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郑午昌传

更新时间:2025-09-27 12:09  浏览量:1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郑午昌(1894—1952)

名昶,字午昌,号弱龛、丝鬓散人,斋名鹿胎仙馆

20世纪的海派画坛名家林立、大师辈出,其中有一位集书画家、美术史学家、美术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独特人物,他就是郑午昌

郑午昌创作书画时留影

郑午昌山水脱胎于皖派,后上溯宋元,博采众长,终成自身面目。郑午昌也是用色的高手,张大千曾评论“明丽软美,吾仰郑午昌”。20世纪40 年代中期,郑午昌开始尝试将青绿融入浅绛,更有直接青绿重彩渲染,作品设色明亮、富丽堂皇,和吴湖帆、贺天健等人共同开创了海派“摩登”山水的新高峰,是画坛一代领军人物。陈佩秋曾感慨地说:“郑午昌先生是继任伯年、吴昌硕之后的海派书画领军人物。”

《柳岸晓风图》 1939年

《江城焕彩图》 1940年

《兰亭禊事图》 1942年

1929年郑午昌出版《中国画学全史》,吴昌硕为书名题签,郑孝胥、黄宾虹为之作序。在书中他将中国画学进行了归纳和分类,纲举目张,条分缕析,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传统画学的通史类著作。黄宾虹评此书为“度世之金针,迷津之宝筏”,蔡元培称此书为“中国有画学以来集大成之巨著”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书影

《中国画学全史》吴昌硕题签

1930年左右,郑午昌首创“汉文正楷”字体,他自行设计铸造铅字字模,打破了外国人对印刷术的强势垄断局面1932年,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制造正楷活字的印书局——汉文正楷印书局,蔡元培赞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2016年,方正字库开始对汉文正楷进行数字化复制,历时六年,于2022年推出了简体、繁体以及家族化字库产品。

《推用汉文正楷活字版》

汉文正楷印书局海报

如今,学界对郑午昌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书画艺术及《中国画学全史》《中国美术史》等方面。而从全面还原一个真实的、整体的、有血有肉的郑午昌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以传记体裁来写郑午昌的著作,目前仍是一片空白。《嘉定教育》主编王威尔先生受郑午昌先生之子郑孝同先生嘱托,精心筹备雕琢多年,终于完成了首部详述郑午昌人生及艺术经历的传记《郑午昌传》,并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首部详述郑午昌人生及艺术经历的传记,诸多宝贵的第一手文字、图片资料均由郑午昌后人提供。

本书收录郑午昌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书法精品四十余幅,其中包含多幅郑午昌最具代表性的杨柳题材作品。

全书图文并茂,文字轻松畅达,可读性极高,更适合年轻读者的口味。特别在写作上,作者参考了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将艺术风格的演进置入社会、政治历史变迁中去考察”的手法,书中围绕郑午昌出现的人物很多,本书也是以一个又一个郑午昌的“朋友圈”来展开,涉及民国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及事件,纵览全书,可称得上是“半部民国美术史”。

《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节选:

1939年4月,第二十届世界博览会在纽约举办。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开战之前的最后一次博览会,主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明天的世界和建设”。

郑午昌参展作品《稽山积翠图》(根据老照片意临)

郑午昌素来主张“国画实具缔造世界和平的感化力”。

郑午昌还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位曾经参加过大战,颇有威名的德国将领,一日,在某美术馆看到一幅中国南宋画家赵千里的《春郊放牧图》卷后,不禁喟叹道:“人类之乐如此,一切战争,真为多事矣。”诚然,面对战争的阴影,所有渴望和平的人,太需要一种“缔造世界和平的感化力”,如我国的国画,亦如我国五代时需要佛教的传入一样。

郑午昌认为,中国山水画里还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譬如构图中的“留白”。“留白”为何独特,为何经典,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意境的表达,更是作者留给观众的想象权,从而达到作品与观众共生的目的。如果上升到“为人之道”的境界,即所谓“多留余地铺明月,不筑高墙望远山”,意在告诫人们满足自己的同时,也要让别人有一线空间,绝不可贪得无厌。

1939年,郑午昌作品在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荣获金像奖章

在该届纽约世博会上,郑午昌山水画代表作《稽山积翠图》,被选为世界七十二国代表画作之一,荣获金像奖章。

《“千龄马会”》节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农历正月初十。此日是公历2月14日,恰值西方“情人节”。郑午昌五十虚岁生日,沪上名流挚友纷纷前来祝寿。其中,有梅兰芳和吴湖帆

吴湖帆,生于甲午年。十三岁时,吴湖帆曾东渡日本,有幸觅得祖父吴大澂以及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壮节公邓世昌的肖像画。后来,这两幅画像一直珍藏在他的梅景书屋……吴湖帆的《丑簃日记》,可视为今人研究抗战史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日记有七八万字,其中有关于九一八事变后的华北变局、七七事变后的淞沪会战等报刊新闻的摘录,以及身居上海的亲见亲闻亲历。除了用文字记录,吴湖帆亦用画笔真实地描绘战争,并慨然发出“学国画而欲做大画家者,必先爱吾家邦”之言。

梅兰芳,出生在北京一京剧世家。八岁学戏,九岁拜师学青衣,十岁登台。三十九岁时,因日军侵占东北进犯华北,便举家南迁寓居沪上。越年,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创编新戏《抗金兵》。三年后,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梅兰芳为躲避日伪政府的各种活动,携家眷和“梅家班”再次赴香港演出,留居香港。三年后,日军占领了香港,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1942年夏,梅兰芳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闭门谢客。

13甲午同庚千龄会同仁摄影

席间,众人言及二战的国际形势与国仇家恨,更添感时愤世之感。

为了警醒国人不忘甲午之耻,进一步激励国人抗战意志,郑午昌、梅兰芳、吴湖帆慨然发起倡导成立一个以甲午同庚为桥梁的民间爱国社团,和衷共济,用特殊的形式与日伪抗争。该倡议,立刻得到了沪上文化艺术界、教育界、工商界等社会知名人士的积极响应。

社团成员一共有二十位爱国之士。因每个人的年龄相加为一千岁,故取名“甲午同庚千龄会”。又因甲午之年生肖属马,又称为“千龄马会”。依生辰前后排序为:郑午昌、李祖夔、章君畴、陆兆麟、范烟桥、秦清曾、孙伯绳、吴湖帆、汪亚尘、张君谋、席鸣九、汪士沂、蔡声白、梅兰芳、陆铭盛、陈少荪、徐光济、张旭人、周信芳、杨清磐。二十人中,因郑午昌年最长,被公推为“马首”,周信芳则自称为“马尾”。

郑午昌在扇面上题写七律《赠张君谋》,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千龄马会”的爱国义举,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更是吸引了众多属马的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纷纷入会,会员人数一度发展到数百人之众。远在重庆的徐悲鸿,特意托人从大后方送来一幅他绘制的马首折扇扇面,上款“午昌道长为甲午同庚马首。悲鸿写此祝其长年”。

《郑午昌传》

王威尔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8月

定价:78元

优惠价:62.4 元

您还可以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