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观众席|女孩们,不要温顺地等待改变
更新时间:2025-09-09 06:01 浏览量:3
话剧九人的新作《翻山海》在这轮上海公演的前夜,邀请当地体校的女生观看试演场。演员们在台上表演“训练”和“比赛”,台下这群十几岁的女孩看得嗨极了,朗朗笑声不断,剧情进行到激愤、伤情时,她们也不掩饰哭声。演出结束,台上台下的情绪都激昂。之后,随着几场公演落幕,有“剧粉女孩”在社交网络上表示,可惜没在青春期遇到热血少女的《翻山海》,那时她沉迷于日本少年漫画,“没有人或作品告诉我,励志并不是少年的特权。女孩的青春同样是昂扬的。”
编剧朱虹璇和话剧九人持续多年在商业戏剧的领域突破边界。自2019年《四张机》首演,这个团队每年推出一部新作,《春逝》《双枰记》《对称性破缺》和《庭前》所涉及的领域,从高校象牙塔延伸到司法发展和政治思辨。这些围绕着高等知识分子展开的佳构剧,开创了“文人剧场”在商业戏剧环境中的成功,同时,借着1920-30年代剧的背景,剧作真诚且勇敢地讨论了教育公平、女性的职场天花板、女性如何进入公共生活并发挥作用这一系列具有时效性的议题。“文气”成为朱虹璇剧作的显著辨识度,并且,因为她所塑造人物能追溯到的“原型”,使得这些舞台形象被笼罩着“先生之风,高山仰止”的光环,他们能在今天的观众中激起广泛的共情,但他们或多或少是被仰视的。
《翻山海》的诞生有些意外,起初是话剧九人团队沉浸在《庭前》带来的沉重氛围中,渴望做一部明亮生动的新戏振奋精神。这部“意外之作”给朱虹璇的写作带来全新的方向,也使得话剧九人面向了流行文化中默不作声的庞大群体——少女们。这个作品带来的振奋感,不仅是运动题材自带的属性,更重要的是,她如一阵清新的风吹进流行文化领域,挣脱“少女表达”“少女文化”的刻板印象。
“女校成立第一支女篮队,冒着公众非议和男人同场比赛,女孩们突破身体极限,也突围世俗偏见,一路翻过山海。”这个故事当然也有原型——1922年,陆礼华女士在上海成立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组建篮球队,1931年4月,球队应邀赴日本和朝鲜参赛,取得9胜3负的成绩。然而毕竟不同于话剧九人以往作品的主角们,《翻山海》的女孩们不是已经或即将成为“传奇”的杰出知识分子,她们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身边“女儿们”:被宽容的母亲宠坏的女儿,因为母亲难产死亡而不断自责的女儿,想要获得父亲关注的女儿,不敢忤逆父亲和夫家意愿的女儿,逃离家暴父亲的女儿……即使如老母鸡护鸡仔一般给姑娘们挡风遮雨的“陆校长”,也还是一个在脆弱和委屈时渴望母亲怀抱的女儿。
“中国初代女子篮球队”的年代剧背景在《翻山海》的舞台上被淡化,剧本呈现的“少女的烦恼”不限于一时一地的特殊环境,这些束缚着女性成长的看不见的绳索是存在于东亚文化里循环的阴影。这个作品的珍贵在于它看起来“只道是寻常”,它以很低的姿态让观众尤其青春期的女孩们真切感知到“身边的困境”,又通过戏剧的升华给姑娘们带来信念,让她们敢于想象并相信普通人的超越。这一切并不沉重或说教,而是在“明亮生动”的舞台表达中实现的。
这是话剧九人迄今节奏感最强、最有动感的一部作品。在朱虹璇的剧本里看到大段的思辨和抒情,这不意外,但这一次,她让观众看到谐谑的玩笑——女孩们以一场即兴的狂野爵士舞吓跑古板的老父亲,这个段落让人们意识到,有时候“玩笑”是比“控诉”更有力的反击。
《翻山海》的高潮在“反高潮”的时刻到来,当女篮姑娘们和男人同场竞技时遭遇身体和言语的骚扰,她们被世俗偏见千夫所指,陆校长挡在姑娘们之前,回击以“体面”和“保护”为名义的歧视,并且,“我们不再温顺地等待改变。”那个时刻,台上多媒体影像呈现了陆校长隐忍但愤怒的特写,一张年轻女性的面孔覆盖了舞台和剧场。这个段落看起来是煽情的,但是散场后回想起来又觉得,有何不可呢?能把这样一个大于生活的“英雌”形象留在少女观众的心中,甚至,让她们相信自己也可以是如此顶天立地的“英雌”,这股敢翻山海的“少女力”在当代流行文化中实在是太稀缺了,让更多“运动女孩”冲破宫斗剧和霸总小说的防守、不断上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