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艺术与科技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更新时间:2025-09-17 11:33  浏览量: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由中国文联、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上,来自各领域的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齐聚一堂,思想激荡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艺术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图景徐徐铺展。

科技赋能艺术,究竟是工具的革命,还是一场深刻的文化生产力跃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刘萱在座谈会上深入剖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三大场景与关键挑战,探讨如何实现从“技术赋能”到“文化共生”的跨越。今天的科学夜读,中国科协之声与您一起聚焦科技如何为艺术创新创造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刘萱。

回顾人类文明史,每一次的科技突破,都为艺术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而艺术对美的追求,也不断牵引着科技向更富人文温度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成果的加速迭代,艺术创作、传播、欣赏、传承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与艺术进入深度交融的新阶段,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无论是内容创新、渠道重构,还是产品迭代,都在推动培育“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突破传统艺术创作边界。AI 工具不仅能生成旋律,还能模拟特定艺术家风格。例如,中央戏剧学院推出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通过动作捕捉与AI深度学习,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京剧表演,将传统艺术以数字化形态传承。

“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左)与梅兰芳照片对比图。

“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动态图像。

从传播扩散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和算法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也正在消融传统的艺术圈层和壁垒。精准匹配内容与受众,提升艺术内容的传播抵达率,原来局限于时间、空间的传统艺术形式都能够快速破圈。例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借助 AR 技术还原传统文化场景,相关短视频在视频平台播放量超数十亿次,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情景舞蹈《得见李白》。

从产品消费的角度来看,混合现实(MR)技术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界限催生新型文化产品,区块链等数字金融技术又驱动实现了虚拟资产与现实消费的无缝衔接。也就是说,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艺术产业全链条的更新升级,其所孕育的新质生产力既体现科技创新发展的水平,也符合艺术传承发展的需要。

混合现实互动效果。

尽管艺术和科技密不可分且高度交汇,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科技和艺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我想从不同场景来浅谈一下对艺术和新质生产力关系的思考。

从发展现状来看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场景:一是传统传媒产业在技术驱动下的升级转型,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受到新技术冲击的媒介产业,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技术变革进行产业生态重构,技术在其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外部驱动,作为外力推进产业内部的模式创新、结构转型和价值升级。二是技术原生的新兴文化业态,包括游戏、虚拟影像、机器人表演等由科技创新直接催生或衍生的文化业态,其中技术既是文化的生产、传播工具,也是文化内容本身。三是利用技术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包括对文物的数字化存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等,技术在其中是作为主要手段和工具,核心目标还是在于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025年8月14日,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上,传统文化创演节目《智韵和鸣》巧妙地将戏曲、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机器人科技相融合。

可见,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因场景不同,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分别扮演的角色和相互作用的路径也不尽相同,未来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有根本差异。例如,对于传统媒介的转型升级而言,着重要解决全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如何构建新的增长范式;对利用技术手段保护传播传统文化而言,一方面要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从“储能”走向“释能”,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对于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而言,既要探索解决技术先行导致的文化缺失问题,还要着眼新兴业态的适配性监管和治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研究予以支撑。

近期我们开展了科技文化融合机制的政策研究,思考如何实现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更好地推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问题恰好回应了今天的主题,就是怎么培育文化艺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将深度调研已经率先开展融合实践且取得一定成绩的区域和企业,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的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例如包括电影《哪吒》、游戏《黑神话:悟空》等国内前沿的依托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团队。深度访谈相关的科学家,技术开发人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一线实践和跨学科思想碰撞,来探索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机制。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无人机照片)。

科技创新所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不是在颠覆艺术的本质,而是让艺术更有活力,更符合新时期广大公众的需要。科技赋能艺术,不是科技对艺术的“改造”,而是科技与艺术的“共生”,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科技界与文艺界的对话,更多地开展实验性、探索性的融合活动来不断试探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北京理工大学公众号等

责编:邓涵文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