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为历史响起 热泪为英雄而流——原创歌舞剧《烽起磐石》江城首演引发强烈共鸣
更新时间:2025-09-27 10:53 浏览量: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低沉而悲壮的旋律如江水般漫过剧场,大幕徐徐拉开。“烽起磐石”4个大字仿佛从战火中熔铸而出,凝重如铁。一段浸透血与泪的民族记忆,随之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9月26日下午,大型歌舞剧《烽起磐石》在我市隆重首演。磐石大地上曾经的烽火硝烟与不屈呐喊,穿越数十载岁月烟尘,在这一方舞台重获生命。
“为什么取名《烽起磐石》?”
“编剧老师,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排练厅里,编剧与演员围坐探讨,台词与疑问交织。观众的思绪也随之被牵引,一步步走进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该剧以磐石抗日斗争为历史背景,以李常隆与赵明珍这一对革命伴侣的战地情缘为叙事主线,巧妙串联起杨靖宇、孟杰民、李红光等抗联英雄的感人事迹。中国共产党创建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开辟首块抗日根据地、探索统一战线的宏大史诗,被细腻编织进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命运中。
歌舞不仅是情感的烘托,更成为推动剧情的力量。赵明珍在日军枪口下痛失双亲时,一段无声的肢体挣扎,将悲恸刻画得入骨三分;六位学子投笔从戎的舞步坚定有力,跃动着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光芒;游击队内部关于抗战路线的激烈辩论,通过舞蹈语汇展现出从分歧、碰撞到凝聚共识的动人过程;杨靖宇将军与战士们雪水泡饼、望月高歌的场面,实现了革命豪情与诗意浪漫的完美交融。
“歌舞剧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让红色基因真正流淌进当代观众的血脉。”市民孟佩秋表示,这种艺术表达使历史从书本走入人心,化为可感可触的集体记忆。
带着十岁孩子前来观演的侯女士说:“生在和平年代的孩子需要了解这段历史,舞台艺术的感染力远胜于文字。”
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中流淌的真情。李常隆与赵明珍的感情没有花前月下,却饱含战友间的信任与扶持。一条红围巾,一盏红灯笼,不仅是爱情的信物,更是烽火岁月中不灭的希望象征,让这段情感在硝烟中绽放出温暖而坚韧的光芒。
“曾经觉得抗战历史遥远而抽象,但看到张大娘机智地与日军周旋、感受军民相依的温暖与林海雪原的严酷,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血肉长城’。”市民刘雨欣表示,她计划亲赴磐石抗联遗址,追寻先辈足迹。
“演员的每个眼神、每次跳跃都饱含力量,让我真切触摸到抗联英雄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市民于昊感慨道,舞台艺术让抗联精神直抵人心,引发深深共鸣。
“抗联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舞台上,灯光渐次明亮,抗联将士的呐喊从四面八方响起,如潮水般汇聚成磅礴和声,最终化作绵延不绝的回响。
演出落幕,胜利的歌声响彻剧场。杨靖宇、孟杰民、李红光等英雄的形象,再次浮现于他们曾用生命守护的白山松水之间,与今天的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台下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持久而热烈的掌声,既是向演员的精湛演出致敬,更是对为民族解放献出一切的革命先辈深切缅怀。
“从小听着杨靖宇将军和抗联故事长大,但今晚,他们在舞台上真正‘活’了过来。”东北电力大学学生丛郁霏演出后心潮难平,“是无数将士用生命换来今日万家灯火,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愿做精神火炬的传递者。”
同学张仪宁同样激动不已:“没有先辈的牺牲,何来我们今天的安宁?我将把这份感动化为动力,刻苦学习,用专业知识贡献国家。”
帷幕已落,歌声渐远,但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从《松花江上》的沉痛悲怆,到终曲的欢欣曙光,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壮丽诗篇,必将薪火相传、光照未来。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威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