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锦·蓝》开演,呈现各族群众对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的展望
更新时间:2025-09-16 10:37 浏览量:1
1月17日,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花江峡谷大桥顺利完成合龙。1个月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创民族歌舞剧《锦·蓝》进入创作环节,6月底进行了汇报演出,从创作到呈现仅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9月12日,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第6台剧目——《锦·蓝》,在观众期待的目光中开演。
欢歌载舞
《序幕》开演,婉转的原生态民族唱腔在舞台上唱响,绣娘手中的针线编织出一个关于团结与梦想的故事。“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总监杨世猛告诉记者,为了真实呈现黔西南州各民族的音乐特色,团队引用了册亨县的布依族民歌《竹筒情歌》、望谟县的苗族山歌《苗家三调子》、兴仁市的苗族芦笙调《跳花坡》等地方经典民歌和民间音乐曲调。
“剧中音乐均以五声性民族调式为主,但我们通过差异化的调式、调性构建了鲜明的听觉标识,既强化了辨识度,又让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杨世猛表示,如此一来,观众在欣赏时既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统一。
同心共庆
总导演韦启军补充道:“为了确保呈现的民族文化元素真实可靠,我们特意安排了四名‘双语’翻译,不仅将台词、歌词翻译成相应的民族语言,还教会演员正确地学会用民族语言说与唱。”
创作团队倾注的心血、演职人员付出的汗水,在舞台上化为一幕幕动人的篇章。编剧刘咏虹透露:“我们前后修改了30余稿,力求每个细节都能真实反映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剧组共有105名演职人员,演员基本都是册亨本地的业余演员。
册亨文化志愿者吴文丽饰演彝族姑娘“阿唛”,她告诉记者:“从台词到歌舞,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打磨,光背台词就花了一个多月,每天排练结束后还要继续练习到深夜。”饰演“阿木”的范文树则表示:“阿木的角色贯穿全剧,代表着情感线。世界第一高桥的建设,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枢纽,对我来说,‘阿木’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份责任、一份荣誉。”
以各族群众对“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的展望为核心情感线索,《锦·蓝》通过以“锦”喻“桥”,以“绣”写“心”的巧思,传达着对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加油文化”与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紧密融合的创新表达。
技艺传承
“‘桥’在剧中有三层表达,既是实体的世界第一高桥,通向外界的‘幸福桥’,也是连接民族、时代、情感的‘连心桥’,更是红色传承,坚定笃行的‘同心桥’。对当代观众而言,它代表着‘团结、共融、奋进’的时代精神。”监制马铭解释,“在‘桥通锦成’的场景中,虹桥结构与《锦蓝图》垂落交织的壮观场面,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是我最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的艺术亮点之一。”
桥通锦成
“贵州真是太美啦,来了就不想走!”“大美黔西南,我还要再来……”《桥通锦成歌舞欢》一幕中,数位举着相机、手机的“自媒体达人”角色在花江峡谷特大桥下由衷赞叹,抒发着对贵州“桥旅融合3.0”新业态的展望与期待。
曼舞采春
“剧目以‘小’见大,以一枚小小的绣花针为眼,牵引出跨越山河、融汇血脉的民族情谊,让‘民族团结’的宏大主题,变得可视、可感、可共情。”观看过剧目后,观众毛佳丽感慨道。
从排演过程中的汗水到舞台上的精彩演绎,从动人音符的组合到一针一线的交织,《锦·蓝》不仅讲述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更展现了一座座有形与无形的“桥梁”如何连接人与人、山与海、过去与未来。
锦绣长歌
据了解,剧组还将赴广东省惠州市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剧目主题巡演将持续到今年12月。值得一提的是,《锦·蓝》同名刺绣作品正在制作中。韦启军表示:“我们会努力站上更大舞台,让黔西南故事历久弥新。”( 文/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刘翔 图/贵州民族报特约记者 石晓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