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梁以薇 “倒追” 的于魁智:台上唱哭万人,台下养 3 个家,63 岁仍未歇脚
更新时间:2025-09-20 03:23 浏览量:1
十二次上春晚,一开口那嗓子震得全场都得静下来,亿万观众全被他迷得不行。
人家甚至还把京剧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妥妥的京剧界“第一老生”。
他就是于魁智,凭真本事打破好多人对京剧偏见的狠人。
可这风光背后,藏着多少常年在外奔波的辛酸啊。
台上穿铠甲、扮英雄,台下连碗泡面都舍不得买。
就为了撑起三个家,那股子说不出口的难,真让人揪心……
01
现在京剧圈里,没人不服于魁智的实力和地位。
喜欢他的戏迷,都直接把他当成“领军人物”。
不过要是说起他小时候那场大难不死的经历,谁听了都得叹口气。
于魁智生在沈阳,妈是音乐老师,爸是钳工,家里条件原本还不错。
可他3岁那年得了癫痫,爸妈为了给他治病,家底全掏空了,好在最后治好了。
可能是随了妈,他从小就爱唱歌,嗓子那叫一个亮。
10岁的时候,沈阳京剧院招人,听说管吃管住还能学门手艺,他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没想到真考上了。
但学京剧哪是轻松活儿啊?每天天不亮就得爬起来练功,熬到半夜才能睡。
老师还特别严,稍微偷懒就免不了挨顿揍。
他也动过放弃的念头,可最后还是咬牙扛下来了。
1974年,沈阳京剧院给学员们排了个儿童剧《大橹歌》。
于魁智能演主角,不是因为他条件最好,主要是他在班里年纪最小,戏里正好需要个童声,而且他嗓子没倒仓,高音轻轻松松就上去了。
这戏在当地演了上百场,他一开口,台下掌声立马就炸了。
1978年他从学员班毕业,留在了沈阳京剧院当演员。
那时候特殊年代刚过,京剧院恢复排传统戏《十五贯》,他被安排在台上跑龙套,一句唱词都没有,心里别提多失落了。
刚好这时候中国戏剧院招生,他凭着硬实力考上了。
之后他干脆辞了京剧院的工作,专门去外地深造。
没了收入来源,日子一下子就紧巴起来了。
但苦没白吃,他踏实肯干的劲儿,让好几位京剧大师都看中了。
像王世续、叶蓬这些前辈,都指点过他。
跟着大师们学,他的京剧功底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02
毕业后,于魁智被分到了中国京剧院,演了好几场戏,名气慢慢就起来了。
他塑造的角色个个让人记一辈子,还拿了不少大奖。
真正让他火遍全国的,是1990年的香港演出。
台上的他穿着蟒袍,嗓子洪亮得像敲钟,《将相和》里的蔺相如被他演得活灵活现,台下掌声就没停过。
台下坐着个叫梁以薇的姑娘,当时就看呆了。
这姑娘是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香港人,以前对京剧一窍不通,偏偏被台上这个男人迷得挪不开眼。
演出结束后,两人就认识了。
一个是舞台上的角儿,一个是知书达理的姑娘,不管是距离还是文化差异,都没拦住他俩好上。靠着一封封书信,感情慢慢就深了。
没多久,两人在北京办了婚礼。
婚后,梁以薇直接辞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家。
那时候于魁智一个月工资才400多块,小两口日子过得挺紧巴。
除了京剧,他俩生活里几乎没什么共同点。
于魁智爱吃炸酱面、茄子、大白菜,北方人做菜,酱油必须得放足了上色。
梁以薇却爱吃意大利粉、鸡毛菜,最不爱吃酱油。
但为了迁就丈夫,梁以薇总把自己的喜好放一边,买丈夫爱吃的菜,跟着学做北方菜。
虽说差异多,可小日子过得特幸福,秘诀就是互相包容。
后来于魁智事业越来越顺,努力总算有了回报。
1996年,单位给他分了套舒服的房子,总算不用再过以前那种苦日子了。
可谁能想到,没多久梁以薇的妈就得了严重的眼疾,几乎没法独立生活,得有人天天看着。
梁以薇的爸年纪大了,根本顾不过来。
就算梁以薇回香港照顾,治疗费和日常开销也是笔大数目,她根本拿不出来。
这经济担子,自然就落到了于魁智肩上。
可这还只是开始,更难的还在后头。
03
这边丈母娘的事儿还没缓过劲儿,沈阳的老父亲又突发脑溢血瘫在了床上,妈也犯了心脏病,就连北京儿子的学费单,也一张接一张寄过来。
那段日子,于魁智凌晨四点就得去银行给香港汇抗癌药的钱,银行职员都念叨“怎么又来汇药钱”;
中午赶飞机回沈阳给父亲擦身,光尿垫的钱都比戏票贵;
深夜回北京扒两口面条,又得往排练场赶。
有一回交完三地的医药费,他摸遍口袋只剩几个硬币,就在火车站啃冷馒头填肚子。
同事撞见了惊呼:“您这‘梅兰芳金奖’得主,怎么混得这么难?”
他苦笑着说:“老爷子透析一次,够我唱十场戏的!”
于魁智的难处,大家都看在眼里。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虽说他没法天天守在老人床边,但三个家的生活费、医药费,全是他一个人扛着。
就算这样,他半句怨言都没有,顶着压力当家里的顶梁柱,既是孝顺的儿子,也是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直到2008年,丈母娘的病情稳定了,他和妻子才结束了多年的异地分居。
这么多年来,他一门心思扑在京剧上,兢兢业业,拿了太多成就。
尤其是和李胜素的合作,成了京剧界的黄金搭档,戏迷们爱得不行。
现在63岁的于魁智,还在舞台上发光发热。
一辈子都献给了京剧,推着这门艺术往下传。
生活里对老婆孩子也始终如一,从没变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