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东斋戏谈】京剧老生流派之——“奎派”

更新时间:2025-09-15 18:14  浏览量:1

京剧老生“奎派”由京剧三鼎甲之一的张二奎创立。

张二奎创编《四郎探母》

一、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张二奎

张二奎(1814~1864年),京剧形成初期老生演员,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并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

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

张二奎生在书香门第,20多岁时,在清道光时工部都水清吏司做过叫做经承的小吏。道光末年,张二奎首次搭四大徽班之一的和春班正式演出,领衔主演《取成都》(饰刘备),由于他身材魁梧,面相雍容,加上天性聪颖,对身段、做工都认真地下功夫琢磨,一登场便气势不凡,大有帝王之风,极受观众注目。1845年,张二奎加入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演技日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咸丰初年,张二奎与大奎官(刘万义)共组成立自己的“双奎戏班”,他擅演王帽戏,兼演武生戏,还聘请了当时以唱小生闻名的徐小香、唱青衣闻名的胡喜禄等名伶加入,在京城轰动一时。二奎最后自立的“双奎班”,与时久名盛的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分庭抗礼,成为京剧形成初期最重要的班社之一。

京剧三鼎甲: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张二奎在京城戏剧界的威望声誉一度还曾超过余、程,有“剧界状元”之号,并在程长庚之前领袖剧坛。当时曾有显官在堂会时要求余、张、程合作,他们合演《取成都》,程饰刘璋、张饰刘备、余饰马超,“三巨头”同台,成为一段菊苑佳话。

1864年张二奎去世后,程长庚独立鳌头,成为剧坛一面旗帜。

二、奎派的艺术特色

张二奎嗓音宽亮响堂,行腔平稳质朴,不尚花腔,咬字坚实,以京音为准,唱功自成一格。扮相雍容大方,擅演帝王贵胄一类角色,以“王帽戏”最为著称,世称“奎派”,又称“京派”。

他的唱功演唱、念白的声腔字音上,吸收北京的语音特点,多用了北京字音,一改徽调、昆曲、汉调等晦涩的语音,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吐字清晰,咬字坚实,自成一格。他的唱工淳朴有力,浑厚平稳,平稳宽亮,嗓音高亢激越,朴实无华,大开大合,大气磅礴,这种直腔直调的唱法,较之程长庚更甚,更有精金旺火般的魅力。

张二奎还创造了重气喷字的唱法,即对重点唱句的最后一二字,以足实的气息喷出而又不动声色,听来干净利索,格外痛快淋漓,老生演唱讲究用“喷口”便是来源于此。张还创造了“摧气”的唱法,如《打金枝》中,唱到“把王催”,以气催声,但演来则是不动声色。

清代《都门纪略》对张二奎事迹多有记述

张二奎演唱中不仅以唱工见长,而且十分注重作功气派,其雍容华贵端庄豪气,精致传神的扮相和做工,使他最为擅长扮演帝王贵胄一类角色,也是以演王帽戏饰演帝王贵族最出名。他在《牧羊卷》《捉放曹》《五雷阵》《桑园会》《四郎探母》等戏中的表演也颇为精彩。

张二奎碍于出身票友,腰工腿工自不能与出身科班的余三胜、程长庚相比,但他能演短打武戏,只是终生不演长靠武戏。

三、代表剧目及主要传人

张二奎编演了至今仍在流行的《四郎探母》。王帽戏有《金水桥》中的李世民、《打金枝》中的郭子仪、《取荥阳》《大登殿》《回笼鸽》(《回龙阁》)中的薛平贵、《五雷阵》及《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等,武生戏以《施公案》及连台本戏《彭公案》和《永庆升平》中的短打戏最佳,在《恶虎村》中扮演黄天霸。在《牧羊卷》《捉放曹》(饰演陈宫)、《桑园会》等表演也颇为精彩。

《大登殿》杨月楼饰薛平贵、王瑶卿饰王宝钏、杨小朵饰代战公主、刘赶三饰马达、罗寿山饰江海

张二奎培养弟子多人,寓号为“忠恕堂”,同治年间著名武生俞菊笙、老生杨月楼均为他的入室弟子。到光绪中期,奎派就渐渐衰落了。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