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见丨秧歌剧团送戏下乡来
更新时间:2025-09-28 13:02 浏览量:1
人民日报记者 付明丽
8月底,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大秧歌剧团送戏下乡,来到上泉观村演出朔州秧歌戏移植剧目《清风亭》。晚上8点半,眼瞅着雨越下越大,村民却一直撑伞等在台下,还有观众专程开车从城区赶来。
“准备开场!”随着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副团长谢海兵一嗓子,锣鼓齐鸣,好戏开场。演出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进行到晚上11点。
“下乡演出,靠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只要上台就要拿出最好的状态。”一年下乡演出200多场,谢海兵和大家早已习惯各种突发状况。
朔州秧歌戏是朔州传统戏曲,它源于踢鼓秧歌和土滩秧歌,融合了民歌、说唱及武术元素,清初吸收梆子戏成分后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戏曲艺术,为与民间歌舞秧歌区分,习惯称之为“大秧歌”。
朔州秧歌戏唱腔高亢激越,板式丰富多变,剧目多取材民间故事,道白使用方言,充满乡土气息,在晋北、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盛行。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秧歌剧团成立于1956年,现有26名团员。采访这天,60岁的张福正准备办理退休手续。张福出生在一个秧歌世家,他和父亲张元业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朔州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前,他和几位老艺人,用3年时间系统梳理朔州秧歌戏的发展历史、代表剧目、艺人传略,2024年出版了《秧歌戏曲》一书,张福了却了一桩心事:“这下可以放心退休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剧团最红火的时候。武生演员张天祥回忆,1982年,剧团去内蒙古卓资县演出,台口半个月,一天演两场,每场都是一票难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戏曲演出市场萎缩,大秧歌剧团受到较大冲击。为了维持生计,不少人转行,张天祥也递过两次调走申请,剧团没有同意。那时候武生少,少一个人都开不了台。“我13岁进剧团,是剧团培养了我,真走了觉得对不起大家。”最后,张天祥决定留下,踏实演戏。
去年,张天祥退休后被返聘,虽然翻不了跟头了,但是心中对戏的热爱不减,“不管是跑龙套,还是装台,只要剧团需要,干啥都愿意。”
为了培养更多新人,朔城区曾在2008年选拔了40名热爱戏曲的好苗子,委托大同艺校定向培养3年,最后30名学员通过考核,正式上岗。如今,这批年轻人已成为剧团骨干,丁新贺便是其中一员。
丁新贺今年33岁,三花脸演员。他从小学唢呐,时任团长看他嗓子条件好,建议他改学演员。2010年,在山西省第八届艺术院校戏剧教学剧目汇演中,丁新贺在朔州秧歌戏经典剧目《泥窑》中饰演尹生道一角,戏份颇重。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排练之余他自己加练,第一次正式登台便荣获全省优秀学生表演一等奖。
谭慧娜和丁新贺是同一批学员,主攻小旦行当。去年以来,她尝试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演出日常,两年积累了10万粉丝,直播间人多的时候上千人同时在线,不少年轻人看了她的直播跑到现场看演出,这让谭慧娜很欣慰:“能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朔州秧歌戏,我非常骄傲。”
近年来,山西加大戏曲发展支持力度。“有了政府支持,我们能心无旁骛搞创作。必须多出精品,将更多好戏送到百姓家门口。”谢海兵介绍,近几年,大秧歌剧团恢复了《泥窑》《明公断》《日月图》等传统剧目,新创作了《山里的女人》《情系黄坡梁》等20多个剧目。
除了大秧歌剧团,朔州市还有六七家民间剧团活跃在舞台上。老中青三代艺人,用热爱与坚守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