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淑芳:从梅兰芳盛赞的京剧名家,到携30人留美,花甲归国惹争议
更新时间:2025-09-14 11:16 浏览量:1
提及齐淑芳,京剧界对她的评价始终充满争议——她曾是梅兰芳大师盛赞的“后起之秀”,凭借《智取威虎山》的“小常宝”红遍全国;却在1988年公派访美时,带领30余名剧团骨干选择留美,宣称“永不回国”;如今年过花甲,她悄然回到上海定居,再次将自己推到舆论风口。她的一生,交织着对京剧的热爱与争议满满的选择。
出身京剧世家,17岁成科班新秀,梅兰芳为她点赞
齐淑芳的京剧之路,从出生起就注定。她的祖父、父母都是京剧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嫂张美娟更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武旦”,三哥也是武生名角。小时候,长辈们吊嗓子、练身段,她就蹲在一旁静静观察,京剧的种子早早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大嫂张美娟最先发现她的天赋,认定她是学武旦的好料子,便手把手教她基本功。齐淑芳也格外能吃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压腿、下腰、翻跟头,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家常便饭,却从没喊过一句疼。17岁那年,她顺利考入上海戏曲学院,正式成为武旦科班学员。在学校里,她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老师总夸她“肯下苦功,将来必成大器”,而她只是淡淡回应:“不吃苦,哪能登台?”
从学员到正式演员,齐淑芳的走红速度远超旁人。入学仅两年,她第一次在北京登台演出,精湛的武旦功夫就赢得满堂彩。更令人惊喜的是,梅兰芳先生特意来看她的戏,演出结束后连连称赞:“这孩子是京剧界的后起之秀,前途无量!”
真正让她家喻户晓的,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凭借对角色的精准诠释和扎实的舞台功底,她一炮而红,成为全国观众熟知的京剧演员。此后,她不仅在国内巡演场场爆满,还多次代表国家赴国外演出,将京剧的魅力传递到海外,事业达到顶峰。
主动追求音乐人,婚后却为留美抛弃丈夫
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齐淑芳也收获了爱情。在上海京剧院,她注意到一个总蹲在院角吹小号的年轻人——龚国泰。16岁从重庆来上海学音乐的他,父母不在身边,却始终坚持每天练习,这份执着让齐淑芳心生好感。
1966年,龚国泰从音乐学院附中毕业,恰好被分配到上海京剧院,还和齐淑芳分到了同一个剧组。当时追齐淑芳的人不少,但出身京剧世家、年少成名的她眼光极高,唯独对龚国泰动了心。为了创造接触机会,她成了琴房的常客,今天聊唱腔,明天谈节奏,主动拉近彼此距离。
剧组里的人都看出了她的心思,可龚国泰却像“木头”一样,只顾闷头改曲子。最后,齐淑芳忍不住拜托好友询问,才捅破了那层窗户纸。1974年,两人结婚,婚后的日子十分甜蜜:齐淑芳排戏到半夜,龚国泰就把饭菜温在灶上;街坊打趣他“娶了角儿,成了高级保姆”,他也不恼,反而把齐淑芳照顾得更细致。
遗憾的是,他们曾有过一个未出世的孩子。当年《智取威虎山》要拍电影,齐淑芳发现自己怀孕了——一边是盼了许久的银幕机会,一边是肚子里的孩子,她最终咬牙放弃了孩子。此后,两人再没提过生育的事。谁也没想到,多年后,齐淑芳会为了留美,毫无征兆地抛弃这个对她百般呵护的丈夫。
公派访美后携30人留美,宣称“刷盘子也比国内挣钱”
1988年,齐淑芳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海外演出机会——带领剧团公派赴美,表演经典剧目《智取威虎山》。当时,上海京剧院对这次演出寄予厚望,派出的都是剧团骨干,不少人都是台柱子级别的演员。演出在美国大获成功,当地观众对京剧的热情让剧团成员备受鼓舞,大家都等着载誉归国。
可演出结束后,齐淑芳却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带着30余名剧团成员留在美国,不再回国。她对外宣称,留美是为了“在海外宣扬京剧文化”,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私下里却跟身边人说,“就算在美国刷盘子,也比在国内挣钱多”。
这个决定让上海京剧院遭受重创——骨干演员集体流失,不少正在筹备的大戏被迫停摆,连培养新人的时间都没有,剧院工作一度陷入停滞。远在国内的龚国泰更是如遭雷击:他原本也在公派名单里,只因人数上限才留在国内,却没想到妻子会以这样的方式“告别”,连一句解释都没有。结婚八年,他自问毫无亏欠,却换来这样的结果。消沉许久后,龚国泰下定决心离婚,此后再也不愿提起齐淑芳。
而齐淑芳一行人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公派期间有国家支持,可留下来后,语言不通、文化隔阂成了大问题。为了生计,他们甚至要去街头卖艺,可路人大多只是看个新鲜,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京剧,打赏更是寥寥无几。就在他们快撑不下去时,钢琴家殷承宗向他们伸出援手,在他的帮助下,剧团逐渐稳定,开始在美国各地举办小型演出,慢慢积累人气,后来成员们还陆续拿到了美国绿卡,总算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年过花甲悄然归国,争议中坚守京剧传承
时光飞逝,当年毅然留美的齐淑芳,渐渐步入老年。年过花甲时,她做出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回到上海定居。没有盛大的回归仪式,没有高调的声明,她就像普通老人一样,悄悄回到了这座承载着她青春与事业的城市。
消息传开后,舆论再次沸腾。有人嘲讽她“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回国”,有人质疑她“回来另有目的”,“背叛祖国”的标签始终贴在她身上。面对这些声音,齐淑芳选择沉默,只是默默做起了自己最在意的事——传承京剧。
她开始主动联系京剧圈的后辈,免费教导他们基本功,从身段到唱腔,耐心细致一如当年大嫂教她时。如今82岁高龄的她,依然坚持每天练基本功,对京剧的热爱丝毫未减。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她只是淡淡说:“做事情不愧于心就好,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说。”
齐淑芳的一生,确实充满了争议。她抛弃了家庭,辜负了剧院的信任,却始终没有抛弃对京剧的热爱。或许,在她心中,京剧早已超越一切,成为她人生中唯一的执念。而她的故事,也成了京剧界一段复杂的记忆,提醒着人们:在理想与选择之间,如何平衡个人追求与责任,始终是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