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观察|济南市京剧院如何破解当代京剧的“活力密码”?
更新时间:2025-09-22 15:55 浏览量: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宇宁 韩小梅
京剧是中国国粹之一,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之大成,有“国剧”之称。然而,由于演出市场萎缩、观众老龄化等问题,京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近年来,济南市京剧院通过一系列举措,破解京剧发展“密码”,让京剧事业活力不断迸发。
创新剧目很大胆
“黑头发的观众比白头发的多”
看剧院发展得好不好,要拿戏来说话。
9月19日,济南北洋大戏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省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上,由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济南市京剧院创作排演的新编现代京剧《雏凤骊歌》精彩上演,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雏凤骊歌》基于抗战时期发生在山东的真实故事改编,展现了抗日女烈士辛锐(剧中名“兰心睿”)鲜活又悲怆的英雄人生。
《雏凤骊歌》演出现场
《雏凤骊歌》并非新戏,十年前就曾在舞台亮相。接到本次复排任务之后,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京剧部)第一党支部委员、该剧导演曲峰就陷入了深思:十年之后,这戏应该怎么排?
不少人觉得,京剧“老”了。但曲峰发现,京剧不是吸引不了年轻人,而是要看创作者如何“守正创新”。曲峰认为,要把如今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口味考虑进去,这一版戏一定要“拥抱观众”。
“首先,我将剧本重新编排,浓缩精华缩短时长,以更适应当下的演出节奏。”曲峰告诉记者,“在排戏时,我要求演员多用京白,在表演上生活化、再生活化,整个戏完全用‘情’来带。而且我要求舞台上的每一位演员都要动起来,就算是龙套也要有戏。”
《雏凤骊歌》排练现场
在正式演出中,《雏凤骊歌》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不少观众表示,该戏好懂、好看,看戏的感受非常沉浸。
“拥抱观众”已然成为了当前济南市京剧院排戏的一道重要准则。今年,济南市京剧院在演好传统戏的同时,大胆创新新剧目,“两条腿走路”。今年暑假上演的儿童京剧《哪吒和他的朋友们》可谓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京剧的“刻板印象”。
《哪吒和他的朋友们》从哪吒的故事改编而来,从表演形式、舞台形式等多维度进行全面创新,是剧院历史上首部“儿童京剧”。精彩的演绎、丰富的互动不仅为许多孩子在暑假带去了欢笑,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京剧“种子”。
儿童京剧《哪吒和他的朋友们》为许多孩子带去了欢笑
据介绍,《哪吒和他的朋友们》“十一”期间将再次上演,还将首次走出山东、走进北京。未来,该戏还将推出多种版本,进校园、进景区,走到更多孩子的面前。
新戏带来新气象。每一场戏上演之时,导演曲峰都非常重视现场观众的反应。曲峰观察,在济南市京剧院的剧场内,年轻观众越来越多,“黑头发的观众已经比白头发的多了”。
《雏凤骊歌》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其中不乏许多年轻观众的身影
不计成本培养人才
夯实京剧发展人才“塔座”
不论是新编现代戏《雏凤骊歌》还是极具创新色彩的儿童京剧《哪吒和他的朋友们》,导演曲峰都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哪吒和他的朋友们》中饰演李靖的演员马良表示,新编现代戏没有“模板”,演员要在一片空白中探索,难度很高。
“但这也意味着演员可以演出自己的东西,是对自己表演的一次提升和突破。”马良告诉记者。
演员要成长,就要上舞台。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副主任、济南市京剧院长李琦告诉记者,济南市京剧院建立了一种健康的生态,主演也要去配戏、龙套也有机会当主演,每一位演员都能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水平。“京剧有‘一赶二’‘一赶三’,也就是在一场戏里,演员要卸妆再重新化妆换角色,很伤害皮肤,甚至会过敏、脱皮。令我感动的是,全院没有听到一句怨言,始终呈现着非常团结和正能量的氛围。”
实际上,这批兢兢业业的好演员,是李琦花费数年的心血精心栽培起来的。
几年前,李琦正式全面接手济南市京剧院工作之时,剧院的人才处于断档的状态,甚至连行当都凑不齐。为了补充人才,李琦东奔西走、诚恳相邀,请来了来自中戏、上戏等国内顶尖艺术高校的近20名毕业生,目前已经成长为剧团的业务骨干。
而对于剧团目前比较拔尖的演员,李琦则不计成本地邀请京剧界有名望的、教得好的名师开展“名师传戏”项目。9月5日,济南市京剧院举办“名师传戏”京剧专场演出,上演京剧《平贵别窑》《武家坡》。其中,京剧《平贵别窑》就特邀京剧名家宋小川来济南亲授青年小生演员郭润旭。这一项目为优秀的戏曲人才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平台。
“名师传戏”京剧专场演出《平贵别窑》
“我们邀请的名师自身也是在发展的,这就带动我们的演员一起成长、不断受益。目前来看这一项目的效果很明显。”李琦表示,“起初许多外地戏迷来到济南是看老师,但现在专门来看我们的演员演出的越来越多,甚至有的演员已经有了固定的粉丝团。”
在李琦看来,目前京剧人才的基础教育不如过去,对院团的人才供给不足:“如果京剧人才是一个金字塔,那么塔座目前是不稳固的。”
为了夯实“塔座”,济南市京剧院除了主动出击吸纳人才,还通过与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组建小梅花艺术团等形式,在传承和发扬京剧文化的同时,为更多潜在的京剧人才提供展示、培养、发展平台。
挖掘济南文脉、传播京剧文化
让“京剧大码头”再次繁荣
有了戏,有了人,剧院就有了底气。李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扩大剧团的影响力。
目前,济南市京剧院广泛地参与各种演出活动,不断走向更大、更广的舞台。如今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戏曲进景区、快闪等新的演出形态,济南市京剧院也是最早一批开展的“元老”级院团。
济南市京剧院演出以快闪形式走进济南大明湖,右二为李琦
与此同时,在宣传上,济南市京剧院几乎入驻了所有互联网社交平台,并维持着高质量的内容更新。李琦认为,影响力的核心是优质的内容,每一篇发布在网上的文章、视频都要做好,制作要用心、内容要精良。应该说,在全面拥抱网络时代之时,李琦依然保持着那份属于京剧人的严谨、扎实的价值观。
京剧的发展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李琦表示,济南市京剧院不仅是戏曲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
济南城的文化极其深厚,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为证。济南市京剧院选择沿着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去挖掘“名士”,《辛弃疾》《项羽》《邓恩铭》《大舜》……一部部京剧佳作就此诞生,下一位“名士”则是扁鹊。
“扁鹊被尊称为‘神医’‘医祖’,但我们经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之后认为,扁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同时,扁鹊还是济南长清人。”李琦表示,京剧《扁鹊》将会是剧院下一步重点打造的剧目。
历史上,济南曾是全国三大“戏曲码头”之一,更是京剧的“大码头”。如今,济南市京剧院的京剧人通过不懈努力,破解了京剧发展的“活力密码”,为这座“京剧大码头”再次繁荣贡献力量。
“我曾经历过剧场里演员比观众多的时候。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我们,很多演出都是爆满的,一路走来不容易。”李琦表示,“我一直有一个信念,我要用尽自己每一份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只要能让京剧往前多走一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