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金池长老:69岁猝逝,去世才等来儿子第一声“爸爸”
更新时间:2025-09-20 09:05 浏览量:2
一、程前:藏在 “三爸三妈” 里的身世秘密
程前的童年,从出生第 15 天起就笼罩着一层未被点破的 “谎言”。1963 年,程前在安徽出生,彼时他的奶奶看着二儿子(程前的二伯)婚后多年未有子嗣,便做主将刚出生不久的程前过继给了二伯夫妇。这一决定,没有提前与任何人商量,更没有问过程前的亲生父母程之与妻子的意愿 —— 在那个年代,“过继” 被视为家族内部 “互帮互助” 的寻常事,却为程前此后半生的亲情纠葛埋下了伏笔。
自此,程前的生命里有了两位 “爸爸” 和两位 “妈妈”:日常陪伴他长大、供他读书、为他操持生活的,是他口中的 “爸爸妈妈”(养父母);而那个每次见面都会温柔摸他头、给他塞糖果,却只能被他称作 “三爸” 的男人,以及被唤作 “三妈” 的女人,才是他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生父母。程前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就在这样模糊的亲属关系里悄然流逝,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身世,只当 “三爸三妈” 是家里关系亲近的长辈。
这份平静在程前 14 岁那年被彻底打破。一次放学路上,他偶然听到邻居阿姨们闲聊,话语里零碎的 “过继”“亲生”“程之夫妇” 等字眼,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他心中尘封的锁。他停下脚步,躲在墙角屏住呼吸,听着那些关于自己身世的细节一点点拼凑完整。那一刻,他手里的书包仿佛有千斤重,脑子里一片空白 —— 原来自己喊了十几年的 “爸爸妈妈” 不是亲生父母,而那个总对自己格外温和的 “三爸”,才是给予自己生命的人。
知晓真相的程前没有哭闹,也没有跑去质问任何一方。他选择将这个秘密死死藏在心底,像守护一件易碎的珍宝。他怕自己的追问会伤害到视他如己出的养父母,毕竟这些年养父母对他的疼爱毫无保留;他更怕戳破这层窗户纸后,会让亲生父母程之夫妇陷入尴尬与愧疚。从那天起,程前学会了用沉默掩饰情绪,再见到程之时,他依旧会笑着喊 “三爸”,只是那声称呼里,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复杂。
多年后,程前在采访中曾回忆起一件让他至今难忘的小事:20 岁生日那天,程之夫妇特意挑了一双黑色的牛皮鞋送给她。那时候的皮鞋算是稀罕物,程前拿到鞋子时高兴得合不拢嘴,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跟养母分享这份喜悦。他记得养母当时只是笑着摸了摸鞋子,没多说什么。可第二天清晨,程前起床时却发现,床头除了自己昨晚放的新皮鞋,还多了一双款式更精致的棕色皮鞋 —— 那是养母连夜去商场买回来的。看着那双崭新的皮鞋,程前瞬间读懂了养母的心思:养母怕他因为亲生父母的礼物而与自己生分,更怕有一天会失去他。那份小心翼翼的爱,让程前心里又暖又酸,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秘密的决心。
二、程之:从京剧世家走出的 “全能戏骨”
程之的一生,远比 “程前父亲” 这一身份更耀眼。1926 年,程之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书香门第,巧合的是,他出生那天正好是 “立春”,祖父为了讨个好彩头,给她取名 “程会春”,寓意 “迎春而生,生机盎然”。程家是出了名的京剧世家,尤其是程之的父亲程君谋,更是京剧票友圈里的传奇人物 —— 他不仅精通京剧老生的唱腔,还能熟练演奏多种京剧乐器,曾与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同台交流。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程之自幼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6 岁时,他看着父亲拉京胡,自己便偷偷模仿,没人教的情况下,竟凭着记忆学会了简单的曲目;8 岁那年,武汉当地一家电台举办少儿京剧演唱活动,程之瞒着父母报了名,登上舞台后,他演唱了一段《甘露寺》,字正腔圆的唱腔和沉稳的台风,让台下的听众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 8 岁孩子的表演。从那以后,程之对艺术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京剧成了他童年最亲密的伙伴。
长大后,程之听从家人的建议,考入了复旦大学经济系。在旁人看来,这是一条稳妥的 “学霸路”,毕业后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程之心里,始终放不下对戏曲与表演的执念。大学期间,他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社团,无论是京剧表演还是话剧演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一次,学校组织为贫困学生筹款的义演,程之想报名参加,却又怕家人反对(当时家人希望他专心学业),于是灵机一动,给自己取了 “程之” 这个艺名 —— 这一名字,此后伴随他走过了整个艺术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程之毅然放弃了经济学专业,正式踏入演艺界。他的起点不低,1949 年便参演了电影《假凤虚凰》,在片中饰演一位俏皮幽默的理发师,虽是配角,却凭借生动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程之的演艺之路越走越宽,从《鸡毛信》里狡猾的特务,到《腐蚀》里心狠手辣的特务头子,再到《我这一辈子》里贪婪的警察局长、《红日》里诡计多端的敌军参谋长,他塑造的 “反派” 角色个个鲜活立体,没有丝毫脸谱化的痕迹。
观众恨他演的角色 “坏”,却又忍不住佩服他的演技 —— 程之总能抓住反派角色的 “人性弱点”,比如《腐蚀》里的特务头子,不仅有凶狠的一面,也有面对利益时的贪婪与怯懦,这种复杂的性格塑造,让角色脱离了 “非黑即白” 的局限。除了反派,程之演正面角色同样出彩,《红色娘子军》里的革命战士、《阿 Q 正传》里的乡绅,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恰到好处。
而真正让程之的名字家喻户晓的,还是 1986 版《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为了演好这个年过百岁、贪婪虚伪的老和尚,程之下了不少功夫:他仔细研究剧本,将金池长老对袈裟的痴迷、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虚荣,都融入到表演细节里;更令人敬佩的是化妆环节 —— 金池长老的造型需要贴假发、画皱纹、戴头套,整个过程要花费 4 个小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拍摄进度,程之每天拍完戏后都不卸妆,戴着厚重的头套和假发到第二天片场,即便睡觉时很不舒服,他也从未抱怨过。导演杨洁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程之是我见过最敬业的演员,他对角色的投入,值得所有年轻演员学习。”
三、迟来的 “爸爸”:69 岁猝逝与双重离别之痛
1995 年 2 月 14 日,农历正月十五,正是阖家团圆的元宵节。这一天,程之受邀参加上海电视台的元宵节联欢晚会,他特意穿了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精神矍铄地来到后台准备。晚会开始后,程之还在台上与观众互动,演唱了一段京剧选段,台下掌声雷动。可没人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
当晚 9 点多,晚会中场休息时,程之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他想扶住身边的道具桌,却浑身无力地倒了下去。身边的工作人员见状,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将他送往附近的医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医生最终宣布:程之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享年 69 岁。这位将一生奉献给艺术的老艺术家,最终倒在了他最爱的舞台上。
程前接到消息时,正在北京录制节目。电话那头,姐姐哽咽的声音让他瞬间大脑空白,他放下手中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上海。当他走进医院太平间,看到躺在白色被单下的程之时,那个藏在心底几十年的秘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情感,终于再也抑制不住。他缓缓走到遗体旁,跪了下来,声音颤抖地喊出了那句迟了半生的 “爸爸”—— 这一声 “爸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包含了太多的愧疚、遗憾与思念,在空旷的太平间里回荡,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更让程前痛苦的是,就在程之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养父也因病离世。短短两年时间,两位视他如己出的 “爸爸” 相继离开,这份打击让程前几乎崩溃。那段时间,他推掉了所有工作,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着养父留下的旧照片,想着程之生前对自己的温柔,无数个夜晚,他都在梦里哭醒。他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喊程之 “爸爸”,后悔没有多花时间陪伴两位父亲,可再多的后悔,也换不回逝去的亲人。
四、程前的转型:从央视顶流到 2024 年 “青春归来”
两位父亲的离世,让程前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1997 年 8 月,他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决定:从央视辞职。彼时的他,正是事业的巅峰期,《正大综艺》的收视率居高不下,他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可他却选择跳出舒适圈,去尝试更多可能性。
离开央视后,程前开始跨界发展:他参演了《大上海风云》《东方朔》等电视剧,从主持人转型为演员,虽然初期受到不少质疑,但他凭借努力,逐渐在影视圈站稳了脚跟;他还发行了个人音乐专辑,尝试用歌声表达情感;甚至还当起了导演和制片人,参与制作了多部影视作品。尽管转型后的他,没有像主持时那样 “爆红”,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前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很多观众以为他已经退休,过上了低调的生活。直到 2024 年 3 月,程前突然在短视频平台 “高调复出”—— 他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视频里的他穿着简单的白色 T 恤,头发略带花白,却依旧精神饱满,他对着镜头打招呼:“大家好,我是程前,好久不见。” 这条视频发布后,短短 24 小时内就收获了百万点赞,无数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爷青回!还记得你主持的《正大综艺》!”
不久后,程前还与当年《正大综艺》的老搭档王雪纯、李秀媛开启了线上连麦。三人回忆起当年录制节目的趣事,聊起这些年的生活变化,画面温馨又治愈。程前的账号简介里写着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仿佛是他人生的写照 —— 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从未改变。
程之当年从京剧舞台跨界到电影银幕,再到尝试配音、话剧,用一生诠释了 “突破自我”;而程前从传统电视媒体走向短视频平台,用新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延续着这份艺术传承。如今的程前,偶尔会在短视频里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也会聊起父亲程之的演艺故事,那些关于亲情、关于艺术的记忆,在他的讲述里,变得愈发鲜活。
2024 年深秋,程前受邀参加了一场纪念老艺术家的活动,活动现场播放了程之当年演《西游记》的片段。当金池长老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时,程前站在台下,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知道,父亲从未真正离开,那些未说出口的爱意、迟来的 “爸爸”,都将化作心底最珍贵的回忆,伴随他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