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北平时期京剧剧本
更新时间:2025-09-12 08:00 浏览量:3
《民国档案中的京剧剧本》北京市档案馆 编 新华出版社
1936年1月华乐戏院呈报尚小云新剧《元夜观灯》剧本首页。
梅兰芳(中)、尚小云(左)、程云艳在京剧《西厢记》中演出的剧照。
京剧形成于北京,因之而得名。戏曲史上一般把清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作为京剧形成的一个起点。而从起点到成型和成熟,中间又经历了缓慢的演变过程。京剧真正达到一个成熟和鼎盛的状态,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最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角活跃在这一时期,比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而这个时期,也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1928年6月,北京改称“北平”,成立北平特别市政府,下设财政局、土地局、社会局、工务局、公安局、卫生局、教育局、公用局八局以及秘书处,这是北平市政的开始。其中,社会局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分管社会团体,包括各种职业公会、剧社、宗教团体,以及剧场、会馆等,而戏剧、曲艺、电影等各类演艺活动也都归社会局管理。所以在社会局的档案中,就保留了大量演艺管理类的史料。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98万卷民国档案得以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特色之一。《民国档案中的京剧剧本》这套书中收录的剧本,就来自北京市档案馆馆藏北平市社会局档案。
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批保存完好的剧本,还要归功于社会局的一个下属机构,即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于1932年,其主要职责就是审查北平市场上的所有娱乐演出,包括戏曲、话剧、曲艺等。按照戏曲审查委员会的规定,一个剧目尤其是新排演的剧目在演出之前,必须由戏院或班社事先把剧本呈报给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后才能公演,不合格的就要禁演。就是在这个呈报与审批的过程中,一些剧本就随着呈报公文留在了档案中。
该书从这些档案里精选了28个剧本加以影印出版。全书共分为六册,第一册的《元夜观灯》《绿衣女侠》《青城十九侠》《千里驹》《北国佳人》《九阳钟》和第二册的《虎乳飞仙传》《崔猛》,都来自“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第二册另收录有来自王玉蓉、近云馆主、文春社、富连成、李万春、李盛藻等名家或班社的7个剧本。尚小云先生的这些剧本,品相可以说是整套书里最好的,基本都是用的同款纸张,抄写得干干净净、工整漂亮,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这套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第三册到第六册收录的中华戏校修订及新编剧本。中华戏校创立于1930年,隶属于国民政府用“庚子赔款”所办的中华戏曲音乐院,最开始叫“北平戏曲专科学校”,一年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简称“中华戏校”;1934年改名为“中华戏曲音乐院戏曲学校”,1935年更名为“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1941年初停办。京剧界一般习惯称其为“中华戏校”。
中华戏校是在民国时期戏曲改良运动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区别于旧式的“科班”,采用新式学校的管理方式,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演出的同时,还致力于京剧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也创编了一些新剧目,其中渗透了鲜明的改良思想。中华戏校在呈报修订的经典剧目时,基本上是同时呈报原本和修订本,并且在呈文中非常详细地逐条说明哪里做了修改、为什么要这么改。限于篇幅,这套书里只能收录修订本,而在剧本的后面把戏校的呈文和一些有意思的审查意见作为附录收录,以此弥补没有收录原本的遗憾。
书中在每个剧本之前的剧目简介里,详细说明了与剧本相关的呈文、审查单、批文等相关档案的内容,以尽量完整地呈现这些剧本的“原生态”,其中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梨园轶事。比如第二册收录的《白门三侠》,1937年由庆乐戏院和永春社呈报。相关档案表明,因为这出戏和富连成社的《白泰官》一剧内容相近,引发了一场“版权之争”。在第五册收录的中华戏校修订本《青风亭》后面,作为附录收录的戏曲审查委员会审查意见单里,保存了一段有关谭鑫培的旧闻。戏校对这出戏做了若干改编,包括删掉结尾处原有的“雷击”情节。戏曲审查委员会认为不应删掉“雷击”,应当尊重观众的心理需要而保留这一结尾,并举谭鑫培为例:“抑闻旧有传言,故伶谭鑫培主演此剧,至继保打道速报司后,时天黑如墨,风雨狂注,彼时原可闭幕,奈观众满园,竟不离座,坐待演雷击后,始以为快。后场不得已,乃令人草草扮雷电各角,演出雷击一场,观众始欣然冲风冒雨而去。”
《民国档案中的京剧剧本》是国家档案局2024年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成果,也是北京市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活化利用档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学术研究、促进社会普及的具体体现。该书的编辑出版为读者开启了认识京剧艺术史与民国社会史的一个窗口,档案的原真性更使其具备了独特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