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看如今&
更新时间:2025-09-28 13:25 浏览量:2
央视春晚后台,李玉刚刚唱完《新贵妃醉酒》,红袍加身,满场掌声。
可他在采访时随口说的一句话:“代表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问好”,却让台下的梅葆玖当场拂袖而去。
有人骂他“越界”,有人笑他“哗众取宠”,还有人直接断言他是“跳梁小丑”。
一夜之间,这位从《星光大道》杀出重围的“草根明星”,从万众瞩目的“当代贵妃”,变成了京剧圈最不待见的人。
原本的掌声、荣誉和鲜花,全被质疑声淹没。
这个靠“男女声反串”成名、在春晚惊艳全国的歌者,为何会从顶流跌落到争议漩涡?
01
穷小子闯天下
1978年,李玉刚出生在吉林省长春近郊一个小村子。
他的家境清贫,父亲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喜欢给孩子念诗;母亲嗓子好,常唱东北小调。
这样的家庭氛围,让他从小耳濡目染,心里装着舞台的梦。
李玉刚考上省里的艺术院校时已是家里的骄傲,却因为学费负担不起,咬牙放弃了。
18岁那年,他只揣着两百块钱离家外出,写下一张“不要挂念”的字条,踏上了去长春的火车。
初到城市,李玉刚把仅有的钱交给中介却被骗得干干净净,夜里只能睡医院候诊室的长椅,靠卖粥大娘赊来的稀饭充饥。
后来,他当过餐馆服务员、清洁工,卖过早点,也摆过地摊。
一次在夜总会端茶时,他被舞台上的歌手吸引得走神,结果一杯热水泼在客人手上,反被对方用热水泼脸。
那一刻,李玉刚心里突然冒出念头:与其在台下被骂,不如拼命站到台上唱歌。
他开始在小歌厅试唱,偶尔还带几个老乡的孩子跑场挣钱。
一次因为没有演出证,被当地执法人员查到,演出服被收走,他把身上仅有的钱全分给孩子们做车费,自己在街头四处流浪。
走到辽河边,李玉刚想到母亲的歌声、父亲的诗句,委屈与绝望涌上心头,一度投河轻生,好在被附近的流浪汉救起。
这段灰暗的日子,他很少再提起。
但正是这次濒临绝境的经历,让他彻底明白:要么拼,要么彻底沉下去。
02
从“反串”到春晚
重整旗鼓后,他在一家歌舞厅白天打杂,晚上顶替女歌手做伴唱。
1999年春天,原本的搭档临时没来,他一咬牙自己唱了男女两个声部,第一次在舞台上试着“自配合唱”。
那一晚,观众掌声热烈,他自己也吓了一跳——这或许就是一条出路。
此后,他拼命练习男女声转换,学邓丽君的温柔,也学梅派旦角的身段,每天吊嗓、压腿。化妆、舞蹈、眼神,他都一一模仿。
演出时常有人惊讶地问:“你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父母听说儿子“男扮女装”并没有责怪,反而鼓励他“既然喜欢就坚持”。
几年摸爬滚打,他终于迎来转机。
2006年,他登上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一曲《新贵妃醉酒》唱得台下掌声雷动,男女声自由切换,戏腔婉转。决赛那天的收视率全网前列,他一夜成名。
从那以后,各种晚会、颁奖典礼、跨年演出都向他招手,海外巡演也接连不断。
他在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联合国总部都唱过戏歌,获得了“国风代表”的称号。
那几年,他身着红袍金饰,长袖一甩就是一幅古画,成了“反串歌者”的代名词。
可就在事业顶峰时,一句话却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03
争议、挫折与情感
2012年,他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正式舞台,演唱那首成名曲后,面对镜头说了句“代表梅派艺术致意全国观众”。
这句话当场惹恼了梅派掌门梅葆玖。老人愤然离席,事后公开批评:“唱歌的不能自称戏曲传人。”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京剧圈许多前辈也联名反对,称他“拉低门槛”。
原本应援牌子上写着“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很快就消失不见。
他在京剧院团的合作机会被取消,张艺谋筹拍《梅兰芳》电影时曾考虑找他演青年梅兰芳,也因反对声被迫换角。
这一连串打击让他陷入低谷。
2016年,梅葆玖去世,李玉刚身穿黑衣礼帽出现在葬礼现场,眼含热泪,社交平台配上悼念文字,却被网友质疑“作秀”“博眼球”。
那次风波让他的名誉再次下滑,他索性淡出演艺圈大舞台,跑去西藏、青海等地闭关练功。
感情上,他也一直低调。
坊间传言他曾和圈内一位“萨克斯公主”有多年感情,却最终无疾而终;还有人说他因情受挫才“出家”。
2014年底,他被拍到在寺庙烧香,好友发文祝福“皈依三宝”,外界立刻传出“李玉刚出家”的消息。几天后,他亲自澄清那只是MV拍摄,并未真正剃度。
这些流言让他有些心力交瘁。
45岁那年,他仍单身无子,父亲离世后,他和姐姐轮流照顾母亲。
私底下,他偶尔在采访中说“孤独也算一种陪伴”,更多时间用来练功、排练。
沉淀再出发
淡出公众视线的几年里,他重新拜入梅派弟子胡文阁门下,系统学唱腔、练身段,给戏曲学校捐服装、捐款资助失学儿童,也多次为灾区捐款。
社交平台上的他,不再晒华服合影,而是上传压腿、走圆场、吊嗓的视频。
2023年,他在《经典咏流传》演唱《凉州词》,服装取自敦煌壁画色彩,动作融合京剧程式与舞蹈,唱腔中性稳健。
观众席安静地看完,节目播出后评论多是肯定。
那一刻,他似乎用行动告诉外界:不再自称“代表”,只做一个认认真真学戏、唱歌的人。
如今,他还在导演、写书、做文化交流。
2019年他的《昭君出塞》在曼谷国际舞蹈音乐节上演,泰国长公主亲临观看,盛赞作品震撼人心。
2021年,他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的歌曲《万疆》。2022年,他执导的长篇文艺电影《云上的云》启动拍摄;他的书《玉见之美》记录自己探访中国传统文化的旅程;他在直播里带人看景德镇瓷器、龙泉宝剑……
这些年,李玉刚用自己的方式在传递传统文化。
舞台上,他不再刻意模仿旦角高腔,更多用本嗓去唱;生活中,他低调行善,把对艺术的执念化作长久的深耕。
从长春郊外的穷小子,到春晚舞台的“贵妃”,再到高原雪山前的歌者,他经历过一夜爆红,也扛过被质疑的时刻。
如今,他的步子比当年慢了,却更稳。
舞台的光环淡去,他却还在坚持练嗓、排练、导演、走访非遗,把一腔热情交给传统文化。
有观众说:“李玉刚的故事像一出戏,有跌宕起伏,也有回转回暖。”
或许正是这种起落,才让他在风雪之地还能唱得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