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打造兼具经典情怀与时代风尚的民歌作品

更新时间:2025-09-17 04:29  浏览量:1

转自:光明日报

  近日,“中国民歌地图”系列之《跟着民歌去旅行》民族合唱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会紧扣“旅行”这一关键词,将祖国大江南北的民歌有机融合,歌声里既有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思,也有对党和国家的深情赞颂;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也有现代编排的创新亮点。曲声落下,不仅让观众享受了民歌的音乐意趣,更以民族歌曲为载体,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精神文化之旅。

  音乐会由《歌声的邀请函》《曲调的日记本》《沉浸的风情画》《风味的散文诗》四个章节构成。整场音乐会曲目编排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歌艺术的深厚底蕴与创作改编的无限可能。其中,《歌声的邀请函》巧妙改编陕北民歌、山东民歌、贵州毕节彝族民歌,提取其中切合“珍惜相遇、邀请相聚”主题的内容,糅合为表达声声呼唤的新民歌,在开篇将观众从演出现场引入民歌的文化语境中。《曲调的笔记本》章节则聚焦祖国各地民间生活,选取《郎在对门唱山歌》《大红公鸡毛腿腿》《白月亮白姐姐》等展现民间男女情思的歌曲进行改编,借表现爱情的主题生动呈现出各地风土人情。《沉浸的风情画》篇章中的非遗艺术、侗族人民生活场景,《风味的散文诗》篇章中月光洒落的十堰山谷、雪山下奏响的马头琴声等也都深深印在观众心中。

  《跟着民歌去旅行》音乐会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是在2024年8月。与一年前的演出相比,这次音乐会曲目更丰富、编配更具创新性,这离不开创作团队一年间持续深入的田野实践。民歌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传统歌曲,承载着时代、地域与民族的记忆,其核心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与愿望。因此,在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中,地域特征和劳动环境往往成为创作改编的重要切入点。《跟着民歌去旅行》系列音乐会通过汉中篇、贵州肇兴篇、广西篇等巡回演出,以“采风先行”的方式汲取各地民歌精华,并将当地民歌有机融入后续演出,逐渐形成地域特色更鲜明、曲目表现更丰富的演出形式。

  同时,《跟着民歌去旅行》音乐会在民歌改编中精准抓住“环境”这一关键元素。民歌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劳动环境及其中产生的动作,都会对民歌的主题、节奏、旋律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创作灵感不仅常见于劳动号子,也体现在许多山歌与小调中。音乐会上的陕北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便是典型例证,创作者以自由的节奏、连续的四度跳进赋予曲目高亢跌宕的旋律,使黄土高原的辽阔感,与陕北人民在爱情中受传统礼教束缚、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与悲伤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再如由《大红公鸡毛腿腿》与《小乖乖》两首经典山西民歌融合而成的《大红公鸡小乖乖》,曲中用十六分音符生动还原孩童追逐嬉戏的欢快场景与劳动青年间炙热的情感波动,让乡村热闹又平凡的生活画面跃然眼前。

  除此之外,该场音乐会还打破传统形式局限,在曲目编排与现场表演中适当增加演唱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更生动地展现民歌的劳动属性与生活气息,让音乐表达更具温度。

  这场音乐会让我们看到,民歌在当代依然拥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传统民歌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场景,似乎逐渐远离了许多都市观众的生活,但民歌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精神,依然能够跨越时代,照亮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民歌的生命力,正源于其随时代洪流动态发展的本质,它自身的演变轨迹,展现的不仅是音乐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发展在旋律中的清晰投射。

  本次音乐会改编的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便历经八十年蝶变:抗战时期,它是揭露反动势力的“文艺匕首”;新中国成立初期,转变为呼应“山乡巨变”的建设颂歌。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需求在旋律中的体现,其变化印记展现的不仅是歌词与曲式的调整,更是音乐功能的一次次重构,最终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文化媒介。

  民歌的经典不在于一成不变,富有创造力的改编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跟着民歌去旅行》以深入的田野实践为起点,将我国经典民歌与现代编创有机融合,打造出兼具经典情怀与时代风尚的民歌作品,并通过一场场音乐会实现艺术的“反哺”。这种有机创作模式,为行业提供了一定参考。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