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更新时间:2025-09-23 10:45 浏览量:1
二十世纪,伴随文学与哲学强调自我主观的浪潮,促使艺术家摆脱对客观现实的模仿,专注于内的精神追求,开启了抽象艺术的篇章。
“向完全抽象或非具象世界进军是二十世纪艺术最大成就之一”。
—马列维奇在《非具象世界》
而中国的抽象艺术由1930年代由第一批海外留学的学子们引入,吴大羽率先提出“势象”解构形体、色彩,无论是理论或是实践,其跨时代的艺术形式颠覆传统艺术观念,成为中国的抽象艺术的奠基者,并深刻影响了往后抽象艺术的发展与认知。
示露到人眼目的,只能限于隐晦的‘势象’,这‘势象’之美,冰清玉洁,含著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势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之传影到眼前,荡漾著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美的留其姿动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
“对形体的恭顺,无益于掌握形象。美的出现在形象和心象之间。”
—吴大羽“势象”
LOT 150
吴大羽
《京韵-52》
約 1980 年代作
油画 画布 裱于纤维板
52.5 x 37.8 cm.
估价: HKD 9,000,000 - 12,000,000
展览:
2001年3月9日-4月8日“吴大羽画展”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
出版:
1.《吴大羽》大未来画廊 台北 台湾 1996年(图版,第127页)
2.《吴大羽画展》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 2001年(图版,第106页)
3.《吴大羽》大未来画廊 台北 台湾 2006年(图版,第92页)
4.《吴大羽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 中国 2015年(图版,第119页)
5.《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商务印书馆 北京 中国 2020年(图版,第152页)
《京韵-52》约为于1980年代作,见证吴大羽晚年弱化具体形态,而移转焦点至线性、色彩、空间关系直抒胸臆的抽象表现。“我的绘画依据,是势象、光色、韵调三方面的结合,光色作为色彩来理解,作为形和声的连接,是关乎时空的连结。”画面中肆意游走的墨色线段,周围挟带著深浅不一黄色的涂抹,铿锵有力紫罗兰色镶嵌其中,而不经意的一抹朱红,色彩交织,产生跌宕起伏的节奏与韵律感,各个色层仿佛明争暗斗不断翻涌,营造冲击性的动态感。如此灵动的态势,不仅源于吴大羽运用书法运笔的施力创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
吴大羽《京韵-52》局部图
京剧脸谱
“书法艺术有点像在一定范围上作竞技的走险,有点像舞台场上的乾坤旋眼,有像棋盘格上的的勾斗心思”
—吴大羽
潇洒飞翔的笔势。在笔触交叠的地方,我们也窥见京剧研究对其创作影响,他将舞台上角色们的过招、打斗以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呈现角色的性格和情境,拆解成交叠、重复、颤动的笔触,画面于咫尺之间却有著京剧戏曲中大气磅礡,充满生命流动之美。
《京韵-52》透过两侧帘幕由上而下的悬垂,左边淡紫色与右侧淡黄色的留白构图使观者焦点聚焦于中心,同时定义画面主体与背景的前后的空间层次关系。这种分割画面,运用颜色深浅以创作空间主次布局与构图方式,四周空间施以浅色相互穿插、渗透的效果,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视觉动线。借此为打破平面的限制,重塑空间感的配置与组构,挑战在平面内创造出多重时空感受,既是未经界定的空间,同时也是“虚”,与画面中的绘画区域产生虚实的对应。
吴大羽《京韵-52》
2025秋季拍卖会拍品
巴勃罗·毕卡索 《多拉·玛尔肖像》
1937 年作 法国 巴黎 毕卡索博物馆藏
京剧作为象征著中国民族精神与文化凝聚力,屡屡被二十世纪不同的艺术家们视为灵感的来源。无论是林风眠以立体主义的理论表现戏剧的连续感,或是关良以变形、夸张手法呈现戏剧张力,他们皆是以京剧外在的形体作为绘画的载体,始终环绕于对具体事物描绘。而吴大羽抛开“象”的束缚,提取戏曲中“韵”的形象,用来表现画面中的构图气度、空间格局、形色张力,同吴冠中说: “吴大羽以中国的‘ 韵’吞食,消化西方的形与色。蛇吞象,这‘ 韵’之蛇终将吞进形与色之‘象’。”这样的绘画形式不仅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拓展出新的道路,更在抽象艺术百年的进程中,以东方的色彩和形式元素开创独树一帜的崭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