定海神针”,它提醒着我,作为演员能留给时代的,终究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和一部部立得住的作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数字。它让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能沉下心来,守住创作的初心,守住对手艺的尊重,守住对观众的诚意。凤小桐用生命捍卫了它,而我能做的,就是用整个职业生涯去践行它,通过每一个角色,把它传承下去。
每个角色都是不同的“人生功课”
入行至今,《梅兰芳》对我而言,确实是我人生中一座无比重要的里程碑。它不像是一次简单的“工作”,更像是一场命运的“开蒙”,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一个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无论是事业还是心境,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之前的戏曲训练塑造了我的筋骨,那么《梅兰芳》就是为我注入了灵魂和视野。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奖项和名气,更是一套完整的、高标准的从业价值观,直到今天,我依然对那段经历充满感恩,它是我演艺之路的原点,也是一盏一直照亮我前行的明灯。《梅兰芳》的拍摄经历让我在之后的每一个角色里,无论是凤小桐的风骨,还是其他人物的悲欢,都有了魂和根。这份影响,是终身受用的。
电影《梅兰芳》剧照
之前饰演青年梅兰芳,到这次《戏台》饰演凤小桐,同样是京剧名角,但对我而言,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彻底的进化。这就像是勾勒出了我演员生涯中一条重要的成长轨迹。这其中最大的突破,我觉得在于“心”。电影《梅兰芳》让我走进了电影的门,学会了如何在镜头前表演;而饰演凤小桐这个角色则让我真正成为了镜头的主人,懂得如何用一切手段去塑造一个灵魂。从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努力成为“他”;现在是底气十足、游刃有余地让“他”成为我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我用了十五年。
在演艺道路上,有幸与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合作,他们都像镜子一样,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照亮前行的路。《戏台》中与陈佩斯老师、黄渤老师这样非常优秀的前辈演员合作,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堂大师级的表演课。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演员,更是极其出色的“对手”,能给你最精准的反馈和刺激,很多精彩的瞬间正是在这种高水平的碰撞中即兴产生的。
就像和黄渤老师的那场说“一股包子味”的戏,后面大家都觉得反应很有趣,陈佩斯老师求凤小桐的那一跪,这些都是现场即兴碰撞出来的。好的演员彼此给予的表演刺激真的让人一下子就印在角色里了,不是为了突出自己,而是为了成就对方,成就整场戏。陈佩斯老师那一跪,成就了凤小桐的内心悲剧;黄渤老师即兴的细节,强化了凤小桐所处的窘迫处境。他们在现场都给了我巨大的能量和支撑。所以,那些超出剧本的“化学反应”,正是演员在创作中最宝贵、最不可复制的部分。
对我来说,每个出演的角色都像不同的“人生功课”,比如《梅兰芳》中的青年梅兰芳,《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隋唐英雄》中的李世民都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如果论“最”具挑战性的角色,我认为是《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这并不是说饰演青年梅兰芳或李世民就容易,他们的挑战更多在技艺、体力和理解历史人物的厚重感上。而宁采臣的挑战,则更为复杂和“无形”,它来自于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山——张国荣先生创造的经典,以及余少群版宁采臣需要面对的舆论。《倩女幽魂》和新版宁采臣给我带来的舆论和巨大的自我突破的压力,更像是一次“成年礼”。它让我更清醒地认识了这个行业,也磨砺了我的抗压能力和心态,我学会了更理性地看待评论,坚持用作品说话。
电影《倩女幽魂》剧照
戏曲像是组成我的“源代码”
我对戏曲的感情非常深,从 14 岁开始学习汉剧,后来又涉足越剧、京剧等,之后进入影视圈发展,我的整个艺术生命可以说都是由戏曲启蒙、塑造和滋养的。它远不止是几项技能,更像是我的“源代码”。
早年,戏曲带给是技术,是规矩,是方法。它给了我一口饭吃,也给了我进入影视行业的“敲门砖”。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戏曲真正宝贵的是它“心”的层面,它教会我如何去敬畏、去忍耐、去表达。它让我明白,表演的最高境界,不是“演”得像,而是“是”。当你所有的技艺、你的身体、你的心都化为了那个角色,你站在那里,你就是他。这种“人戏合一”的追求,最初就来自于戏曲舞台。戏曲不是我过往的一段经历,它是我艺术生命的原点,也是我永远的精神故乡。
余少群在话剧《风雪夜归人》中饰京剧名伶魏莲生
《戏台》上映期间,我也看到有网友说我平时曝光太少了,感觉有点可惜。我的曝光少算是无奈之下的主动选择吧,要说完全没有“无奈”的瞬间,那也是不真实的。这个行业有时确实很现实,流量和热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能接触到什么样剧本和机会。在我相对“沉寂”的那段时间,也有好的剧本和角色没能找到我,或者一些项目因为市场考量而选择了其他人。但我没有想过要通过炒作或其他方式去博关注。我宁愿沉下心来去演话剧,虽然受众面小,但纯度高,对磨练演技是极大的滋养。
这次凭借电影《戏台》的表演能再次获得大家的关注,我更加确信自己这些年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告诉我,真正的演技和用心塑造的角色,是不会被埋没的。当然,我也希望我自己和同样静心磨练演技的同业人员可以有更多为观众带来作品的机会。
对于未来的演艺道路,我的心态非常开放和期待,但核心的追求始终清晰而坚定。我对未来的规划是,坚持“戏比天大”的纯粹创作,坚持不设限的探索和宁缺毋滥的沉淀。我相信,最好的角色永远在下一个。感谢大家的期待,这份期待是我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