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老旦也能艳压群芳!郭跃进饰演的“孙二娘”绝对可称一个标杆!
更新时间:2025-09-23 19:46 浏览量:1
当代京剧名家郭跃进,在菊苑老旦行当中堪称佼佼者,梅兰芳金奖更是奠定了她在中国京剧界的显著地位。
郭跃进自幼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艺天赋,她嗓音洪亮,表演才能出众。8 岁时,她已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不仅能歌善舞,还会弹钢琴,就连艺术要求颇高的京韵大鼓,她也能信手拈来几段。11 岁那年,郭跃进在学校《红灯记》剧组中担任李奶奶一角 ,她们排演的《红灯记》到省里参加会演。首次登上省里的大舞台演出,郭跃进兴奋不已,她扮演的李奶奶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热烈的掌声让郭跃进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也让她对艺术的热爱愈发深沉。
1971 年,山东艺术学校招生的消息传来,正在泰安一中读初一的郭跃进毅然前去应试。她出众的素质令学校十分满意,可个头太矮这一因素让招考老师们犯了难,一番踌躇后,老师们还是被郭跃进的天赋所打动,心想若是唱戏不合适,以她的资质还能当老师,就这样,郭跃进幸运地迈进了艺校的大门。
初入艺校的前三年,郭跃进仿佛一颗破土而出的春笋,学戏进步飞速,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她每日刻苦练习,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洒进校园,她就已在练功房里吊嗓、压腿,一招一式都力求做到完美。与此同时,郭跃进又不幸患上了关节炎,对于需要大量练功的京剧专业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每次练功,关节处传来的疼痛如针般刺痛,可她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彼时,父亲心疼女儿,希望她改学器乐,毕竟相比京剧的高强度训练,器乐学习对身体的负担相对较小。但京剧科的老师们却对郭跃进寄予厚望,他们坚信郭跃进资质卓越,是不可多得的京剧好苗子,改学器乐简直是对人才的浪费。在老师们的鼓励与支持下,郭跃进咬着牙,在京剧科继续苦苦练功。
1976 年,郭跃进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当时学校计划留下 4 名学生任教,各方面表现出色的郭跃进自然被大家视为留校的不二人选,她自己也满心期待,憧憬着能在母校开启新的教学篇章。然而,命运却再次和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名单宣布后,郭跃进的名字并未出现,这对一心准备留校任教的她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精神打击。她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明明自己如此努力,成绩也足够优秀,却为何不能留校?
那段时间,郭跃进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之中,她一度茶饭不思,夜晚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思绪万千,满心都是命运的无奈和不公。父母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担心女儿会想不开,赶忙把她接回了泰安。回到家中,郭跃进在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下,逐渐从失落中走了出来,她知道,自己不能被这次挫折打倒,京剧的梦想依然在心中熊熊燃烧 。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戏开始恢复,命运之神终于向郭跃进展露了微笑 。1978 年,山东艺术学校向郭跃进抛出了橄榄枝,将她招回学校任教。这一消息让郭跃进欣喜不已,她终于又能回到熟悉的校园,继续追逐自己的京剧梦想 。
郭跃进在学校时学的是现代戏,而传统戏对她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现代戏与传统戏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现代戏更注重现实生活的展现,表演较为贴近生活实际;而传统戏则有着严格的程式化表演规范,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讲究 。如今,郭跃进要从现代戏转向传统戏,就如同要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重新耕耘,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
但郭跃进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激发了出来。她虚心地向孟丽君、王元清、韩玉春等老师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校园,她就已经在练功房里跟着老师练习基本功,从最基础的台步、手势,到复杂的身段、唱腔,她都学得一丝不苟 。她深知,要想在传统戏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
凭借着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郭跃进不仅学习了老旦戏,还对武旦和花旦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涉猎。她身手矫健,动作轻盈,扎实的武功底子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学习武旦对她来说就像是鱼入大海,游刃有余 。教武戏的老师对她赞不绝口,认为她在武旦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假以时日,必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武旦演员 。
1979 年,天津京剧院的张鸣禄来到济南演出传统戏《武松》,这位张鸣禄可是大名鼎鼎,他武功了得,是全国八大武生之一 。当时剧组缺少一个演孙二娘的演员,便让艺校推荐一名。艺校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郭跃进,能与名角联袂演出,这对郭跃进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
然而,孙二娘这个角色对郭跃进来说是陌生的,时间紧迫,她只与剧组排练了三次,便要登台演出。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但郭跃进没有退缩,她在排练的间隙,反复揣摩孙二娘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特点,从孙二娘的野性、侠义之气,到她的泼辣、豪爽,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
演出当晚,郭跃进站在舞台上,灯光聚焦在她身上,她仿佛与孙二娘融为一体。她的唱、念、做、舞、打,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孙二娘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她的表演不仅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也赢得了同行的认可。方荣翔、余砚霞等京剧名家也前来观看演出,方荣翔对郭跃进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嘉许 。“那不是艺校的郭跃进吗?她啥时学演的孙二娘?演得太棒了!” 不少戏迷也纷纷表示惊讶,他们被郭跃进精彩的表演所折服 。
1987 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在北京隆重举行,这场赛事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京剧才俊,是京剧界的一次青春盛会,也是年轻演员们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 。当时还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郭跃进,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现,经过层层选拔,代表中直参加了这次大奖赛。
初出茅庐的她,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毫不怯场,以《李逵探母》一剧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功夺得了优秀表演奖 。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她多年来刻苦学习的肯定,也让她在京剧界崭露头角,为更多人所知晓 。
1991 年,郭跃进迎来了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她参加了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在这次大奖赛中,她以唱、念、做、舞并重的《八珍汤》一剧惊艳全场 。《八珍汤》这出戏对演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需要在唱腔、念白、身段、舞蹈等多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郭跃进深知这一点,她在赛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剧本的研读、人物的揣摩,到每一个唱段、每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她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
比赛当晚,郭跃进站在舞台上,灯光洒在她身上,她仿佛化身为剧中的主角孙淑琳 。她的唱腔时而婉转悠扬,如潺潺流水,诉说着孙淑琳的悲惨遭遇;时而高亢激昂,如黄钟大吕,抒发着孙淑琳内心的悲愤 。她的念白清晰有力,字正腔圆,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在观众的心坎上 。她的身段婀娜多姿,动作流畅自然,将孙淑琳的情感和性格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舞蹈动作更是锦上添花,与整个表演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
郭跃进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他们纷纷给出了满分 10 分的高分,郭跃进也凭借这出戏获得了青年组惟一的最佳表演奖 。这一成绩的取得,让她在菊坛声名大噪,成为了京剧界备受瞩目的新星 。一时间,郭跃进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她的演出视频被广泛传播,许多戏迷对她的表演赞不绝口,她的艺术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这年夏天,天气酷热难当,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放进了蒸笼 。郭跃进在一个没有空调的大厅里排练,闷热的环境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但她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生性坚强的她,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排练 。在排练《对花枪》时,她还要穿上厚重的棉背心,扎上大靠,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吃力 。高温加上过度劳累,让她经常眼前发黑,一片模糊,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地坚持了下来 。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考验她 。就在开始排戏时,郭跃进的嗓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右侧声带结小节大面积结节 。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再继续唱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无奈之下,她只好卧床休息,进行调整 。此时,离正式比赛只有 18 天了,郭跃进心急如焚,她深知时间的宝贵,每耽误一天,就离成功更远一步 。但她也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养好嗓子,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
好在郭跃进调整得比较快,在临近大赛之前,她的嗓子基本痊愈 。重新站在舞台上的她,充满了自信 。在大奖赛上,她表演了《对花枪》和《八珍汤》两出戏 。她的表演风格独特,文武并重,形神兼备,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展现得入木三分 。专家们对她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的表演 “风格独特,文武并重,形神兼备” 。最终,郭跃进无可争议地夺得了梅兰芳金奖 。
用 “形神兼备,文武并重” 来形容郭跃进的艺术风格,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郭跃进在塑造每一个人物时,都极为注重心理描写,她深知,只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角色在舞台上鲜活起来 。她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与人物的内心紧密相连,仿佛是从人物的灵魂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 。
以《八珍汤》一剧为例,主角孙淑琳的命运坎坷,经历了诸多磨难 。剧中,孙淑琳被赶出家门,在风雪交加的街头流浪的一场戏,是对演员表演功底的极大考验 。郭跃进在表演这场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之中,她通过细腻优美的肢体语言,将孙淑琳绝望无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每一个形体动作都做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孤苦无依的女子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绝望和悲伤,更是让观众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在这段表演中,郭跃进将孙淑琳的情感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无助和迷茫,到后来的绝望和痛苦,每一个情绪的转变都处理得细腻入微,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为孙淑琳的遭遇而揪心 。
再看《李逵探母》,郭跃进在剧中饰演李母,她的表演同样精彩绝伦 。在唱 “把大祸闯下……” 这句唱腔时,她的处理方式与他人截然不同 。她的唱腔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诉说着李母对儿子的担忧和牵挂 。她的声音宽厚而富有磁性,在高音处激昂澎湃,在低音处婉转悠扬,将李母复杂的情感表达得丝丝入扣 。她的韵味独特,通过对唱腔的巧妙处理,将京剧老旦唱腔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其他演员相比,她的演唱更能打动人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
郭跃进的表演之所以如此出色,离不开她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她不断地钻研和探索,力求在每一次演出中都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 。她注重细节,从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到一句唱腔、一段舞蹈,她都反复琢磨,精益求精 。她的表演不仅仅是在展示技艺,更是在传达情感,让观众在欣赏京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她的演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剧中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正是她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 。
凭借郭跃进的艺术才华,在国内任何一家京剧院团,她都足以担当主演。若是如此,她的影响力或许会更加广泛,名气也会更大 。当年她在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时,北京的一些院团就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将她留下 。然而,郭跃进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山东戏曲学校,选择当起了一名老师 。
郭跃进心中有着自己的考量,她认为当一名老师,用自己的艺术去培养更多的人才,比单纯当一名演员的价值更大 。尤其是在京剧事业处于相对艰难的境地时,更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之付出。她深知京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明白传承京剧艺术的责任之重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京剧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多年来,郭跃进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她深入研究京剧表演和戏曲声腔,结合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探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她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天赋,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她耐心指导,从最基本的唱腔、念白、身段开始,一点点地夯实基础;对于有一定天赋和潜力的学生,她则注重挖掘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
1998 年,郭跃进开始从事学校管理工作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远离教学,反而在教学管理上大胆探索,推陈出新 。她深入了解教学现状,积极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出一套培养尖子人才的新路子 。她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水平 。在她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京剧人才 。
在郭跃进全身心投入京剧事业的漫长岁月里,她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爱情的种子在不经意间破土发芽 。1988 年,30 岁的郭跃进已经是京剧界崭露头角的新星,但在感情生活上,她依旧是孑然一身 。缘分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山东省歌舞剧院的常兴江结识 。常兴江被郭跃进身上独特的艺术气质所吸引,而郭跃进也欣赏常兴江的才华和稳重 。两人在相处中逐渐加深了了解,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对艺术的热爱,让他们的心越靠越近 。在彼此的陪伴和支持下,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
1993 年,他们爱情的结晶呱呱坠地 ,然而,孩子的出生却伴随着担忧,孩子是早产,生下来时体重仅有 3 斤 7 两,这个小小的生命让郭跃进和常兴江心疼不已 。孩子被送进保温箱,在里面待了整整 10 天 ,这 10 天里,郭跃进的心始终悬着,她日夜守在保温箱旁,看着孩子小小的身躯,满心都是怜爱 。孩子出院后,郭跃进决定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她决定长期让孩子吃自己的奶水,能喂多久就喂多久 ,她想用自己的爱弥补孩子早产所受的苦难 。
然而,1994 年,郭跃进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这一年,她要去角逐京剧界最高荣誉 —— 梅兰芳金奖 ,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机会,也是对她多年来艺术追求的一次重大考验 。但此时,孩子还在哺乳期,去北京参赛就意味着要给孩子断奶 。一边是心爱的孩子,一边是热爱的京剧事业,这个抉择让郭跃进痛苦万分 。在决定给儿子断奶的那天晚上,郭跃进望着熟睡的爱子,泪水止不住地流 。她深知,这一去,孩子就要暂时离开自己的怀抱,不能再随时吃到妈妈的奶水 。
“孩子,妈妈对不起你,为了事业,只好让你受委屈…….” 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泪水打湿了枕头 。那一晚,她整整哭了一个晚上,未曾合眼 。第二天,郭跃进还是狠下心来,给孩子断了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 。在赛场上,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夺得了梅兰芳金奖 ,但在她的心中,对孩子的愧疚却始终无法抹去 。
在郭跃进的心中,京剧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 。她并没有因为荣誉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京剧的教学、表演和研究工作中 。她积极参与各种京剧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将京剧艺术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 。她还不断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京剧艺术的发展方向,为京剧事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