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家庭新期待:易开得如何让创新“正中靶心”?
更新时间:2025-09-09 10:44 浏览量:3
伴随宏观经济与社会心态的演变,中国消费者的价值锚点正在重校,消费者不再简单为功能或符号买单。这场被部分舆论误读为“消费降级”的浪潮,实则是一场成熟的“价值回归”。在家庭健康这一核心场景中,用户对品质、服务与长久保障的期待尤为强烈,而深耕净水行业的易开得,正用创新给出了答案。
以“十年质保”为刃,击穿用户的“终极焦虑”
一个在家电行业早已让消费者习以为常的“潜规则”:整机质保一年,核心部件另算,售后维修环节繁琐,维修费用高昂。一台几千元的家电,用上三五年,换个核心零件的费用可能就占了当初购机成本的三分之一。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短视的“交易思维”,品牌方赚的是一次性的产品利润,以及后续漫长使用周期里不可预期的维修服务费。
这种模式在过去之所以能行得通,是因为市场处于增量阶段,消费者关注的是“有没有”的问题。但今天,市场饱和,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明和审慎,购机成本只是冰山一角,后续的耗材费用、维修费用、时间成本,共同构成了这座冰山的实体。
易开得针对其非遗系列产品,直接抛出了“十年质保,只换不修”的承诺。这在行业内不啻于一记重拳。它并非简单的延长保修期,而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售后服务逻辑。
“只换不修”意味着,品牌方将承担未来十年内所有非人为质量问题带来的全部风险和成本。这背后传递了两个极其强烈的信号:第一,对自身产品品质的绝对自信。如果没有对供应链、生产工艺和品控体系的极致把控,任何企业都不敢做出这样的承诺。第二,商业模式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关系”的转型。这一承诺,无异于将企业未来的维修利润,前置为对消费者的品质补贴和安心保障。
以“非遗美学”读懂中国人的诗与远方
如果说“十年质保”是给消费者吃下的一颗“定心丸”,解决了“柴米油盐”的现实保障问题,那么易开得的另一张牌,则打向了消费者的“心头好”,满足了“诗与远方”的审美追求。
长期以来,厨下家电的设计一直是个被忽略的角落。主流观点认为,装在橱柜里的东西,能用就行,好不好看无所谓,这是一种典型的“功能主义”产品思维。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家庭决策者,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在构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审美体系,即使是隐藏在厨下的净水器。
易开得选择与中国国家京剧院联名,将“京剧脸谱”这一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工业设计之中。这步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一台冰冷的机器拥有了温度和故事,完成了从“功能满足”到“精神愉悦”的价值跃迁。这背后,是对中国家庭新期待的精准洞察。当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自然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包括对美的感受、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易开得通过嫁接“国粹”IP,不仅实现了产品层面的差异化,更在情感层面与目标用户建立了深刻的共鸣。
易开得打出的这两张牌,看似维度不同,实则逻辑统一。一张是以“十年质保”的硬核承诺,对冲用户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另一张则用“非遗美学”的文化共鸣,满足其对生活品质的内在向往。在这股“消费降级”浪潮下,消费者看似变得更“抠”,实则是在用更“讲究”的眼光,甄别那些真正值得信赖的价值。他们拒绝为营销泡沫买单,却愿意为一份长久的安心和一份独特的审美支付溢价。而这也正是品牌与用户之间正在形成的一种新型契约关系。
易开得的案例表明了:当品牌真正读懂用户内心对“安全感”与“美感”的终极渴求时,创新便不再是无的放矢,而是能够直抵人心的精准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