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梅兰芳演《霸王别姬》,毛泽东站起来为他鼓掌,事后对他委以重任

更新时间:2025-09-25 15:16  浏览量:1

1949年4月30日晚,长安大戏院灯火璀璨。舞台背后的乐声刚刚试音,楼座里却已坐满了刚进城不久的解放军干部。人们言语低沉,不时回头张望,因为毛泽东也在场。他脱下呢子大衣,只穿白衬衫,神情放松又专注。

毛泽东对京剧情有独钟,早年在长沙师范教室里就哼唱《空城计》。然而对梅兰芳,只闻其名,从未零距离欣赏。这一晚,他终于坐进第五排中间的位置。刘少奇悄声问:“今儿能看到大师的真功夫吗?”毛泽东微微点头:“等着。”

锣鼓一阵。楚霸王亮相,随后虞姬缓步登场。54岁的梅兰芳身段挺拔,水袖轻摆,台下立刻静得落针可闻。舞台上灯光转暗,虞姬唱到“汉兵已略地”时,尾音悠长,带着微颤,仿佛夜风吹动青丝。毛泽东身体前倾,视线紧锁舞台,连身旁的警卫示意退场都被他挥手拒绝。

散场锣响。观众起立。毛泽东起得比谁都快,掌声急而密。梅兰芳谢幕时,瞟见主席鼓掌的身影,略显激动却仍端庄。后台见面,梅兰芳拱手:“主席驾临,蓬荜生辉。”毛泽东笑说:“今日一曲,值回二十年前的票价。”寥寥数语,气氛却格外热烈。

数日后,香山办公室里传出指示:国家筹建戏曲研究机构,梅兰芳担任院长。有人疑惑,新政权百废待兴,为何先顾戏曲?毛泽东在会上答得直白:“文化是灵魂。兵得粮,心也要得粮。”一句话,定下基调。

1951年春节,怀仁堂再请梅兰芳。此次演《金山寺·断桥》,梅葆玖饰青蛇。台下大雪初霁,屋里暖气嘶嘶作响。戏毕,梅兰芳奉上空白册页求题。毛泽东提笔写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写罢不满意,又重写三遍,直到笔锋内敛而劲健。梅兰芳得墨后连称“珍重”,藏于柜中,从不示人。

同年夏,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名单中出现梅兰芳。有人担心前线条件艰苦,他却回答:“志愿军能吃苦,我唱戏更应吃苦。”鸭绿江畔,折扇一开,水袖一扬,战士们围坐雪地,笑声夹着呼气的白雾。那一瞬,京腔与爆破声交织出别样战地回响。

1957年,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访问北京,梅兰芳再登怀仁堂。毛泽东向客人介绍:“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伏罗希洛夫握手时赞叹:“只知中国有长城,不知还有这样细腻的艺术。”场下译员匆忙记录,掌声接连不断。

新中国十周年前夕,《穆桂英挂帅》排练完毕送审。毛泽东提议把戏中“安王”改作“西夏王”,梅兰芳听罢立即更动,戏文更显干脆。首演那天,他特地将修改处加重唱腔,以示认可。

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召开。毛泽东接见梅兰芳、老舍、田汉等人。握手时,梅兰芳已显疲态,仍挺胸站定。会后有人劝其保养身体,他摆手笑说:“活一天,唱一天。”翌年8月,病重的梅兰芳仍询问戏校招生情况,未及年底便溘然长逝。

梅兰芳去世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沉默良久,只说了八个字:“此人,功在国粹。”随后批示:京剧改革要尊重传统,绝不可削骨疗毒。那份批示,后被归档为文化工作指导文件。

回顾梅兰芳与毛泽东数次交集,脉络清晰:1949年,演出奠定信任;1951年,委以重任;1953年至1959年,多次对外文化交流;1960年,再度嘱托。每一步,都映照新政权对传统艺术保护与革新的态度。

有人评价,毛泽东与梅兰芳的关系,是政治与艺术的对话,也是民族文化在风雨飘摇时代的一次自救。两位主角,一个掌舵国家航向,一个守护梨园清音,因《霸王别姬》而结缘,又因共同使命而彼此托付。梅兰芳谢幕多年,他的水袖依旧在舞台上掀起微风;而当年的掌声,也早已写进共和国文化自信的注脚。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