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莆仙戏
更新时间:2025-09-18 16:31 浏览量:5
京剧大师梅兰芳给莆仙戏大师黄文狄的信件
梅兰芳到南方巡回演出时,曾观摩了莆仙戏,并和演员们座谈,回京后写信询问莆仙戏的演出和剧本整理情况。莆仙戏戏剧家黄文逊,经过几年的采访、研究,写成《莆仙戏传统科介》著作,在该书将要出版时,梅兰芳亲自为这本书科介图解题诗:莆剧科介,传统芬芳。有图有解,新见发扬。斯编荟萃,生旦净丑,形态不同,形态富有。后生善学,高举能到。党培养下,勿忘创造。
特别是让梅兰芳关注的是,莆仙戏手势演化与昆剧手舞传统都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中肢体语言表达的精华,而且它们在美学原则、文化内涵及表演功能上既有共通性,又因地域、剧种特色而形成独特的戏剧手势。两者均以自然意象为原型,追求手势的符号化、程式化与写意性;强调手势与情感、叙事、音乐的整合;通过“简化”与“暗示”激发观众参与想象。梅兰芳手势更注重“运动中的形态”,强调动态连贯性与节奏感,深植于昆曲的文人传统;莆仙戏手势则与地域生活、实用道具更紧密结合,体现民间智慧与适应性创新(如“抬轿子”替代性表演)。
莆仙戏大师黄文狄
梅兰芳的手势并非简单模仿自然形态,而是通过手指的弯曲、收缩、涨落等“物理变化”,提炼出如“含苞”“避风”“吐蕊”等高度艺术化的形态。这些手势以兰花为意象原型,将静态手势转化为动态生长的过程,赋予其生命力和戏剧张力。莆仙戏手势同样以自然物象为原型,如“兰花手”模拟兰花叶的参差曲线,“虎爪手”表现威严,“梅花手”象征麻木呆板。这些手势与当地文化、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兼具视觉美感与象征意义。老艺人黄文狄在1961年完成《莆仙戏传统科介》,系统整理生、旦、净、丑等行当的手势程式(如“上拱手”“下拱手”),强调手势与社会身份、性别规范的对应(如女性手势的“规约化”与“本能放松”双重性)。因水袖较短(仅20厘米),莆仙戏更依赖手指语言,并与砌末(道具)紧密结合(如扇、伞、枷、扁担等)。道具小型化、简化(如50厘米长的伞、1尺多的铜),通过“以人代具”“拼凑使用”等方式,激发观众想象,实现“艺术简化”。手势的波形曲线引导眼部肌肉追踪,产生节奏性生理快感,达到“移情悦性”的审美体验。同时,手势与音乐(如唢呐、笛子)、舞蹈动作连贯统一,强化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