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正明:从 “正科双杰” 到 “关老邪” 的京剧人生
更新时间:2025-09-04 21:52 浏览量:1
关正明
关正明,这位在京剧界留下深刻印记的艺术家,于 1926 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满族的他,原名关宝永。他的一生,与京剧紧密相连,在京剧的舞台上演绎了无数精彩,也在京剧发展历程中留下了独特的轨迹。
1940 年,14 岁的关正明踏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正字科班,开启了他的京剧求学之路,师从关盛明。由于天赋极佳,长相清秀,嗓音高亢圆润,且接受能力强,他很快便在一众学生中崭露头角。仅仅十个月后,他就能登台演出唱工戏《二进宫》,期末考试时,在 77 名考生中,他和同班女生顾正秋同获男、女生之榜首。
从戏校毕业后,关正明正式登台演出。在《四郎探母》中,他扮杨延辉,顾正秋饰铁镜公主,凭借认真且出色的表演闻名上海滩。此后,二人又在多部生旦配角戏中合作,堪称正科 “双杰”。1941 年 4 月 20 日夜场,他与顾正秋挑梁合演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由费穆执导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古中国之歌》,影片拷贝畅销大陆,还发行到港台和美国,让年轻的关正明声名远扬。
关正明演《二堂舍子》
毕业后的关正明,深知学无止境,他跟随前辈艺人李文骙学戏,边学边演,对表演中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虚心求教、潜心琢磨。这段经历让他的演唱技巧迅速提升,受到戏剧界同仁和观众的重视。他的嗓音条件优越,又在行腔吐字及韵味方面狠下功夫,唱腔优美动听。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又向杨宝森先生学习唱工戏,如《失空斩》《伍子胥》《洪羊洞》《战太平》等。
1947 年,关正明开始搭班演戏,专习余(叔岩)派的演唱艺术,演出了大量余派剧目。次年,他和李慧芳联袂到武汉献艺。在此期间,他还先后与李玉茹、赵燕侠、杜近芳等众多名家合作,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1950 年,他与同窗校友组织了 “红旗青年京剧团”,在上海为庆祝解放积极演出。
1954 年,关正明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从上海前往武汉,参加了武汉市京剧团,并担任武汉市京剧三团团长等职。同年,他拜马连良先生为师,系统学习马派的身段、唱腔、念做、表情等技巧,学演了《失空斩》《战太平》《借东风》《搜孤救孤》等马派名剧。
关正明李蔷华夫妇
在表演新编历史剧《关汉卿》《二子乘舟》《满江红》等剧目时,他将马派演唱技巧充分运用和展现。1957 年,他再次拜马连良为师,在马先生的亲授和指点下,逐渐熟谙和掌握马派的真谛。1958 年,当时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在武汉多次观看关正明的演出,对他的 “反二黄”“四平调” 尤为感兴趣,在这一时期,关正明除了演出传统戏外,还积极投身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的创作演出,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运动” 期间,尽管关正明身处艰难环境,但他从未间断练功习艺,始终坚守对艺术的追求。1978 年后,关正明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春,他重返舞台,恢复上演了许多传统剧目。担任武汉市京剧一团团长后,他带领全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81 年 11 月中旬,他们在安庆、南京等地,不仅演出传统剧,还复编演了《关汉卿》《柯山红日》《焦裕禄》等剧目。同年 11 月 22 日至 24 日,在上海劳动剧场的演出中,关正明的老生戏挑大梁,还在一个晚场中连演双出,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此后,在关正明的领导下,武汉市京剧一团积极挖掘、整理、恢复和上演了许多优秀传统剧目,为京剧走出低谷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正明演《桑园会》
1986 年,关正明退休,但他对京剧的热爱并未减退。元宵节期间,他赴上海参加 “正” 字科班校友汇演活动,与校友团聚并共同商讨京剧的发展方向。他还与校友们联袂演出了《打侄上坟》《举鼎观画》和《乌盆记》等代表剧目。
1987 年,他领衔湖北省京剧演出团赴港演出,带领该团在港演出九天,演出了多部经典剧目。1990 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徽班进京、汉调北上,京剧形成两百周年之际,关正明被特邀作为京剧名老艺术家在纪念会上演唱代表佳作《二进宫》,其表演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
晚年的关正明,参加了武汉市 “协力振兴京剧联络会” 并任名誉会长,在专场演出中作示范表演,在第二届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他出任评委工作,还亲自带领武汉市戏剧学校的学生到河南等地演出一个多月,共演出 39 场。
关正明演《借东风》
关于关正明晚年为什么被人称作 “关老邪”,实际也是有原因的。这一称呼主要源于他在艺术上的大胆改革与创新,但似乎他的创造有些过于大胆离经叛道,所以很多老戏迷对他改的一些唱腔严重不接受,并且称他是“老邪”。在唱腔方面,他想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有人说他既吸收了谭派的亮音,又学习马派的潇洒,借鉴言派的委婉清雅,还在余、杨两派中汲取苍劲韵味的营养,以麒派的做、表为基础进行融合发展。还有人说,他在咬字上多用湖广音,韵味古朴,在运腔上大胆使用旋律变化复杂的新腔。他演出的每一传统剧目均有自成一格的独特唱腔和表演,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表面看似乎他吸收的都是好东西,可是到了他嘴里,完全变得怪腔跌出,乱了章法。
因此有人就说,他的这种所谓创新太过于 “奇特”“花哨”。有人认为他的唱法打破了传统京剧唱腔的固有模式,偏离了大众对传统京剧的认知。比如他在一些经典剧目的演唱中,对原有唱腔进行大幅度改编,使得习惯了传统唱腔的观众难以接受。而且他的创新并非都能达到理想效果,部分新腔在旋律和节奏上的变化,让观众感觉突兀,失去了京剧原有的韵味。在表演形式上,他也尝试过一些新的表现手法,试图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但这些尝试也未能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破坏了京剧传统的表演体系。
尽管关正明的改革创新出发点是为了让京剧适应时代发展,吸引更多观众,但由于晚年的这些改革在实践中未取得成功,导致他被部分人以 “关老邪” 相称,这个称呼背后,既有对他大胆创新的惊叹,也有对其改革失败的惋惜。
2009 年 7 月 12 日下午 5 时 29 分,关正明因肝癌抢救无效逝世,享年 83 岁。他的离去,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但他在京剧艺术领域留下的足迹,无论是早年的辉煌成就,还是晚年充满争议的改革尝试,都成为了京剧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供后人不断研究与思考。