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剧组临时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更新时间:2025-09-22 08:00 浏览量:2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剧组临时党支部,与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教职工党支部、广州大剧院党支部联合开展“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主题党日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活动创新采用舞台艺术与历史实物交融的形式,剧组临时党支部党员、青年演员张硕同志现场展示了《四世同堂》剧中道具原件,与舞美工作人员一起讲解了部分道具的舞美设计思路,为大家直观呈现出文艺工作者对历史题材剧目创作的敬畏之心,和用艺术还原历史的严谨态度,让在场每一位党员都深刻感受到红色剧目创作背后的初心与坚守。
活动为三方党员搭建起深度交流学习的桥梁,在交流分享环节,剧组临时党支部党员、演员宣依与杨晨两位同志分别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创作与演出感悟。宣依从《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与艺术成就切入,深入阐述红色题材作品在传承民族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这部作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杨晨则聚焦角色塑造,谈到文艺工作者需以“共情”为桥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通过舞台表演传递出历史的温度与厚度,让观众真正与历史产生共鸣。两人一致表示,作为党员文艺工作者,将始终牢记“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广州大剧院党支部书记霍建华在交流中表示,广州大剧院长期将红色剧目引进作为重点工作,始终对红色题材作品给予大力支持。此次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邀请《四世同堂》剧组赴穗演出,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而在“九一八”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里举办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更是希望通过缅怀抗战中牺牲的先辈,让党员们在优秀文艺作品与历史展陈的学习中,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编剧兼导演田沁鑫以剧目创作为核心,为大家深入解读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她指出,《四世同堂》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缩影,生动再现了沦陷区人民长达八年的抗战故事,尤其围绕老舍先生笔下“祁瑞宣”这一核心角色展开创作,正是为了讲述平凡中国人在抗战中的坚守——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家庭责任,却始终坚守“不做汉奸”的底线,用朴素的坚韧支撑起民族抗争的大局,这正是伟大抗战精神最真实的底色。“城市上空的警报声,是历史的警钟,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珍惜和平’。三方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意义特殊,让《四世同堂》的舞台艺术与抗战历史实物展开对话,本质上是为了让每一位党员在历史与艺术的共鸣中,更深层次地厚植爱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以《四世同堂》为载体,让抗战精神通过舞台走进更多人心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田沁鑫院长代表中国国家话剧院及《四世同堂》剧组,向广州大剧院党支部与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教职工党支部,为这次党日活动的精心筹划和组织表达了诚挚感谢。
交流分享环节结束后,三方党支部共同前往中山大学校史馆,参观“废墟中的广州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教授亲自解说,与大家分享抗战专题展览和背后的故事。他讲到,《废墟中的广州》相册的365张照片是由一位德国人所摄硝烟下的广州,通过镜头语言可以感受到拍摄者对无辜受难的民众与破碎倾颓的城市深感同情。结合史料与这册实录佐证,可见日本有意识挑选轰炸学校等处,以摧毁中国文脉。此次展览与大剧院、《四世同堂》舞台艺术同构,希望通过有限的空间传递正面的声音与力量,让这段极其惨烈的历史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记忆,以促全世界反法西斯精神不断传承。
此次联学联建活动,以《四世同堂》剧组临时党支部为纽带,巧妙串联起“北平抗战故事”与“广州抗战记忆”,实现了历史与艺术的多维度交融,让三方党员在交流中深化了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剧组青年演员、入党积极分子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自己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未来将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以更高标准提升自我。大家同时建议,剧组临时党支部要多举办此类支部活动,增强党员意识,筑牢思想根基。剧组临时党支部也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把红色精神融入剧目创作、演出等各环节,持续发挥文艺工作者“文艺轻骑兵”的作用,以党建引领艺术品质提升,以业务实践彰显党建实效,为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艺工作者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